情系《冷山》,回归爱的家园
2012-11-22姜娟
[摘 要] 电影《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描述了南方联军士兵英曼在历经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后毅然回归故乡冷山的艰难历程。英曼的回归既是爱情的回归,也是遭受战争摧残过的人性的回归。另一方面英曼的恋人艾达在富有原始气息和活力四射的鲁比帮助下由衣食无忧、高贵优雅的小姐成长为能够在艰难困境中独立的、自强不息的成熟女性,实现了一种高贵精神的回归。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曼和恋人艾达在历经种种艰难困苦后所经历的心灵之旅。
[关键词] 电影《冷山》;心灵的回归;爱的家园
电影《冷山》2003年由米拉麦克斯公司根据查尔┧埂じダ自蟠醋鞯耐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小说“因为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及关系”,于1998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加上星光璀璨的明星阵容,使得影片磅礴大气而又荡气回肠。在第61届金球奖提名名单上,该片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提名。该电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战争即将结束时,伤兵英曼带着被子弹洞穿的身体、一颗破碎的心和被战争拷问的灵魂逃离残酷血腥的战场、踏上艰难险恶的归家旅程。一路上英曼躲过血腥追杀,熬过饥寒,历经考验,最终九死一生地回到冷山。电影和原作一样在放映过程中时空交错地展开两条线索,那就是英曼远在故乡的恋人艾达,艾达在恋人英曼离开的思念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跋涉,独自在冷山度过失去父亲后孤独、艰难的日子,并学会了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下去的本领。联系这对恋人的纽带是故乡冷山,他们拥有共同美好回忆和经过一番心灵洗礼后而渴念的地┓健—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精神家园。
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时间是1864年,美国内战已接近尾声。在弗吉尼亚的彼得斯堡战役中,北军在南方联军的防御工地中埋下炸药,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混战中,士兵们在鲜血、泥泞和死亡中挣扎。尸体遍野,血流成河,枪声、子弹打进身体的声音、伤兵的呻吟声、哀号声不绝于耳。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影片中没有大肆渲染战争的场面,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得到了彻底地暴露。战争让襁褓中的婴儿失去父亲,新婚的妻子失去丈夫,善良的萨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被家乡的卫兵打死。战争改变了人性,就如影片的结尾英曼对艾达说:“如果你能够看透我的心的话,你该怎样看待我的灵魂?我真的很害怕。我觉得自己要毁了。敌人竭力让我长眠于地下,但如果我还有一点善心的话,我一定要丢掉,如果我还有一点温柔的话,我也会杀死它。我都成什么了?”
战争使人失掉人性、安全感和对人性的信念。人性的残忍、虚伪和兽性的本能在战争中彻底暴露出来。战争造成生死离别、道德沦丧,战争使人们贪婪、自私、凶残。就像周小英分析的那样:“在生与死悬于一线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失去理智,都会落到平时应有的道德水准之下,人性的罪恶和本质之间充满着矛盾与无奈。”
二、英曼的回归之旅
影片中通过轰天巨响、冲天火光、蔽日的浓烟、近身肉搏和满地的鲜血来描绘战场上血腥、惨不忍睹的场面。与三年前内战刚爆发时冷山的年轻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我们要去打仗了”形成鲜明对比。眼睁睁看着年轻的同乡被敌人的刺刀捅穿胸膛,死前还喃喃自语:我比你先回冷山了。内心极度恐惧而绝望的英曼终于意识到战争的实质,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在战争中经历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英曼逐渐变成了冰冷、麻木的杀人机器。英曼对自己的这种变化深感恐惧和绝望。尤其在医院住院的那些天,他夜里不断做着噩梦,梦中醒来,英曼的心境都有如天下最黑的乌鸦一般黑暗。战争给英曼带来的肉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伤痛中的英曼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艾达在临行前给他的书,只有读这本书他才能心平气和,安然入睡。书中描写的大自然的美景让英曼心旷神怡,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家乡的风貌。“冷山,它所有的山脊、山坳和溪流:鸽子河、小东岔河、索莱尔山坳、深谷、火烧梁。他自言自语地念着这些熟悉的名字,好像它们是可以驱赶最深刻恐惧的咒语。” 恰在此时英曼也收到了艾达的来信,艾达在信中深情地呼唤:“如果你在打仗,别打了。如果你在行军,别走了。回到我身边来吧。”
厌倦了杀戮的英曼听从了来自故乡冷山和艾达的深情呼唤,终于决定离开战场,踏上漫漫归家路。英曼的归乡之旅艰辛而漫长。他在途中的遭遇也见证了人性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变得疯狂、扭曲的一面。途中,英曼遇到仅仅为了衣食而出卖他的南方普通老百姓,有残杀无辜幼儿的北方士兵,有企图杀死少女的虚伪牧师。
英曼在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和考验返回冷山的途中,不断自省,道德境界也逐步升华,逐渐找回了在战争中遗失的良知和本真。由战场冷漠的杀人机器转变为扶弱救困的英雄。他杀死入户抢劫的北军为寡妇夺回赖以生存糊口的猪,为痛失孩子的母亲做棺材,挽救了差点被牧师谋害的天真少女,最后因同情甚至放弃射杀追杀他的少年民兵。正是他历经磨难,在精神上摒弃了世俗的污秽,净化了心灵,最终找到了“寒山道”,灵魂回归了冷山那片避世幽居的净土。
三、艾达的心灵回归
艾达父亲向来对她娇生惯养,不让她干一点累活。艾达在父亲身边除了设计每周的食谱,不做任何其他事情,所以她把时间都花在阅读、刺绣、绘画和音乐上。父亲去世后,留下逐渐荒芜的农场,艾达起初不知所措,甚至连一只好斗的公鸡都应对不了。菜园里、田垄间杂草繁生,到处一片萧条,如同艾达一片荒芜的心。如果说战争前的艾达是一位高贵优雅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的温室之花,那么战争中尤其是父亲去世后艾达则成长为能够独自面对粗糙生活而生存下去的自强不息的成熟女性,已然由原来的温室之花变成坚强盛开在冷山之巅的傲雪寒梅。当然艾达的成长是和鲁比的帮助分不开的。影片中艾达和鲁比的初次见面揭示出鲁比率真、直爽、朴实的性格。“嗨! 有没有奶牛需要挤奶?”鲁比问道,“听说你需要帮忙,我来了。”鲁比的到来对于正因生计一筹莫展的艾达来说不啻是个福音,她决定留下鲁比。见此,鲁比说话毫不客气:“如果你跟我干活,就得听我的。”
鲁比自小在荒原长大,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是当地一个不务正业的酒徒。在这样的环境中,鲁比天生就是个种庄稼能手,对自然界的一切似乎都了如指掌,她似乎很早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她和艾达的关系不是主仆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姐妹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她不断锻炼艾达在大自然中独立生存的技巧和能力。一开始,面对大自然似乎无所不知的鲁比,艾达觉得自己仿佛是个白痴。但她意识到,要生存下去,她必须要振作起来,和过去的生活习惯告别。同时在和鲁比的相处中,艾达肯听从鲁比的驱策,是因为她坚信,即使她能雇到任何其他人,他们也都会在某一天厌倦离开,让她失望。而鲁比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把她抛下。她感觉“自己在鲁比身上看到了一种闪光的东西,有如钢铁击打燧石发出的火花一般闪亮耀目”。就这样艾达和鲁比两个女人在远离战场的大自然中相互帮助,相互取暖。实际上此时的艾达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对生活崇高而虔诚的祭拜,完成了心灵的回归。
艾达在鲁比的帮助下,依靠自身的坚忍的意志获得生存下去的自由,捍卫了纯洁的爱情,守住了自由的灵魂。她学会了在没有父亲和其他男性保护的境遇中打点生活,重塑人生。所以,电影《冷山》中艾达的表现实际上是其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地位确立的展示,是女性开始展现个人价值和独立精神的象征。这种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也是艾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回归的最好证明。
四、回归《冷山》——爱的家园
电影《冷山》看上去是关于因战争分离的一对恋人而彼此漫长等待的凄美爱情故事。实际上影片借着这个爱情故事从更深层次地探讨并揭示了人类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种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之情,带有悲剧性的结尾也表达了作品宣扬反战思想、歌颂和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等主题,也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战争使一部分人像畜生一样无家可归,颠沛流离;战争造成生死别离,部分人的道德沦丧;战争使人类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有人唯利是图,有人为所欲为。英曼正是在战争中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本质,才决定回归冷山,奔向他的所爱,奔向人类生活的本源。
对于 “家园”,李建军分别从地理意义和精神意义两个方面给予了阐释:一是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一是具体的地理意义上的。前者是精神家园,心灵家园,是指心灵以及良知、正义、勇敢、尊严、纯洁、爱心、真诚等神圣原则和绝对命令作为寓存的家园;具体的地理意义上家园,它大而言之是自然,小而言之是那个美丽、和谐的葡萄园。这种家园的意义绝不低于抽象的精神家园。
《冷山》这部电影片名中的“冷山”有着两重含义:一方面冷山是指远离人世间繁杂纷争的净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土;另一方面冷山也是心灵疗伤的家园,被战争腐蚀摧残的人性在这里可以得到复苏。英曼历经种种艰难险阻逃离战争、回归爱的家园——冷山。回归冷山,不仅意味着回归宁静、安详的生活,回归处处有爱的温暖世界,更暗含了自我心灵的回归和人性的苏醒。电影的男主人公英曼经历战火的洗礼后,在心灵疲惫、精神备受煎熬的时候,选择回家。因为那里不仅仅是苦难的庇护所,更是心灵疗伤的家园。英曼借着爱情之名向灵魂净处的回归,也是人性的苏醒。但他最终还是倒在冷山的雪地上,在恋人的怀抱中永远地去了。英曼的回归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的回归是值得的。他的回归是对战争一种无言的抗议,是对艾达内心呼唤的反应,是归向了大自然冷山的怀抱,归向了人类生存的本源。他的回归使得和艾达有了爱情的结晶,生命得以延续。对英曼来说,从战争的摧残到生命的延续,一切都和冷山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块坚强的土地,是生命的终点,亦是生命的起点。对于艾达来说,经历了战争的历练,在充满活力的鲁比帮助下,以顽强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守在冷山,等候恋人,完成了一种高贵的精神回归,也是进行了一场心灵回归之旅。
五、结 语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冷山》中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因战争而正在逝去的祥和、美丽的世界。现代社会,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甚至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同时,在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人类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了,精神却越来越贫瘠,预示着人类正面临失去家园的危险。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是希望借此作品唤醒当今浮躁的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呼吁人类要重视心灵家园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刘晓辉.美国《冷山》的中国情结[J].芒种,2012(06).
[2] 魏婷婷.避世的净土与心灵的家园:《冷山》之隐喻[J].北方文学,2011(04).
[3] 周小英.浅析《冷山》——探求《冷山》的文本渊源及文本渊源的变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4] 赵志英.从《冷山》和《山楂树之恋》看东西文化之差异[J].现代语文,2011(01).
[5]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M].周玉军,潘源,译.南宁:南宁接力出版社,2004.
[6] 李建军.坚定的守望 最后的家园——评张炜的《柏慧》[J].小说评论,1995(05).
[作者简介] 姜娟(1974—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