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2-11-22陕西铜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铜川727000
陕西铜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铜川727000)
王有恒 闫 伟 冯军鹏
2 型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和作为心脑血管病变病理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同一种致病机制基础上平行发展的、与慢性炎症反应相关的两个疾病[1]。超声测量检查到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增厚是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2]。本研究观察了病程在10年以内且无明显大血管并发症表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早期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临床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以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病程在10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大血管并发症(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症;出现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及Ⅱ期以上的糖尿病肾病;伴发热性疾病、各种炎症状态及肝肾功能异常。按病程分组为2个亚组:病程≤5年组(41例),病程>5年组(47例);正常对照组86例,均为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全部入选对象均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
2 方 法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I MT):运用德国SIEMENS ACUSONX150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高频探头,频率5.0~9.0 MHZ,取样容积4.0 mm。患者取平卧位,从颈动脉起始处开始,沿血管走向做纵切扫描,依次检测双颈总动脉、双颈动脉分叉处、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颈外动脉。测量从管壁的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该距离称I MT。取两侧I MT的平均值为I MT值。正常值为0.8~1.0 mm,以I MT>1 mm为标准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 MT局部增厚>1.2 mm定义为斑块。生化指标检测:应用美国雅培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患者入院后夜间禁食12h,次日晨8时抽取空腹静脉血,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由美国伯乐公司生产的550型酶标仪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c RP),试剂盒有美国DSL公司提供,按照说明书由专人进行操作。
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用±s表示,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两组间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WHR在2型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s)
表1 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 49/37 60.87±10.76 22.44±1.54 0.76±0.45 120.45±5.87 74.88±5.91
2 两组间生化指标的比较 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见表2。
表2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s)
对照组 4.54±0.11 7.04±0.81 4.53±0.34 4.18±1.61 1.42±0.14 2.12±0.18 1.15±0.41
3 两组间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 2型糖尿病组颈动脉I MT平均0.98±0.21 mm,斑块发生率为77%;对照组颈动脉I MT平均0.63±0.15 mm,斑块发生率为5%。观察组颈动脉I MT明显增厚,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随着病程的延长,WHR、2h PG、Hb ALC、LDL-C、Hc RP、I MT均呈增高的趋势。病程≤5年组与病程>5年组比较,Hb ALC、LDL-C、Hc RP、I 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程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3 不同病程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s)
注:与病程>5年组比较 *P<0.05
组 别 WHR 2hp G(mmol/L) Hb ALc(%) LDL-C(mmol/L)hc RP(mmol/L) I MT(mm)病程≤5年组 1.08±0.77 12.48±1.91 7.44±2.65* 2.98±1.66* 3.84±2.45* 0.88±0.18*病程>5年组 1.16±0.49 13.37±1.82 9.02±0.18 4.67±1.89 5.99±2.71 1.23±0.24
5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 MT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 MT值与病程、年龄、LDL-C、餐后2h血糖、Hb ALC及Hc RP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表4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 MT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讨 论
大量研究已证实,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明显增高。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炎症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损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与慢性高血糖状态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同时,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Hc RP是由肝细胞合成、由胞质分裂的IL-6转录所调控的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记物,是反映心、脑血管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有资料显示,Hc RP是引起动脉炎症、造成血栓、斑块、引起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的关键肇事物质,同时Hc RP还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更多的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高血糖状态更能促进这一反应[4]。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也存在明显脂质代谢紊乱,LDL-C升高,HDL-C降低,APOA/APOB比值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使LDL-C糖化和糖氧化增加,导致糖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蓄积速度加快,而且糖尿病患者体内抗氧化物质减少和(或)活性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是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病因,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6]。很多因素可影响I MT,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 MT值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伴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 MT值更大[2]。本组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Hc RP、I MT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进一步说明高血糖状态、血脂紊乱、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研究观察了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无明显大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反映血管早期病变的指标Hc RP及I MT仍在持续增高,强烈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一直持续发展,最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本组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I MT与病程、年龄、LDL-C、血糖控制状态及Hc RP均呈显著正相关,也更加说明2型糖尿病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增龄性疾病,而且是各种遗传、代谢、环境、炎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检测Hc RP和I MT,对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洪 旭,陈妹君,陈海平.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对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4):352-354.
[2]Si mon A,Gariepy J,Chironi G,etal.Inti mamedia thickness:a new too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cardiorascular risk[J].Hypertens,2002,20(2):159-168.
[3]Holford JK,Gr uber JD,Ossowski V M,etal.A C-reactive protein promoter poly morphis m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Pi ma Indians[J].Mo LGenet Metab,2003,78(3):136-144.
[4]荆丹清,尹士男,胡景胜,等.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7,22(1):38-40.
[5]Yuan G,Al-Shali KZ,Hegele RA.Hypertrigly ceridermia:its etiology,effeets and treat ment[J].Can Med Assoc J,2007,176(8):1115-1118.
[6]Si mon A,Chironi G.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Carotid inti ma-media thickness and coronar y ather osclerosis revisited[J].Eur Heant J,2007,28:2049-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