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香识女人》反观现行学校教育
2012-11-22赵多艳
早在1992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了这部堪称经典的影片《闻香识女人》,从此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也就屡见不鲜,而这其中大多数影评都是围绕着对弗兰克和查理这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介,还有的是从人性的角度着手对影片进行剖析,还有的是以影片的文化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影片因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人们的灵魂急待救赎而发出了呐喊声。本文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就影片中提出的关于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今学校教育之现状,对学校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还有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
影片通过对弗兰克,查理,乔治及其父亲,恶作剧的贵族学生,还有名校校长垂斯克等一系列的人物及事件进行描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的人醉生梦死的享受着繁华的物质生活,他们无所不为,没有任何责任感可言,从他们身上整个上流社会的生活可见一斑,影片中的代表人物是乔治及其父亲,恶作剧的贵族学生和贵族学校的校长;有的人良心还没完全泯灭,深感无法改变这个病态的社会而随波逐流却同时又痛苦不堪,因此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影片中的弗兰克就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还有的人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毫无话语权,但他们有自己恒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面对各种诱惑都选择不出卖自己的灵魂;他们安于本分,仅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样的道路却布满了荆棘,影片中恪守原则的中学生查理就是这一形象。
影片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让观众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这些学生们会以恶搞校长为荣、而校长竟然不以威逼利诱学生放弃原则为耻?受教育者期望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什么结果?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了理清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影片。
首先来看看学生的情况。查理、乔治、哈瑞、吉米、特伦特都就读于博德中学,这是一所因辈出人才而享有盛名的贵族学校。乔治、哈瑞,吉米、特伦特都是富家子弟,用乔治自己的话说他们是这所贵族学校的主流学生;查理则家境贫寒,依靠奖学金和做兼职所得的报酬来支付学费,在博德这样的学校里,他自然是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了。乔治和查理无意间一起目睹了乔治的好友哈瑞等三人对校长垂斯克恶作剧的过程,火冒三丈的校长要求乔治和查理说出主谋。影片中有一细节,描述的是垂斯克校长被三个学生捉弄之后,其他在场围观的学生看到校长满身是泥,狼狈不堪地站在那里的时候,表情之中竟然没有丝毫不安、愧疚或同情,与此相反,他们居然拍手、欢呼雀跃。他们既没有从学生的立场来尊重他们的校长,也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同情他们的校长。
接受了名校教育的学生却变得这般麻木不仁,这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学校给到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毋庸置疑,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的培养,而所谓人才应该是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之人。综合素质首先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该是训练学生的体魄,改善个体的健康状况以抵御疾病、适应外界环境而达到能够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和生长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开启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的协调发展;最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美好,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换言之,知识的获取仅仅只是一种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混淆了教育的目的与达成教育的手段,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人首先是作为生活者而存在,人是为了生存、生活才去索取知识的,生活才是第一性的,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1]我们一味地以知识的追求为最终目的,学校和学生的一切生活都是为了它,它使生活本身成了手段。为了知识,人们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2]现行学校教育的这种只抓知识和技能的唯智教育,它把人的情感排除在外,导致了教育的畸形与扭曲。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唯智的教育“忘记了方向”,是“丢失了另一半的教育”,它培养的只能是有理性而无人性的“单面人”、一个知识渊博的“怪物”。[3]而影片中博德中学的学生,正是这种教育功能异化所产生的结果。
接下来,再来看看校长垂斯克。影片一开始,观众就能感觉到这个校长并不受学生(至少是诸如乔治和哈瑞等一干贵族学生)的欢迎,他们对春风得意的校长以及校长的新车是如此的不满以至于策划了一场让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颜面扫地的闹剧。也许到此为止,观众还会同情一下这个可怜的校长,但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却让人们再也无法对这个“可怜”的校长产生任何同情之心了。相反的,人们对他的厌恶之意会越来越甚,因为这位名校校长对于这整件事情的处理极富讽刺意味。对乔治这个贵族学生,校长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打压,在乔治搬出了其父亲作为援兵之后,迫于乔治父亲的压力,对于真相陈述避重就轻的乔治,校长既没有开除他,也没有对他进行任何的惩罚。而对于查理这个贫困生,校长的手段可谓软硬兼施,他先以开除进行威胁,后又以保送哈佛来进行利诱。看到查理在威逼利诱面前无动于衷,恼羞成怒的校长决定抛出一无钱财,二无靠山的查理作为替罪羊来平息整个事件。对于博德这所学校以及师生来说,有如此势利的校长,真可谓学校学生的悲哀!
这时不由得我们不思考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功能了。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强调了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他说“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学生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无独有偶,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黑柳彻子提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方针:“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教育者,他们有着对生命和美的热爱,正因如此,他们会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美和个人价值,并且用心良苦地设计各种场合与机会让学生消除自身因身体或心理障碍所导致的自卑心理,及时地发现自身的美与价值。而剧中的博德校长垂斯克,之所以这般不受学生爱戴,皆因他的行为与优秀的教育者如此背道而驰。
对于博德中学师生之种种怪相,剧中的另一主人公弗兰克却“看”得再清楚不过了。弗兰克是个饱经人世沉浮的退伍军官,他虽双目失明,但他对他所处的社会却有着较之常人更为清醒的认识。正如他能通过嗅觉,根据香水味道来识别女人的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一样,他精准的洞察到了在他所生活的社会里,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都正在被颠覆,人们崇尚奢靡的物质生活和享乐至上主义。在这样一个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的时代,与其说是身体上的残疾让他变得脾气暴躁、性格怪癖,还不如说是因为信仰被摧毁了而自暴自弃、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所以电影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巧妙地安排在了感恩节期间,这无疑是呼吁传统的回归,人性的回归。
影片中最出彩的部分莫过于弗兰克为查理进行辩护时的一番演讲,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我曾看见一些更年轻的孩子,他们手断足跛,他们血染疆场,我很痛心;但还远不如看到一群从高尚堕落到卑琐的灵魂那样痛心疾首……查理身上的个性正是一个领袖具备的品格,这叫正直,这叫勇敢,我们不该摧折它,应该保护它,拥抱它”。 弗兰克的这一番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该做到“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统一,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4]最终让受教育者获得生命的完满。
①② 鲁洁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6
③④ 冯建军 《让教育与生命同行》人民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