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眩目的影像奇观——迈克尔•贝电影的奇观类型

2012-11-22刘进华

电影评介 2012年13期
关键词:变形金刚外星迈克尔

当今好莱坞,向来不缺独挡一面的动作片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皮特•杰克逊、吴宇森等都是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大腕级动作导演。然而,说起支撑起美国电影票房半壁山的动作片导演,迈克尔•贝却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导演的影片《绝地战警》、《世界末日》、《变形金刚》一次次冲击票房高峰,1998年《世界末日》使他成为首映票房过亿的最年轻导演,且总票房超《拯救大兵瑞恩》成为当年票房冠军,近年《变形金刚》系列更是火爆全球,票房一路飙升。《变形金刚3》在国内的票房井喷,据院线预估数据显示,继21日上映当天以9600万元的票房成绩,打破了午夜场、首日及单日票房纪录后,该片首周四天票房已近4亿元,远超《阿凡达》首周七天2.8亿的最高纪录。[1] 迈克尔•贝炙手可热,欣赏他的电影总有一种热血沸腾、欲罢不能的感觉。那么是什么让他的电影如此具有魅力,或者说其电影全线飘红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顾迈克尔•贝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铺天盖地的爆炸、惊心动魄的追逐、活灵活现的机器人等所形成的炫目的影像奇观。正是这些奇观要素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他们迫不及待的走进影院。关于电影奇观,周宪将之概括为四种类型,即:“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2] 。保罗•克莱说:“艺术不是模仿可见之物而是挖掘未见之物。”[3]迈克尔•贝的电影奇观就是使用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展现被想象和幻想放大的、日常难以得见或不可得见的画面,并且这些画面合理融入叙事之中,成为电影叙事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迈克尔•贝电影中最多的就是具有这些特质的画面。据此,结合迈克尔•贝电影影像所体现出的特征,可以将其电影中最主要的奇观影像概括为如下几类,即:爆炸、追车、地外空间、外星生命。

1、爆炸

爆炸是迈克尔•贝电影中最常见奇观类型,迈克尔•贝也因此被影迷戏称为爆破专家。从小就钟爱爆炸类游戏的迈克尔•贝,在电影中尽情地展示他制造爆炸场景的才能。从第一部电影《绝地战警》开始,爆炸场面就是他电影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爆炸场面小到遥控汽车、整栋别墅的爆炸,大到太空站的爆炸,甚至是对将要撞上地球的小外星球的惊天大爆炸等应有尽有。

因为影像资料的缺失,最早出现在电影中的爆炸镜头无从考证,但罗培乌坦剧院曾上映过四部关于《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1898年)的影片,[4]由此可见,电影诞生之初爆炸已与电影结缘。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已经大量出现爆炸镜头,用来表现两军交战的场面。在希区柯克那里,炸弹是不能爆炸的,否则就失去了悬念,观众也就不会因此提心吊胆。而在迈克尔•贝那里,炸弹不仅要爆炸,而且要炸得酣畅淋漓。

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迈克尔•贝电影中的爆炸场面毫不夸张,而《珍珠港》则是不得不提的电影。在日军对珍珠港长达40分钟的轰炸中,无数的战舰、飞机、房屋、车辆,甚至是整个基地被炸毁,看着一枚枚炸弹呼啸着击中巨大的战舰,观众的眼球被紧张刺激的画面牢牢的吸引。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零式战斗机投弹攻击“田纳西”号战列舰的镜头。飞机从云层中俯冲而下投弹,从炸弹离开挂架一刻起,镜头先从下拍摄表现炸弹逐渐加速的过程,然后不切换画面,改变角度从炸弹尾部拍摄,表现战列舰即将不可避免地被击中,直至越来越接近甲板,最终轰然爆炸的整个过程。以前电影中是没有这样的爆炸镜头的,而这些也绝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见到的,视觉震撼非同小可。虽然现在射向人或物体的枪弹镜头越来越多,但是远没《珍珠港》中的镜头给人印象深刻。由于此前人类从来无法实现这种在空间不中断画面随意变换角度的镜头,只有传说中的上帝才能以此角度审视人间,这个创新性的镜头最终被命名为“上帝之眼”。[5]当然这个镜头的制做代价也非同一般,导演迈克尔•贝与特效导演艾黎叶•博尔韦格解释了“上帝之眼”的制作过程,整个镜头采用缩小模型和电脑CG 、3D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完成。战舰、飞机和炸弹在第一个镜头都采用模型,但当炸弹离开挂架之后,直至爆炸则全部是3D动画制作。难点在于炸弹离架之后,随着空间位置转换,背景与弹体高光阴影部位的变化,何况镜头观察位置并不固定,需要在空间360度旋转拍摄,使得电脑制作难度大大增加。制作过程中炸弹、战舰、飞机和其他背景的画面按照同一镜头轨迹变化分开制作,最后再将4个画面融合到一起,才完成此镜头。这个不过10秒钟的画面,让工业光魔的特效制作人员整整忙碌了近2周,花费160万美元。

爆炸场面非自迈克尔•贝始,也不会因他而终,但是他的爆炸场面精彩、刺激,总能能给观众前所未有的体验。相信在他的电影中我们还会看到更加壮观的爆炸镜头,而爆炸作为一种奇观类型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之中。

2、追车

追车和爆炸一样,是迈克尔•贝电影显在的特征。电影与汽车都是人类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且几乎同时诞生。由此看来,电影和汽车的结合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追车更是电影中最常见的镜头之一。从早期电影中滑稽打闹式的追逐,到现在专门表现汽车速度的大量出现,追车似乎成了电影制造刺激场面不可或缺的手段。汽车,作为电影中的重要道具,与电影有着紧密的联系。车,本是没有情感的产品,汽车一旦与电影结合,它就不再代表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可以与人的情感相连。电影让我们体味多样的人生,汽车大大提高人类生活的速度。当电影与汽车联姻,就同时有了两种手段来俘获观众的情感,特别是飞车电影带来的感官刺激,让无数观众内心深处的激动不已。

《头文字D》、《汽车总动员》、《急速赛车手》等电影,将电影与汽车的结合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追车场面在迈克尔•贝更多地是破坏性的追逐,不仅仅是追逐中的车辆被毁,还有其它更多的陪葬。最典型的当属电影《绝地战警Ⅱ》,一个长达15分钟的追车戏,就有22辆高档车和一艘快艇被毁。呼啸着的乒乒乓乓子弹声音、迎面扔来的汽车贴着急驰的法拉利车顶飞过,还有深沉有力的马达声夹杂轰隆隆的爆炸声,紧张刺激的场面深深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你可能忘记故事情节,但是那紧张的场面、刺激的画面却像雕刻一样隽永。在《珍珠港》中,这种追逐场面大幅升级,在呼啸的枪弹声中追逐的场面由地面变为天空,而追逐工具则由汽车升级为飞机。

追车在周宪先生那里被称为速度奇观,显然他的速度奇观包含内容更加丰富。追车这种展示速度与激情的电影在一般意义上的警匪片中是很常见的场景,而这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种因果关系的,诚如周宪所言在当今主流电影中,“快看”和“看快”已经成为电影中展示速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3、地外空间

地球外空间出现在电影中,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早在电影诞生之初,梅里爱就在他的《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把电影的触角伸至太空,为我们展示了幻想的地外空间。然而他的目的是让人惊奇,“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语言的音节”,[6]这种超前的电影因素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即《2001太空漫游》和《星球大战》上映后才引起重视。此后,大量表现地外空间的电影不断问世,并深受影迷喜好。

我们知道,人类对地外空间向往已久,电影对外太空空间的描述和表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这种探求欲望。迈克尔•贝电影中对地外空间进行描述和表现的作品并不多见,只有《世界末日》、《变形金刚》系列中涉及地外空间,而对地外空间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世界末日》中。该片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表现太空梭驶入太空并炸毁一块即将撞击地球的巨大的宇宙陨石。在太空梭进入这块陨石的过程中,电影展示了飞滚的浮石、奇异的陨石表面及其极不稳定的状态,稍微一动便如地动山摇一般震动,当然也少不了太空漫游的镜头。

4、外星生命(杂糅的奇观)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第三类亲密接触》中,将外星人的形象带入人们的视线。迈克尔•贝电影涉及外星生命始于2007年的《变形金刚》,比起《第三类亲密接触》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晚了30年。几十年过去了,关于外星生命的电影不断问世,外星生命形象的描述不断更新。有较为可爱的ET和七仔,大脑袋大眼睛的ET仿佛一个忧郁的小老头,他善良敏感、虽然与人类不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但他的大眼睛能洞穿人心,这一形象一度成为外星人的典型代表形象,孩子们都渴望自己能遇上这样的一个外星人并能与他交上朋友;也有血腥暴力的怪异类型,此类外星生物基本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基本特征都是龇牙咧嘴,样貌丑陋,妄图用其超越地球数倍的科技水准和武力征服人类控制地球,诸如《世界大战》、《火星人玩转地球》等都是这样的电影。还有富有人情哲理的叫克拉图的外星人,《地球停转之日》中的外星人像一个哲人力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告诉人类核武器的危险性,并且劝告世人必须销毁和停止研发核武器。[7]

《变形金刚》中的外星生命整体说来没有超越这些类型,演绎的是占领和拯救地球的故事,企图侵占的是外星生命,但拯救却是外星生命和地球人类共同完成的。在外星人外观形象上,迈克尔•贝进行了较大的改观,赋予了外星生命机器人的模样。然而机器的人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星生命的陌生性,再加上日本早年的动画版《变形金刚》影响,出现在迈克尔•贝电影中的外星人更像是卡通版的外星人。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真人卡通同台演绎的影像,不过这里的卡通个头巨大,是拥有超级能量的具有变形功能的外星机器生命。从影像奇观的角度来看,像汽车人这种虚拟影像在带给人们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影响着真实影像的创作,然而这并不妨碍影迷对这类电影的喜好。

卢米埃尔在初次放映电影的时候,观众就领略了电影的奇观效应。一列火车从银幕深处迎面而来,扑面而至,被电影惊呆的人们猛地惊醒,仓皇离座,纷纷夺路而逃。这种奇异效应在让卢米埃尔收入激增的同时,也预示这奇观是电影与生俱来的内在特质,当然这种惊奇的效应和我们这里论说的奇观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迈克尔•贝电影中的爆炸、追车、地外空间以及外星生命等这些奇观现象既是电影重点表现的对象,有时或许是主要构成因素,更是其电影作为影像消费品所提供的视觉享受的最直接动力点,因而他的电影屡创票房佳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迈克尔•贝是数字好莱坞背景下的一个导演,一个较为成功的商业导演,他不象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那样是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师,但是在他的创作中清晰的表现出的影像的奇观特性,极大冲击了受众的眼球,在为影迷拓展审美空间的同时也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电影影像奇观研究——以迈克尔•贝电影为例”阶段性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Q014。

注释

[1]http://ent.qq.com/a/20110726/000141.htm

[2]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3]岩崎昶:《现代电影艺术》[M],张加贝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4]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版,第30页。

【5】http://indus.chinafilm.com/200807/1552411.html

[6]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版,第25页。

[7]叶敏《外星人用长相收买人心》,《世界新闻报》2008年1月15日。

猜你喜欢

变形金刚外星迈克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外星许愿机 10
外星许愿机6
外星许愿机5 外星许愿机
外星许愿机(11)
可爱的“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