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闪光点:俄罗斯影片《寻找幸福的起点》的思想内涵剖析

2012-11-22王春霞,郁文静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亲生孤儿小男孩

俄罗斯影片《Итальянец》(直译《意大利人》,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叫瓦尼亚•松采夫的6岁孤儿千方百计寻找亲生母亲的故事。饰演瓦尼亚的小演员获得了该年度奥斯卡最佳新人奖。

一、影片的故事梗概

影片《寻找幸福的起点》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对家境殷实且为人善良、颇有涵养的意大利夫妇到俄罗斯的一个孤儿院挑选养子,选中了伶俐的6岁男孩瓦尼亚,与院方商定2个月后来领孩子。一条光辉大道似乎已展现在了瓦尼亚面前:意大利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自不用说,善良的意大利夫妇不仅会给瓦尼亚父母般的爱,还会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孤儿院里的同伴们都羡慕死了瓦尼亚,从此用“意大利人”这个外号来称呼他。然而,一个意外的事件让6岁的瓦尼亚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回到自己的亲生母亲身边。原因是,孤儿院里另一个被领养走的孤儿的亲生母亲翻然悔悟后来孤儿院找孩子,未果后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卧轨自尽。瓦尼亚担心同样的命运会落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头上。可是瓦尼亚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无所知:她是否活在世上,她姓什么、叫什么,住在哪儿,以什么谋生,性情如何……孤儿院已经收了意大利夫妇的预付款,是绝不会毁约把瓦尼亚送回到亲生母亲身边的。一切只能背着院方自己做。瓦尼亚只有2个月的时间。年仅6岁的还不识字的瓦尼亚必须在2个月内在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找到她。瓦尼亚先缠着孤儿院里的一个大女孩教会了他识字,接着在一天晚上偷偷打开院长办公室的保险柜找出了自己的档案,得知了自己在3岁前生活过的孤儿所的地址。然后在那位女孩的帮助下来到火车站,只身一人上了火车,踏上了漫漫的寻母之路。一路上,瓦尼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而最终,瓦尼亚凭借着他的机灵、善良、执着感动了所有的人,来到了亲生母亲身边。

二、影片的思想内涵剖析

1.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旗帜鲜明地宣扬电影的特殊使命和道德价值,认为电影应有教化大众的职能,因为电影可以以神奇的方式穿越文化、政治、艺术的界域,点燃人的内心激情。在动荡的社会,电影应该成为“高尚”最后的避难所。《制片法典》里指出:电影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有着相同的目标——表现人类思想、感情和经验,并通过对感官的刺激达到对心灵的探索。说白了,电影就是要展现人性。到底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真、善、美。是人无论遭遇什么灾难都永远保存在内心深处的对这个世界的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份爱激励他战胜一切困难去追求真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真、善、美得以保全、人性的光辉充分展现。人类正是靠着这份爱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战胜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灾难而走到今天。正义只有在与邪恶的斗争中才能彰显它的珍贵,人性也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展现得更完美。那些展现在灾难中被扭曲了的人性的电影并没有展示出电影的本质。

2.影片揭示的人生哲理

这部影片就时刻有人性在闪光。朴实无华的剧情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看后令人感动,令人深思。影片的中文译名“寻找幸福的起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一译名既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内容,又充分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思想。什么是“幸福”?小男孩毅然抛弃几乎到手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前程去寻找亲生母亲,是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他,他的母亲就没法活。如果他的亲生母亲在受煎熬,他又怎么能在养父母的身边安心地享受生活?!幸福是让你爱的人快乐。如果你爱的人幸福了,你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小男孩和亲生母亲生活在一起了,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可是他觉得很温暖。因为他享受到了亲生母亲的爱,也给予了他的亲生母亲爱。为什么是“寻找幸福的起点”?6岁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摆脱了孤儿院的痛苦生活,和母亲开始了幸福的生活。这仅仅是表面意义。6岁的孩子就能克服万难,靠着自己的机智、善良、执着赢得周围人的帮助,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他一定能战胜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所爱的人创造出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孤儿院里的孩子,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长大,周围接触的是那么复杂的人,依然保存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没有对亲生父母的记恨,没有对命运不公的怨言,却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这颗善良的心将来一定能帮助他有一番作为。

孩子在寻亲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毫不起眼的人在关键时刻几乎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芒。他们为小男孩能够实现这个“异想天开”的理想尽了一臂之力,成全了小男孩对幸福的追求。帮助小男孩打开保险柜、找到档案的孤儿院里的大男孩,教他识字、把他带到车站送上火车的大女孩,把他送上开往孤儿所的公交车的陌生叔叔,替他挡住孤儿院投资人的司机的追赶的街头混混……而最可敬的,便是那位孤儿所的老所长。这位当年因不愿行贿而没当上团长、在孤儿所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再一次坚守道义,拒绝了女投资人20美元的贿赂,使瓦尼亚在这里顺利得知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母亲的住址。而那位身为女投资人情夫的司机在最后关头也良心发现,宁可投资人受损失、宁可受投资人惩罚也没有把瓦尼亚送回孤儿院,最终成全了瓦尼亚的幸福。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它贴近现实生活。它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真实存在却被大家忽略了的普通群体——孤儿院的孩子,通过他们来反映俄罗斯社会的现实生活,来剖析人性、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它让人思索,应该怎样为人父母,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甜美温柔的画外音传来:孩子,你是要找我吗?画面上小男孩的亮晶晶的大眼睛立刻由紧张、期待变得充满柔情、充满幸福……

[1]何三坡.一只眼睛看电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晓萍.电影是导演用现实和梦幻再造的故事[J].电影文学,2011(22)

[3]刘桂兰.红色影视文化对高校的思想传承价值[J].电影文学,2011(21)

[4]王丽萍,顾维勇.进口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模因现象[J].电影文学,2011(21)

猜你喜欢

亲生孤儿小男孩
“聪明”的小男孩
小男孩
萌萌哒的小男孩
不是亲生的
瞧瞧,就是亲生的
亲生的就好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