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及现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解析《不良教育》
2012-11-22张瑜
对人性及现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
——解析《不良教育》
《不良教育》是阿尔莫多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摄的一部具有成长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在电影中发掘出边缘人和普通人之间共通的地方,探索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在看似荒诞的情节故事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巨大的真实。阿尔莫多瓦在这部电影中尽情展现他对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他个人的自我救赎之旅。
阿尔莫多瓦 《不良教育》 人性 现实世界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大多关注边缘性的社会现象,例如:同性恋、变性、乱伦、吸毒、绑架、暴力、谋杀、艾滋病、异装癖等等,然而在这些通常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边缘现象的背后,在看似边缘、另类的故事中,阿尔莫多瓦讲述的仍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内心挣扎,他在讲述的过程中触摸到了复杂的人性,以及残酷的现实世界,他在对这些边缘世界中的边缘人进行展现和剖析的同时也投射出自己对这个表面喧哗繁荣、实质残酷冷漠的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在这部带有半自传色彩的《不良教育》中,阿尔莫多瓦同样关注了孤独的边缘群落,影片中涉及到同性恋、恋童癖、变性、吸毒和谋杀这些边缘社会现象,在这些光怪陆离、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复杂与多变,现实世界的虚假与真实、纷繁与沉重。
在后现代主义盛行之前,电影遵循一种以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叙述结构,追求完美的故事、完美的结局,影片中的人物设置也是单一化的,要么至善,要么极恶,过于绝对化和一成不变。然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这种传统的稳定的单一化,它打破了真假、善恶、美丑的理想尺度。阿尔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电影,就对真善美的传统理性的标准进行了解构,在人物设置上没有给予明确的、单一的人物属性,伊纳西奥、恩里克、胡安以及马纳罗神父四个人物都不能以单纯的善或恶来评判,他们各自有着丰富的复杂的人性。在影片的四个人物中,马纳罗神父似乎是一切罪恶的源头,他的恋童癖让他伤害了伊纳西奥并毁了他的一生,同时他也伤害了恩里克;而伊纳西奥因为童年受到马纳罗的伤害,于是又反过来报复、伤害马纳罗;胡安利用迷恋自己的马纳罗,杀死自己的哥哥伊纳西奥,同时他又利用哥哥伊纳西奥、利用恩里克来让自己成名;而胡安杀死哥哥伊纳西奥是因为吸毒、变性的哥哥从没有给过他亲情的爱和帮助;恩里克也利用了胡安,想看看胡安会走多远,还有他自己能承受多少;马纳罗因为被胡安抛弃又去报复、勒索胡安,结果被胡安的车撞死……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罪的,都不是完全善良的,而每一个人物又都是值得同情的。阿尔莫多瓦从来都拒绝对他电影中的人物作道德上的评判,他在这里超越了对善和恶的追问,而是着力于呈现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多变。
在《不良教育》这部电影里,阿尔莫多瓦第一次直接触及那段对自己一生影响极大的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阿尔莫多瓦说:“在影片中,我描绘了一个我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世界。在西班牙,宗教教育意味着孩子们由一群30到50岁的教士带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孩子们进行性虐待,我只是公开指责这种现象。”而阿尔莫多瓦能够拍摄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他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一直回避和压抑着的童年性侵的阴影,这也是他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开始。阿尔莫多瓦以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讲述这段经历,他身为现实的受害者却在影片中毫不偏差地保留了施虐者完整的心理状态,这种客观和冷静为影片的深度做了铺垫,也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索人性中的善恶与复杂多变。影片中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最痛恨的人物——马纳罗神父,他亵渎儿童时的伊纳西奥、用海洛因谋杀了伊纳西奥,但影片依然展现了他善良和脆弱的一面,让观众并不那么恨他。影片中的马纳罗神父深爱着伊纳西奥,当他来到片场看到扮演他的人说出“我爱过伊纳西奥”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于往昔的留恋和感怀。马纳罗对于胡安的无法抑制的迷恋也让他甘愿瞒着妻子为胡安交学费,甚至帮他杀人,在不得不与胡安短暂分手时,他无法掩饰对胡安的不舍,看着胡安乘出租车离去时竟然伤心地哭泣,这些对于马纳罗神父完整的心理状态的展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对他怀有恨意的同时还有一丝复杂的悲悯。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人物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在善与恶、对与错中徘徊前进,既可恨又可怜,他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还原了人性的深刻与复杂。
伊纳西奥是影片中最富悲剧性的人物,在他身上也投射了阿尔莫多瓦童年时的影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都源于童年的不幸经历,源于不可捉摸的人性。童年时期的伊纳西奥与恩里克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的一次深夜交谈被马纳罗神父发现,伊纳西奥为了不让马纳罗神父开除恩里克而忍受了马纳罗的无耻性侵行为,可是马纳罗欺骗了他,依然开除了恩里克。被侵犯和被欺骗、初恋被迫离去,无情的现实让童年的伊纳西奥承受了太多苦痛,“那时我在想我失去了我的信仰,所以我从此再不相信上帝和地狱。就是因为不相信上帝,所以我无所畏惧。而这种大无畏可以让我做任何事。”从伊纳西奥的这句话可以知道他整个的心理和人格都发生了转变,他失去了信仰,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他吸毒、做了变性手术,他整个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报复马纳罗,他写了一部关于自己在教会那段不幸经历的小说《拜访》,并以此威胁、敲诈马纳罗。他和他弟弟胡安生活在一起,却对他毫不关心,这让胡安对他怀恨在心,最后被胡安和马纳罗合谋害死。伊纳西奥自己也无法想象自己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童年的伊纳西奥与成年的伊纳西奥反差巨大,他的生命在童年遭受残忍伤害时就已经枯萎了,之后的伊纳西奥不再单纯,他的阴郁、堕落也显示了人性极其脆弱不堪的一面。人性的善恶就在一念之间,阿尔莫多瓦试着去探索和思考人性,更深沉地去分析人性,他在电影中也更多更全面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对人性问题的不断追问。
在这部影片中,阿尔莫多瓦除了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探索和思考外,也展现了外部纷繁、残酷的现实世界。影片运用戏中戏的手法,将现实与电影巧妙结合来讲述一个关于背叛、欺骗、谋杀、畸恋的复杂故事,现实和电影、剧本都同样导向悲剧,可是现实却远远比电影展现的更残酷、更让人绝望。影片中伊纳西奥所在的教会学校充满着腐朽、专制和肮脏的气息,这样一个冷漠、恶劣的生存环境直接导致了教会学校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扭曲、变形,伊纳西奥和恩里克这两个男孩之间竟然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在电影院里有过一次亲密的接触,这种常人看来不太正常的感情的确与人所处的现实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当伊纳西奥与恩里克两颗孤寂的幼小心灵紧紧地靠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也并没有给予这段纯洁美好的感情任何生存的空间,邪恶自私的神父以及无情的教会将伊纳西奥和恩里克残忍分开。这个黑暗阴郁、充满着欺骗和冷漠的世界,不但扼杀了伊纳西奥与恩里克的这段感情,也让伊纳西奥最终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影片中的现实与阿尔莫多瓦本人所经历的现实也是相联系的,影片里展现的伊纳西奥童年时期在教会里经历的一切几乎就是阿尔莫多瓦自己亲身经历的翻版,影片中的现实与电影跟阿尔莫多瓦的现实串联起来,让观众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影片的悲剧性结尾与现实的残酷本质相贴合,阿尔莫多瓦用他那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着外界,理性而敏锐地在电影中反映出了最纯粹的现实,而他对这种现实并没有多加评判,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展现,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诠释这种现实。
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不良教育》中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纷繁的现实世界的思考与展现也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来传达,绚烂色彩的运用也是阿尔莫多瓦电影鲜明的风格特色。在影片中,无论是背景环境的装饰还是人物的装扮都充斥着极其艳丽的色彩,这些不同色彩的搭配在视觉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影片环境中绚丽的色彩对应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它充斥着各种欲望、激情,让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而色彩对于人性深处情感和欲望的象征、隐喻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恩里克家的游泳池旁边,有两把鲜艳的红椅子,两把椅子中间有一个鲜绿色的桌子,恩里克坐在其中一把红椅子上看着胡安从碧蓝的游泳池里上来,这里的蓝色、亮眼的大红色和鲜嫩的绿色构成撞色,三色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象征和暗喻了主人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影片中,在变性之后的伊纳西奥和弟弟胡安居住的屋子里,满眼的色彩斑斓的墙壁装饰品、各种颜色的家具、红色的电视机等等,这些用艳丽色彩布置的背景虽然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但却与人物扭曲、反叛的心理以及纷乱复杂的人物关系相得益彰。
电影《不良教育》是阿尔莫多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摄的一部具有成长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在电影中发掘出边缘人和普通人之间共通的地方,探索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展现了现实世界中的纷乱与残酷。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在看似荒诞的情节故事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巨大的真实。阿尔莫多瓦在这部电影中尽情展现他对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他个人的自我救赎之旅。
[1](法)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1日第一版。
[2]孟宪励 《全新的奇观——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电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一版。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8
张瑜,女,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