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影《大腕》的娱乐性与时代消费

2012-11-22徐一民

电影评介 2012年15期
关键词:大腕娱乐性喜剧

浅谈电影《大腕》的娱乐性与时代消费

十多年前,冯小刚执导的《大腕》备受争议,十多年后,恰巧印证了导演当初的猜想:剧本的张力与演员的演绎才是电影核心价值的回归。电影艺术的发掘源于大众娱乐性的审美需求与“时代消费”的潜在意识。而影片本身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创作中去,即:不管以后的电影将如何走向,人的价值与意义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透过人才能显现电影所包含的一切价值。

《大腕》 娱乐性 时代消费 价值归属

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中国电影在最初时期,以每三十年的速度发生改变;改革开放后,以每十年的速度发生转型;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每年都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表达与价值取向。可以看到,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给电影也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了,留给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了。十多年前,冯小刚执导的《大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十多年后,重新审视这部影片,发现它所传达的正是今天生活的演绎。《大腕》在备受非议的同时,它的商业成功与时代探索的意义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尝试从娱乐性与时代消费两个方面来解读电影本身的艺术发觉与其核心价值的归属问题。

一、娱乐性是电影最直接的功能

《大腕》是一部贺岁片,导演冯小刚运用大量喜剧性的元素向观众传达了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精神探索。大胆构想与创作突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影现了喜剧元素的巨大魅力与高度的审美享受。以往的影片常以悲剧性的元素深化主题,这与中国艺术创作的悲剧情结是分不开的。但通过《大腕》,我们可以清楚发觉:喜剧性的元素比悲剧性的元素更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产生讽刺的快感。通过讽刺的形式去透视人物的滑稽可笑与不和谐,从而产生观众对自身相对理性的优越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快感的体验。第二、产生相对轻松的环境氛围,与贺岁档期保持协调。中国人过年讲求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更能贴近观众的心理需求。喜剧以笑声的方式传达主题的深化,在贺岁档期有特别的效果。第三、产生娱乐效果。悲剧常以“悲”、“惨”、“伤”等元素刺痛人的感官与心灵,让人有所思、有所觉。所以,没有人通过在人性的深思中去放松自己的心情,用巨大的落差感去缓解精神的压抑。相反,可以通过一些“无意义”的人与事,来间隙生活的节奏与步调,从而达到娱乐的效果。探寻喜剧的优势,实际上也是对电影功能的一次解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喜剧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娱乐性,而娱乐性也是影片最直接的功能效果,当电影与喜剧相结合,实际上也是艺术表达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的过程。电影的放映是需要给观众带来娱乐的,不管这种“娱乐”以何种形式表达,或忧伤,或嬉笑,或快乐。观众真正从电影中所需求的恰恰是一种娱乐性而不是深刻性。显然,喜剧更容易实现电影的娱乐功效。

二、时代消费是影片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什么是“时代消费”?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时代是能够影响人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年代。它既有明确或不明确的时间界限,又有确定与不确定的空间限制。具体来说,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归入到“时代”中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行为。当“时代”与“消费”相结合时,“时代”所容纳的一切都将成为人类经济上的消费品。影片《大腕》将这样一种新的概念诠释得十分透彻。首先,关于《大腕》的主题就属于一种时代的消费行为。《大腕》的主要情节讲的是如何举办一场大腕级人物葬礼的故事。原本严肃而深沉的葬礼,在剧情的推动下,恰成为一场精彩的营销策划。更有意思的是,人还未死,一切仍在有序的进行中。生命的价值何其微小,可以如此的让观众去消费。如果这样说,还有些沉重?那么对产品名称的消费就显得更加让人无所谓。把“可口可乐”改成“可笑可乐”,把“娃哈哈”改成“乐哈哈”,把“报喜鸟”改成“报丧鸟”,这既是对市场中真实产品的影射与讽刺,同时也将这些品牌文化的价值消费得一无所剩。换句话说:在一个经济消费的时代,品牌自身的文化价值远远比不上一个良好的包装与营销。正如影片中乐哈哈的老板说的那样:广告做得大,假的也成真的了。回顾当下,还有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消费的?而导演正是放大了这一社会现象,将它呈现在银幕上,观众自然产生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真实感”。这样“时代消费”也就直接地成为了影片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三、剧本与演绎是影片核心价值力的回归

《大腕》的商业成功,并在数十年后仍产生影响,实际上也为我们探寻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剧本的张力与演员的演绎才是电影核心价值的回归。从电影的制作程序来说,镜头构图、场景选择、特技运用已经成为了电影拍摄中不可忽略的环节。纵观近十年来影视行业的发展,科技的运用已经成为衡量影片好坏的压倒性因素。很多华而不实的电影作品也因凭借出色的制作效果和强大的媒体效应而一炮走红。《大腕》印证了导演最初的猜想:只有好的剧本、好的效果体验、好的制作,才有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剧本与演员的价值要远远的超过场景设置、科技特效这些外在模化。而好的剧本来源于编剧贴近生活和对“时代文化”的解读;好的效果体验,是需要演员对剧本有很好的理解与演绎;好的制作,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所完成的。还有一点,也是必须认清的事实: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虽然好的影视作品同样可以给人深刻的反思与痛的教训,但是影视作品最直接、最根本的功效还在于其娱乐性。所以剧本与文学作品不能一概而论,虽可供阅读,但本身并不具备独立价值。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用来阅读或专为阅读而写的影视文学剧本,它的最终目的只是用来拍摄。综上所述,电影艺术的发觉源于大众娱乐性的审美需求与“时代消费”的潜在意识;而影片本身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创作中去,即:不管以后的电影将如何走向,人的价值与意义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透过人才能显现电影所包含的一切价值。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3

徐一民,男,1991年生,江苏盐城人,宿迁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文秘)(扬州大学联建)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大腕娱乐性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大腕J3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调查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欢乐喜剧人》
本期导读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