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间美术考察的乡土情

2012-11-22任天娇,武雷

电影评介 2012年21期
关键词:县志画像石张老师

陕北考察地点及先后顺序:

(起始站:南充市——>宝鸡市——>凤翔县——>扶风县。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西安——>南充,终点站。)

引言:从陕西的宝鸡市(扶风县、凤翔县六营村),至陕北的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民间美术有着自发的传承性,融合文化内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在各地民间。实地的考察走访才会对民间美术听得全面、看得清澈、闻得深刻,懂得陕西和陕北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考察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

1、传播传统文化

听—宝鸡方言。听听那些极具“个性”的语言如:阿家、阿公——丈夫的父母。①先后——妯娌。②宝鸡方言在长期使用中虽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巨大,但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汉语的部分,并常出现在口语中。【1】陕西人就用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民间艺人在凤翔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老师,会讲解早些年收集整理旧的木版年画的旧板子和现在制作的木版年画的全过程,邰老师的妻子也亲自演示木版画拓印的全过程。采访的过程可以任意使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老师会认真细致讲解木版年画的新旧种类及区别、传统美术的造型意识和色彩中的传统观念。口口相传知识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老师想要传播木版年画文化的心,让人领略到这五百年历史的辉煌。陕西人不会拐弯抹角,这也许就是大地“土”的性格吧,大地的辽阔,绝不藏私的奉献着本土文化的美。

2、展示传统文化

看─黄土高原积淀下来厚厚的历史,又是怎样得以传承呢?接下的考察没有让人失望,汉画像石③的图案砖石和文字砖石——在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开放式展馆就是答案之一。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展馆,馆内不仅有汉画像石的展出,还有复原的汉画像石墓葬、电子演播厅、博物馆分序厅。题材极为丰富: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褐衣、丹青妙手等【2】。榆林民间剪纸艺人张晓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汉画像展览时述说:“这里汉画像石的图片临摹过不下十次,每次都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开放式的展馆会让更多人欣赏、学习历史。接下来考察的是绥德古观音寺后殿中的后唐真迹淡彩壁画,虽然因年久失修墙体有部分脱落,但是唐服饰人物绘画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过往的游客和诚心前来参拜的信徒,传统的佛教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开来。再观赏靠近黄河边的“土味道”的明清时所绘的道教连环画方式的壁画吧,位于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顶的白云观④,考察时正好赶上有集市庙会,集会的开放形式正是文化与艺术在民间传播的绝佳方式。白云观1300多幅道德故事为题材,以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传播宗教文化。传统道德的观念就是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不识字的庄稼人在每逢集市和庙会时都会汇聚于此学习仁义、智慧、礼法、孝道这些传统的观念。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3、传承传统文化

闻─乡土味民间艺人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有着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根性。他们身上浓缩了陕北这块乡土的浓厚文化气息,却又懂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朴实勤劳的心,同时融合文人的书香气。记忆犹新的两位民间艺人老师,其中一位张如林老师,那一幕老师眼中含着热泪说:“每次应邀外出授课回来都想拥抱这片土地,都想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妈妈问声好,说声妈妈我回来了!”至今仍然无法忘记。那时懂得了一位陕北人对家乡乡土的爱。考察时正赶上张老师家有美院来学习的学生,张老师和我们说了些话:“这些娃娃做的倒是挺像的,就是不生动啊,没有感情,只学个样子吧了。”是呀,他们不会懂得张老师作品中呈现出的对家乡的那份爱。再来是张晓梅老师的认真执着,她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了研究非常细致,例如靠近附近的三个乡镇的寺庙壁画与相关的地方旧县治⑤做了细致的存档整理。张老师的剪纸作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这些都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灵魂。起初参观张老师的工作室看着她书架上的各类图书——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而这些都是剪纸的创作来源。可是心中还是会觉得书的种类有些杂,后来老师说书是她在创作或研究时查书寻找答案积攒下来,地下室还有很多。精心细致的创作艺术品,用小册子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或是作品的辅助资料。通晓民间艺术的精髓,张老师《岁后七日》⑥作品中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生肖列于所属方位,咒语饰于底面,下有符与其对应,并配以生肖和星宿元素构成整幅画面。张老师详细的解释每个图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道家符咒木星咒:“岁华木德,发生万物,鼓动潜灵。”。老师身上的学识以及文化涵养使我们汗颜。也正有这样“文化”的民间艺人掌握着民间美术的未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他们一身的“乡土味”,生于这片土地上,长于这片土地上,活于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繁衍生存着,并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份文明。土生、土长、土灭,他们演绎着黄土高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结语

这次出去考察看到了太多的东西,体会到太多的东西,也让人要思考太多的东西了。静下来反思家乡的历史呢?东北文化的历史呢?东北人的历史与文化呢?东北的过去、现在、将来呢?想寻找东北文化的根源和满族人的根源并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民间艺人不是只懂得手艺就罢了,他们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他们就是陕西这片土地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土中来,在土中长,再回到土中,再从土中来,长在土中,再回到土中,无限的往复循环着。也许是时候顺藤摸瓜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寻自己根性的方向,让自己的作品和心灵都寻得一个归处。

备注

1、陕北考察时间安排:

2012年4月17 日陕西省宝鸡市(秦岭的部分),(下午)拜访版画大师邰立平老师。2012年4月19日(整天)凤翔县六营村考察。

2012年4月22 日(上午)榆林拜访剪纸老师张晓梅,(下午)参观榆林画像石博物馆和榆林古街。

2012年4月3 日(整日)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的白云觀。

2012年4月24 日——25日(整日)绥德石碑坊、石板画、观音寺。

2012年4月26 日(整日)清涧至延川的剪纸大师郭如林老师的查访。

2012年4月27 日(整日)陕西历史博物馆。2012年4月28日(上午)西安兵马俑。

注释

①《辞海》赵磷《因话录》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②《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妯娌:哥哥的妻子与弟弟的妻子得合称。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或地面的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面的画,故一般习惯上将其称作画像石。

④白云观:佳县白云观位于陕北榆林市东南8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西岸古佳州的白云山上,白云观是“关西名胜” 是西北最大道教场所。

⑤记载一县事迹的方志。今存地方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历代都修有县志。清代曾规定每隔60年,地方官必须修一次县志。县志是供修撰州(府)志、省志乃至国史的采辑参考,所以全国各县都有不同时期的县志。目前,各时期的县志中以清代为最多。现存县志中以元王仁辅撰《无锡县志》、明康海撰《武功县志》为早。蒋大椿,陈启能 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页.

⑥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道家解释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

【1】任永辉,浅析宝鸡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特征 语言学刊(读写教学版)[J],2005年第6期

【2】王炜林,陕北的汉画像石墓与画像石上海文博丛[J],2009年第4期

【3】 吴敏霞 白云山石碑刻与壁画的文化价值 人文杂志[J], 2007年01期

猜你喜欢

县志画像石张老师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县志里的乡贤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张老师喝茶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县志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谈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