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2012-11-22沈浩,窦芳

电影评介 2012年21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皮影动画

引言

时下“新媒体”已成为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在国内外举办的大型新媒体艺术展中常会展示许多出其不意、让人叹为观止的“新媒体”作品。新媒体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一个“大熔炉”、“聚宝盆”,在它的领域里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类元素,如音频,视频、数据、网络、科技、摄影和语言等等元素。如今在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大都烙下了科技的印迹,科技的运用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与新媒体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在彭吉象著作的《艺术学概论》中对“艺术”的概念做了具体的阐述。作者认为“艺术”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

说艺术是具体的,是因为在我们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人类的生活大致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叫做“物质生产”,而用于精神生活的生产则称为“精神生产”。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多产物,例如:宗教,文化等。文化作为一个大体系,附属许多子系统,而艺术就是文化子体系中最特殊的子体系。艺术又可以划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之所以说艺术是抽象的,是因为在艺术领域面前,“新媒体”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到底是属于艺术的哪个子体系呢?如果说新媒体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那么新媒体所体现的性质不仅有建筑,园林,工艺,书法等实用艺术的性质,还具备绘画、雕塑、音乐、电视、摄影等特点,同时也包含其它艺术各个方面的属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大体系下的一个子体系,它与和艺术的关系应该是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联系。新媒体艺术既继承艺术的属性,又具备其独特内容,是艺术的特殊形式。

通常一件艺术作品的构成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再现是将客观社会生活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的对象除了艺术家表达客观社会生活之外,也应当包括艺术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与生活阅历)。表现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评价、愿望和情感,注重表现对社会、时代、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普遍情感。艺术家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构成,主要着重在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上,甚至更强调艺术作品的表现性。

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基于数码科技的新媒体艺术,其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它甚至使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都被归为传统形式。人类进入21世纪的数字化新时代,新媒体将文字、图像、影像、声响、动画、视讯等各种沟通形式进行组合,再通过网络将其综合,形成新的媒体网络系统。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曾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一个共通点,即使用者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和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 “互动”才是欣赏者(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主要关系。

二、传统动画的概念

传统动画是由美术动画电影传统的制作方法移植而来的。它利用了电影原理, 即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将一张张逐渐变化的并能清楚地反映一个连续动态过程的静止画面, 经过摄像机逐张逐帧地拍摄编辑, 再通过电影的播放系统, 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传统动画有着一系列的制作工序, 它首先要将动画镜头中每一个动作的关键及转折部分先设计出来, 也就是要先画出原画, 根据原画再画出中间画, 即动画, 然后还需要经过一张张地描线、上色, 逐张逐帧地拍摄录制等过程。传统动画的优点是, 经过很长时间的不断完善,传统动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制作流程, 分工, 市场运作。它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高难度的动画效果, 几乎人们可以想象到的它都可以完成。美术效果也是如此,传统动画可以制作风格多样的美术风格, 特别是大场面, 大制作的片子, 用传统动画可以塑造出恢弘的画面及其细腻的美术效果。

传统动画经历100多年的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无论大人孩子等不同的人群, 都是它的受众, 一个好的卡通形象会被一个人记忆一生, 说明动画片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传统动画产业至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并且还在成长。

三、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句话是李政道先生在一次“艺术与科学”国际艺术大展研讨会上,对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精辟阐释。

艺术与科学又像一座山峰的两个坡面,当人们站在山底不同的坡面时,他们之问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山顶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正如人们所说,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在《桃花源记》这部短片中,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合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是传动动画与新媒体艺术完美的结合。

结语

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产生的效果,如水与墨在宣纸上发生的交融互渗的奇妙变化一样,会令彼此别开生面。它们碰撞出的火花是人们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结晶,不论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或是让人产生的心灵触动,都是对艺术发展的无限突破的壮举,给人类最直接的启示。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它必将会随着科技进步成为稳定的发展趋势。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月.

[2]黄剑峰.《从数码艺术看传统艺术与数码技术的融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9月.

[3]“中国味”动画在日本获大奖,《深圳商报》2006-8-14

[4]视觉同盟网 http://www.visionunion.com/article.jsp?code=200607270029.

[5]视觉同盟网 http://www.visionunion.com/article.jsp?code=200607270043.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皮影动画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皮影的来历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