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泛化语境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
2012-11-22刘思敏程晓玲
□刘思敏 程晓玲
广电总局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中,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此《意见》的出台,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引起电视台和节目类型的重新洗牌。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创新,如何发展才能既符合《意见》的要求,又适应市场需求,还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摆在当前电视娱乐节目面前最迫切的问题。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发展可以为电视娱乐节目创新提供一种角度,即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化创新。
日常生活审美化启示下的创新——展现美,传播美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应当做美的展现者和传播者,展现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景象,传播美的形式变化信息和美的价值意义诉求。
展现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以及审美理念。在传统意义上,审美主体一般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审美对象一般是精英们的艺术作品。随着审美泛化现象的日益普遍,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范围都扩大了,审美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或者抛弃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或者审美理念,而是要更加关注珍惜。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我们向更为广阔的生活领域撒播的美更多的应该是社会精英创造的美和他们的审美理念,普通大众的审美活动应该以社会精英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方式为参照,而不是盲目地反精英、反传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娱乐节目应当成为沟通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要密切关注社会精英的动态和创造成果,通过节目平台及时向大众展现社会精英的艺术作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及时分析传达社会精英的审美理念,引导普通大众正确地欣赏美、理解美,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科学地运用美、展现美。
展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普遍美化的景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就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普遍美化的景象,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景象为电视娱乐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画面素材,电视娱乐节目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画面素材。例如在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许多节目都有与之相对的背景画面,这些背景画面大多是实景采集,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清新雅致的小桥流水、琳琅满目的商品柜台等等,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小康富足和欣欣向荣。许多电视娱乐节目会邀请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这些嘉宾和观众很多都是普通大众,他们的发型衣着、故事经历和精神面貌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大众日常生活普遍美化的景象。此外,浙江卫视《爽食行天下》的主持人走进大街小巷中寻找特色美食,展现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美;陕西电视台《乐淘淘》的嘉宾和主持人走街串巷,在普通大众中“淘宝”,寻找特色小饰品和日常小用品,展现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美和小情趣等等。
追求电视娱乐节目审美化。作为美的展现者和传播者,电视娱乐节目自身要追求审美化。在表现形式上,声音和画面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专业要强、技术要硬、制作要精良;在内容上,要追求真、善、美。首先,美与快感相联系,所以,电视娱乐节目要先满足观众的快感,牢牢抓住娱乐的本质;其次,美以真和善为主要内容,所以电视娱乐节目要追求真和善,传播美的内涵,实现审美超越。以真为美的审美特点就是依据客观事实,从普遍事物中找出普遍适用的生产原理,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善为美的基本特点就是依据社会伦理原则,运用约束功能,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实现对社会关系的文化控制。真和善的追求,往往要在超越否定生物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人面临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威力,对真理的渴望使其见贤思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电视娱乐节目只有通过追求真和善实现了审美超越,才能真正解决普通大众的内在精神需求,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心灵港湾,引导大众实现诗意的生存。
审美日常生活化启示下的创新——发现美,体验美
在审美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应当做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引导观众改变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电视娱乐节目要引导广大观众改变审美观念。中国大众受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倾向于盲目地英雄崇拜、偶像崇拜、权威崇拜和个人崇拜。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引导大众向榜样看齐,给大众以方向和动力,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与榜样的巨大差距、不能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心理落差造成许多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折磨。随着审美泛化的发展,审美日常生活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这就是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普通大众也可以创造美。电视娱乐节目要从观众出发,引导观众改变审美观念,宣扬美无处不在、美就在身边的观念;引导观众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在现代社会,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而停滞了追求的脚步,只有将生活还原给发现美的眼睛,人类才能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极大地享受精神家园的自由。”例如,湖南卫视的《好好生活》和《我是大美人》在节目中就较好地引导了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已有的、有限的条件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和自己的精彩;中央台《时尚街区》策划的花式调酒比赛、花式铁板烧比赛和彩妆创意比赛等等节目,就体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引导观众在自己的岗位创造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其说是一种价值迷失,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错位,因此对于现实功利的超越,是主体重塑自我身份、建立健康人生的奠基之步。
电视娱乐节目要引导广大观众改变审美方式。在传统观念里,普通大众认为只有在特定的审美场所才能进行相关的审美活动,如在电影院里才能真正欣赏胶片艺术,在音乐厅或音乐会现场才能真正欣赏音乐,在艺术展览馆才能真正欣赏艺术品,在画廊才能真正欣赏美术作品等等。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美方式已经被打破,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人们的审美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时间,也放宽了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只要普通大众有审美需求就能进行审美活动。因此,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利用声画结合优势,积极地引导观众改变审美方式。可以通过细分电视娱乐节目,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策划电影、音乐、美术等相关的娱乐节目,在节目中直播、转播或复播音乐会现场、艺术展览现场、体育赛事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可以为观众解读、解析、评价电影作品、文学作品等,如中央台的《第四审片室》和陕西电影频道的《第四放映室》,不仅为观众播放电影作品,还为观众解读电影作品的叙事方式、人物关系、演员表演等;而电视娱乐资讯节目则可以提前预告电影上映时间和地点,音乐会、画展、体育赛事的时间、进程和地点安排等,使观众能提早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欣赏方式等。
电视娱乐节目要有意识地以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并超越日常生活。审美日常生活化强调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作为审美对象,在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启示下,电视娱乐节目也可以尝试着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汲取素材和灵感。从形式上看,可以根据节目定位选择具有亲切感的主持人,如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选择具有知心大姐气质的李静;可以将节目演播室布置家居化,如访谈节目 《非常静距离》和《今夜有戏》,演播室布置得就像普通家庭的客厅,沙发、茶几等家具随意地摆放其中,背景温馨平和,主持人和嘉宾看似随意地唠家常。从内容上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将普通大众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引入到节目当中,江苏卫视便是成功的案例。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是讲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存、情感等问题;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展现了普通适婚年龄男女的生活经历与婚恋情感;《欢喜冤家》展现了普通夫妻之间的小问题小摩擦和小情趣;《职来职往》展现了求职者的学习求职经历和普通的职场生存法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平庸性、非创造性和不完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片面的、被割裂的甚至是异化的状态。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创造艺术,不能照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运用电视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去粗取精,合理包装,实现审美超越。
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审美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培养观众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逐步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首先,电视娱乐节目要努力了解观众,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水平现状、审美方式和审美接受特点等,要积极引导观众形成对美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和创造的良好心态,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盲目流俗;其次,电视娱乐节目要致力于开发观众的智能和智力,精心地设置节目环节,有意识地引入益智性、挑战性、创造性等娱乐元素,培养观众逐步形成丰满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格,在游戏和娱乐中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电视娱乐节目要通过真和善的节目内容,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道德情操,并通过宣扬绿色的娱乐文化来培养观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电视娱乐节目充分地发挥审美教育功能,不仅可以促使观众在不断开拓新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心灵自由、人格完善和主体创造性的高扬,也可以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中国社会审美泛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仍以美的形式的泛化为主要特征。因此,电视娱乐节目在创新中要循序渐进,正视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现状,充分考虑此阶段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水平特征,不能不顾实际盲目追求超越。电视娱乐节目创新既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引导中国社会审美泛化进一步深入,又要充分考虑审美泛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现状对节目创新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