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文化受众心理与隐性社会价值取向研究
2012-11-22申怡旻
2007年9月,一本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标榜了“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的职场白领小说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它的诞生可以说是偶然的。2007年8月,民营出版公司博集天卷副总王勇无意间在和讯博客中看到一个转帖,只有2000多字,却把一个办公室题材的故事讲得很生动。“有情节,有个性,有生活,能想象出一部小说”。随后他立即与帖子的作者李可取得联系,邀请她写一本职场小说[1]。当年9月,《杜拉拉升职记》就上市了。
2007年1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60万册时,上海文厂以高价买走了其电视剧版权,2011年6月,30集同名电视剧陆续在全国播出,并且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2008年11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取得了《杜拉拉升职记》的话剧改编权,并于2009年4月将其搬上话剧舞台,作为全国第一部“杜拉拉”衍生文化产品,话剧《杜拉拉》在全国巡演几十场,票房突破3000万元。2008年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60万册时,成功地卖掉了电影版权。2008年4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上映,这部投资1500万元的电影,票房超过了1.2亿元。此外,2009年1月,《杜拉拉2:华年似水》出版,2010年5月,《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出版,2011年10月1日,《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出版。
据统计,“杜拉拉”系列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突破3亿元。从2007年9月到2011年10月,在历时超过4年的时间里,在图书出版物大肆充斥市场的环境下, “杜拉拉”及其一系列衍生品能够“存活”并且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同时《杜拉拉升职记》的跑火也带动了同时期职场小说的风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奇迹背后的原因,除了出版商主观宣传营销手段之外,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现实所迫,寻求动力
在一份“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社会与观念)”上这样写道:“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带来的压力使得就业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中,近一半的专家认为07年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近40%的专家则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相对于专家的看法,网络调查中大众的观点较为悲观。有95%的人为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而专家和大众对就业压力将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观点基本一致,近8成的专家和大众都认为就业压力会加重社会负担,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而针对就业压力来源的调查中,专家们和大众都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人口过剩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但专家们认为最重要的压力来自于大量大学生毕业,大众则认为是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2007年以来,就业压力这一话题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当下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挣扎,开始寻求出路与动力[2]。
在此社会基础上产生的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就迎合了人们这一口味。《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有着十余年外企生涯经历,她是职业经理人,并且从事过销售和人力资源工作,对于职场生活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在书中她使用了大量的职场术语,展示了宝贵的职场人际关系经验。书中的杜拉拉不仅能干、有一技之长,而且懂得做人,懂得交往、沟通、协调、合作,懂得拿捏职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这使得白领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3]。
白领是中国社会结构类型中异军突起而又不大肆张扬的簇新一族,他们的社会地位特殊而又暧昧。他们靠知识谋生,领取高额而稳定的薪水。因此他们并不过多关心政治和身外的其他事物,他们只注意如何开辟市场和以骄人的商业成绩来讨得老板的欢心,并换取更高的薪水和奖金[4]。白领的这一特征使《杜拉拉升职记》的风靡也就有了肥沃的社会土壤,职场新人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找到下一步可以努力学习、改进的方向,而对于那些与杜拉拉经历类似的中层骨干,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为更高的目标奋斗。甚至《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白领阶层办公室中火热的讨论话题,而显然没有读过该书的白领必定不能融入讨论的圈子,所以必定也会找时间读《杜拉拉升职记》。所以说时势造英雄,假设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如此庞大的白领群体——潜在的中产阶级,这些天天身处在现代职场中的年轻人,既没有遭遇各种纵横交错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人生困惑,也没有撞上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就很难有“杜拉拉”今天的“火”。
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受众群体是大学生群体。《杜拉拉升职记》书中的杜拉拉,曾经是民营企业职员,跳槽去了外资企业成为时尚白领,才有了书中的一系列升职励志故事。这同样也暗示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国际化、时尚化的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盛行,白领阶层成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目标,这为《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而成为白领一族是女大学生当今越来越追求的职业目标,因为在女大学生看来,白领阶层工资高、工作体面、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杜拉拉升职记》的问世与女大学生的目标吻合,“杜拉拉”的背景、生活、经历对女大学生起了激励作用,是女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动力。
因此,从《杜拉拉升职记》的两个主要受众群体来看,该书的励志作用,契合白领阶层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是抚慰白领阶层和大学生群体人生困惑、职场困惑的良药和动力。
二、共鸣?还是想成为另一个你?
在《杜拉拉升职记》图书封底的简介上,是这样介绍杜拉拉的:“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并且图书上还写有“也可以把它当成经验分享之类的职场实用手册来使用”。乍一看,这样的语言非常容易在都市白领群体中引起共鸣和认同。
在今天的职场环境中,流动性和易变性是其主要特点。市场经济在带来前所未有的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不仅拉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还加重了年轻人的生存负担和竞争压力,也孵化出一个日益复杂的职场环境。并且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下,白领的生活也开始岌岌可危。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中除了是职场指南、职场宝典之外,“杜拉拉”更是扮演了一面“镜子”,许多白领在“镜子”中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可这单单只是共鸣那么简单吗?不是的。杜拉拉姿色中等,毫无背景,受过良好教育,这毫无疑问是广大白领群体所“共鸣”的地方。可是杜拉拉凭借自己努力与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受总裁青睐、连升几级,处于水深火热的白领群体看着也只能羡慕嫉妒恨了。《杜拉拉升职记》的励志作用,正是在于你没有杜拉拉努力、勤奋、敢闯敢做,甚至也没有她受总裁青睐的好运气。因此,与其说《杜拉拉升职记》带给白领的是共鸣,倒不如说它为白领们编织了一个美妙的梦,使白领们看到那或许永远都到不了的美好未来。所以杜拉拉并不是共鸣,而是所有白领都想成为的一个她——毫无背景但通过努力可以不断升职,并且还有“钻石王老五”男朋友的姿色平平的杜拉拉。从受众心理角度来看,《杜拉拉升职记》畅销原因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畅销的某一方面是类似的,即每个女孩都想成为白雪公主或者灰姑娘,都想在故事的结尾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白领们也不例外。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正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依据。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二是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看来,大众文化通过所谓的真实描述和美好承诺,为现代社会中的疲惫大众提供了无尽的娱乐和消遣,使他们获得了全身心的放松,但“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 [5]。由此,大众文化在个人享乐中逃避和放弃了对现实的反抗,从而也就认同了现实,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之所在。
这一欺骗性的特点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更为明显的体现出来。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开始偏离“励志”这一主题,而是用奢侈品、美女、繁华的都市生活尽情展示白领光鲜亮丽的生活。在电影中,杜拉拉的奋斗与努力只是一笔带过,但她还是顺理成章的升职,这一点不得不令观众羡慕。徐静蕾扮演的杜拉拉和李可书中的杜拉拉不同,她美丽性感,爱工作也爱奢侈品,并且和还充当了上司的“小三”。书中和电视剧中的杜拉拉遇到困难了,脑子里第一反映就是找上司何好德聊天谈心,电影中的杜拉拉在工作中基本没有上没有什么困难,相反她只是在感情受挫后拿信用卡狂刷卡购物,还用所有的积蓄买了辆名跑车。可以说,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掩盖了杜拉拉升职过程中所有的辛酸和无奈,而这些工作中的辛酸正是能引起白领读者共鸣的东西。因此当白领走进影院看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时,她们可以暂时忘却工作中的不如意,而是看到有那么一个情况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过着如此奢华灿烂的生活。
这正是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所在,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将高级白领杜拉拉的生活展示给大众,用绚丽而又飘渺的神话引诱大众的欲望,并虚假地满足大众对财富和身份的向往。它使大众陷入幻想和现实的尴尬境地之中(虽然迫切希望成为高级白领,但生活却依然平淡和毫无起色),并且掩盖了社会的真实面目。[6]但也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受众愿意接受并且喜欢这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带给受众的是乌托邦的童话,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消遣性能带给受众短暂的快乐,获得大众的喜爱。
三、“平民主义意识形态”
《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的受众群体以年轻观众为主,尤其集中在25-34岁人群。据调查显示,在整体观众群中,该年龄段的观众达到23.5%,接近1/4人群。25岁以下观众群也占到19%。而在最先播出的宁波呈现最为年轻化的观众特征,15-24岁的人群占到26%,收视达到5.85%。但是《杜拉拉升职记》并不完全是年轻人喜欢的偶像剧,它仍然是更适合大众口味的电视剧,因为在所有观众中,45-54岁的“父母辈”观众群也占到20.1%的比例。作为风格清新的都市职场情感剧,其背景是现代化“都市新人类”的爱情故事,担任主演的往往是俊男美女,故事往往散发着时尚的气息,这种类似偶像剧的风格必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7]。同样,《杜拉拉升职记》在电视剧的打造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职场的起伏,而是把职场爱情故事和他们背后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延展开来,带入了家长里短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真正牵动了观众的心。并且《杜拉拉升职记》对当下年轻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也使此剧成为很多中老年人了解下一代生活和心理的渠道。也正是因为《杜拉拉升职记》在电视剧中表现的消费性、大众娱乐性、生活化、平民化、通俗性、无深度感,捕获了大众群体的心。
在莱恩•昂的《<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中是这样阐释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它首先是一种反意识形态:它为主体提供的立场使所有企图对人们的审美趣味作出评判的努力成为先验的因而必须抛弃的东西,因为这种企图被视为不道义的对自由的进攻。因此,平民主义意识形态假定的身份是以完全自主为特点的:“我只想说明一件事:请不要让你自己受其他人的(莫名其妙的)想法的摆布(像我一样)。”
《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受众群体必然也是受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主流媒体对偶像文化的否定时,受众会在大众意识形态与平民主义意识形态中摇摆不定,是追寻主流,还是保持自我(虽然是通俗的甚至被旁人耻笑)。从上述如此高的收视率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来看,平民主义意识形态占了主导,人们依旧义无反顾的追寻通俗电视文化,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感。
《杜拉拉升职记》小说-电影-电视剧整套文化产业链的顺利运作让我们对大众文化产生疑问。人们在文化中的通俗化和庸俗化现象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从悲观主义文明论来看,人类文明总体上是不断退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越来越不合理,文化越来越庸俗,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道德越来越堕落,生活质量越来越下降。人类文明未来非常渺茫。但是乐观主义文明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看法与悲观主义文明论截然相反。乐观主义文明论认为,人类文明是不断进步的,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历史沿进过程中,科学技术、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制度越来越合理,文化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但是我想,文化是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杜拉拉升职记》这一系列通俗文化的产生也只是历史长河的一颗小沙粒,它为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同样也会在历史的检验下逐渐退潮,只给人们留下短暂的享乐与慰藉。但即使这样,也不能磨灭《杜拉拉升职记》这一系列变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注释
[1]王德庄:《以图书带动文化产业链的营销模式研究--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7期(总第958期)
[2]《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社会与观念),2007年
[3]张颐武,徐刚,徐勇:《职场文化与都市白领的文学想象--关于职场小说的笔谈》,《艺术评论》,2010年01期
[4]周春玲:《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李陀 王晓明 《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41页
[5]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6]周春玲:《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李陀 王晓明 《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47页
[7]徐晓鸥,陈书昊:《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传播效应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