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画皮2》看当前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

2012-11-22张黎

电影评介 2012年22期
关键词:画皮趣味

2012年暑期档,一部打着东方魔幻爱情电影名号的3D大片《画皮2》隆重上映。随后,这部影片在这样一个并非全年最佳的档期内创造了一系列票房神话:国产片零点点映票房纪录(600万元)、首日票房纪录(7000万元)、单日票房纪录(9000万元)、最快过两亿纪录(3天)、最快过三亿纪录(4天)、最高首周票房和最高单周票房2.993亿元。最终,该片以超过7亿元的成绩完美收官,成为华语电影的新晋票房冠军。[1]平心而论,该片难称经典,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和缺陷。那么,是什么使大批观众趋之若鹜?是什么造就了该片如此神奇的商业表现?

根据西方审美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对艺术的把握既不是由理性能力完成的,也不是靠一种低于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完成的,而是靠“趣味”能力完成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它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2]另外,一般来说,作为“他者”的审美主体,虽然不会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但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却能够影响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对于电影领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先生说:“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3]电影这一商品属性决定了观众在其中的重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和迎合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对一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乃至艺术价值的实现而言,显得无比重要。

拨开电影《画皮2》的魔幻概念和明星阵容等等华丽的“画皮”之后,可以发现,这部影片的制作策略是由言情伦理片的剧作模式加上3D技术的影像呈现这样一个公式组成的。《画皮2》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画皮1》有所沿袭,讲述了一个由“用你心换我颜”而引发的探讨“皮相与心相”的关于爱情的伦理道德故事。而在拍摄制作上,该片运用了时下最为热门,也十分为观众所追捧的3D技术,并且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只以3D形式上映。该片的这一策略成功地找准并迎合了中国观众由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模式,因而造就了该片商业上的神话。

一、言情伦理片的剧作模式——中国观众审美趣味之“神”

回溯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言情伦理片这种电影形态,因其较为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接受模式,而几乎一直保持着主流地位,也取得了极大的创作成就,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流类型。[4]从中国电影初创期的第一批短片《活无常》、《五福临门》、《新茶花》等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通俗浅显的故事,表达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主题。中国观众的这一审美趣味要求电影在内容上表达情感以及伦理道德诉求;在剧作结构上,则要求电影像传统叙事文学、戏剧(戏曲)那样,以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清晰的线索和相对封闭的结构和大团圆结局来吸引观众,而大团圆的结局和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诉求更是能够反映出普通中国民众希冀在艺术中求的心理满足和补偿的朴素愿望。

正是因为中国观众这一审美趣味的存在,导致了后来言情伦理片的盛行,从上面提到的那些短片开始,到后来的长片《孤儿救祖记》、《姊妹花》、《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都深受观众的欢迎。这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据统计,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712,874人次,创造了当时中国国产电影的最高纪录。该片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其满足中国观众的道德心理,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这种带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立场和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电影形态,在建国之后也继续向前发展,并在“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由谢晋导演发扬光大,进而产生了所谓的“谢晋模式”。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以及胡炳榴导演的《乡音》、《乡情》、《乡民》三部曲,黄健中导演的《过年》等都无一例外地因为符合这一模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2010年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年度大片《唐山大地震》虽然披着灾难片的外衣,但是究其实质仍然是对于这一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而该片6.73亿的票房结果则说明中国观众的这一传统审美趣味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画皮2》的制片方显然对中国观众的这一传统审美趣味了然于心。该片沿承了《画皮1》中关于爱情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在“皮相”与“心相”,或者说“灵与肉”这一关涉伦理的主题之下,讲述了一个跌宕曲折但最终圆满收尾的爱情故事。在两性关系中,“灵与肉”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可以说困扰着很多人,成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画皮2》通过“皮相”与“心相”互换,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设定,探讨了两性关系中的这一终极问题,并最终在“灵肉”合一中达到了叙事的高潮与圆满,用中国观众最易于接受的剧作模式,使其实现了情感需求的满足。

二、视觉奇观——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之“形”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的影像艺术,综合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或者换个角度来说,观众在看电影时依靠其视觉、听觉功能来刺激大脑,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可以看到,作为影像艺术的电影主要是依靠画面影像来刺激观众、吸引观众,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相对落后,中国电影一直不太注重画面影像视觉奇观的营造。因而,中国观众也一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审美趣味。20世纪90年代,随着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引进,《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影片使中国内地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了这些大片所带来的视觉奇观刺激,并为之欣喜若狂,趋之若鹜,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审美趣味。同时,中国电影的从业人员也敏锐地感受到了中国电影观众在审美趣味方面的新变化,开始思考挽救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方法。从2002年的电影《英雄》开始,不断提升电影制作技术水平,生产出极具视听感官刺激的国产大片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十年以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国产大片的商业成功都离不开对中国观众这一审美趣味的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其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推动也是永无止境的。2010年,有史以来耗资最高的电影、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十四年磨一剑的 3D 史诗巨制— — 《阿凡达》以不可阻挡的热潮席卷全球电影市场。中国观众在面对运用最先进的3D技术制作而成的美轮美奂、绚丽逼真的立体视觉奇观时,又一次被彻底地征服,从业内到业外,从普通观众到专家学者都为之击节叫好。最终,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创纪录的14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了国内票房总冠军,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经过好莱坞分账大片和国产大片近二十年的熏陶和滋养,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于期待和欣赏由电影营造出的视觉奇观,并这一心理期待和欣赏习惯成为自身审美趣味的一部分。影片《画皮2》取得商业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满足了中国观众这一新的审美趣味。该片的视觉特效和3D技术虽然并不如《阿凡达》那样高超,对于视觉奇观的营造也不如《阿凡达》那样完美,但在华语电影领域已属难能可贵。影片主创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在银幕上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超现实的魔幻世界。

三、结语——《画皮2》的启示

综上所述,《画皮2》的成功源自在3D技术制作的视觉奇观的外包装下讲述了一个符合中国观众欣赏口味和接受模式的爱情伦理故事,在内在和外在即“神”与“形”两个方面均满足了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这一案例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语境下极具典型意义。反观其他一些国产电影,徒具其“形”,而失其“神”,只是片面追求视觉奇观的营造,却根本不在剧作下功夫,在这一方面与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相背离。这种做法注定会遭到市场的报复。

注释

[1]票房数字来源于百度百科电影《画皮2》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4006169.htm

[2]百 度 百 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12332.html

[3]邵牧君 《西方电影史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页

[4]根据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提供的统计资料,从1905年到1937年中国电影中就拍摄量来说占据第一位的是言情伦理片

猜你喜欢

画皮趣味
《画皮》剧随影动 一鸡多吃
女中音在当代中国歌剧中的创新表达——以歌剧《这里黎明静悄悄》和《画皮》为例
中国故事系列 人鬼恋的两大经典IP 《聂小倩》和《画皮》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全男班舞剧《画皮》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