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流行歌曲演唱的表演风格
2012-11-22潘奭宇
■潘奭宇
作为一名从事专业流行歌曲演唱的歌手,要想使自己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或人物思想情感,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就必须要遵循艺术表现的规律,也就是说要用真情实感去歌唱。歌唱作为众多艺术门类的一种艺术表现,无论何首作品,也无论是“正统的”和“通俗的”它都具备有自己表情达意的表演体系。当今社会,由于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文化传播媒介,这就使人们对艺术审美有了多元化的追求。作为声乐艺术,它不仅是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的艺术,那么这样一来对歌手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求歌唱者不但要把歌曲唱得优美动听,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在舞台上驾驭歌曲表现的外部辅助性手段,也即我们常说的外部形体表现的能力。
所谓辅助性表演是指歌唱外的语言、动作、形体等。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这种美学观,才能让观众在情不自禁中溶入到你的演唱之中,从而完成它的三度创作。这样一来,我们的目的也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由于流行歌曲演唱在我国还没形成一整套准确的表演训练体系,不像传统的声乐演员,他们大多数都是经过严格的表演歌唱训练,所以在舞台上绝大多数演唱者都能准确到位地诠释作品 (当然也包括外部形体的表现),而流行歌手只能在借鉴其他演唱表演方法的基础上去完成自己的演唱。这样一来,在舞台表演时,就经常会出现些令人啼笑皆非、摸不着头脑的表演,而在外部形体的辅助表演上更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贻笑大方。
外部形体的辅助性表演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演唱。不仅特别注重与观众的心理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一定要建立在正确情感的自然流露之上,这样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比如,在音乐声中走下舞台与观众面对面地互动,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突破了舞台的神秘感,更让观众容易接受引起共鸣。有时,在情不自禁中还可以和观众一边握手一边演唱等等,这都说明了流行歌手的演唱所具有的特有风格。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今天,流行歌曲演唱改变了观众“被审美”的现象,这当然具有好的积极的一方面,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大多数流行歌手还是比较到位的,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让人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歌手在唱一首非常抒情柔美的作品时,他并不按照词意、旋律等音乐语言的要求去完成它,而是表现出非常痛苦纠结的表情,五官挤在一起,声嘶力竭地去歌唱,让观众听了看了不知所云。而有的歌手明明是在演唱一首深沉略带伤感的曲目,但让观众听到看到的却是明朗的、挥拳抡臂、满场欢蹦乱跳的辅助性形体,这让广大观众情何以堪!更令人厌恶的是(有人却为之热捧),歌手刚刚上台还没有张嘴歌唱就大声地毫无顾忌地发出所谓互动的乞求掌声,这边要求完了还要求那边,前边要求完了还要求后边。我就纳闷了,更不理解了,乞求得来的掌声于你于歌曲的演唱会起到何种作用呢?而另一方面,有的歌手一上台,往中间一站,从始至终不带任何表情,不带任何形体语言并美其名曰:这是份儿,此乃大腕的风采,可悲可叹啊!
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准确的外部辅助形式对歌曲的内涵表现会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而糟糕的外部辅助形式一定会对歌曲的表现起到破坏和削弱之作用。那些少数的“歌星”们,脱离了作品内容特定情感的要求,片面地追求形式与观众的互动,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表现,这都是缺乏艺术修养的表现,其艺术生命是不会长远的。他们应该懂得,演唱的外在辅助形式必须要服从于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只有通过对歌曲作品的认真理解和体验,外部辅助形式表现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我们所说的声断情不断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达到所谓的“轰动”效应,就盲目地丢掉了声乐美学中最宝贵的品质,这种喧宾夺主的表现不要也罢。
孔子在评论《韶》乐时说:“尽善尽美”,其大意是动作形式优美极了,思想内容也完全正确。想想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艺术的外在辅助形式就有了准确明确的论断,更何况已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每个歌手更需要对“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加以重视。只有严格地按照艺术规律去诠释作品,同时又不乏自我个性的张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永远被广大观众所喜爱,艺术生命才会永远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