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市1962-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分析*

2012-11-21河北省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沧州061001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疫源乙类沧州市

河北省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沧州061001)

庞丽敏 李更生 刘树林△ 殷海青△ 邱秀俊▲ 徐岳宗▲▲ 张 旭# 张海军#

为了解1962~2010年沧州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探讨当前传染病防控形势,现对沧州市1962~2010年得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传染病资料来源于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科,人口数来源于沧州市统计局年鉴资料。

2 报告病种及分类 报告病种根据时间可分为3个阶段:①1990年以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规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类25种;②1990~2004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规定报告管理的甲乙类传染病2类24种;③从2005年开始乙类中新增加入3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血吸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报告病种分类根据传播途径分为肠道类、呼吸道类、虫媒及自然疫源类、血源及性传播类共4类。

3 方 法 用Excel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年代的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以及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疫情流行形势和变化趋势。

结 果

1 总体趋势 1962~2010年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7种,共计303863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19.31/10万,其中死亡7217例,年平均病死率2.66/10万。1964年发病率最高,为14863.16/10万。从80年代开始发病呈下降趋势,至90年代发病达历史最低,年平均发病率为102.36/10万,其中1993年发病率为67.34/10万。2000~2010年发病率有所回升,尤其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以来,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率比20世纪90年代提高了27%。线性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市甲乙类传染病每10年年平均发病率呈递减趋势(χ2=4579,P<0.005)。

1962~2010年共报告死亡病例19种7217例,总体病死率2.66/10万,病死率0.24%。20世纪60年代报告病死率最高,为13.24/10万,70年代后快速下降,至90年代达到最低水平,为0.11/10万,21世纪初又有所回升。最高病死率报告为1967年为28.65/10万,最低为1993年,无死亡病例报告。

2 传染病谱的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沧州市发病率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流感、麻疹、疟疾、痢疾、百日咳。而在1962~1979年期间流感发病率居第1位14年,麻疹发病率在第2位的累计6年,疟疾发病率居前3位的累计8年。80年代发病率前5位病种转变为痢疾、流感、病毒性肝炎、麻疹、伤寒。2000~2010年期间,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发病率一直稳居前2位,见表1。

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形势

3.1 疾病构成情况:6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占84.19%);70年代仍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75.71%),肠道传染病发病逐渐上升(17.48%);80~90年代肠道传染病成为主导传染病类型,其他类型也发生了改变,如呼吸道传染病构成逐步下降,血源及性传播类发病构成增加;至2000年,出现以血源及性传播类为主,呼吸道类、肠道类为辅的局面,见表2。

3.2 流行形势

3.2.1 肠道病传染病:1962~2010年平均发病率为200.62/10万,病死率0.09/10万。20世纪70~80年代为肠道传染病流行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在315~510/10万之间;进入90年代发病率大幅下降,年平均发病率降到59.33/10万,但发病构成高达67.76%,在传染病中仍占有较大优势。2000年以后肠道类发病率进一步下降,2000~2010年期间年平均发病率仅为32.07/10万,构成比也下降为14.52%。

3.2.2 呼吸道传染病:1962~2010年平均发病率为794.53/10万,病死率2.04/10万。60~70年代沧州市发生流感大流行,同时麻疹、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尚未能有效控制,该类传染病在80年代之前呈现高发病状态,年均发病率分别达2939.84/10万、2212.85/10万,病死率为11.19/10万、3.59/10万。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工作,麻疹、百日咳、流脑等疫苗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流感流行也渐止,该类传染病从80年代开始发病率大幅下降,到90年代年平均发病率已降为11.21/10万,病死率降为0.02/10万,同时天花、白喉实现消灭。1997年肺结核纳入法定乙类报告,发病迅猛增加,受其影响,2000年以后呼吸道传染病开始回升,2000~2010年期间年平均发病率升至63.57/10万,病死率上升到0.07/10万。

表1 1962~2010年沧州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前六位顺位

表2 沧州市1962~2010年各类传染病构成及发病率变化

3.2.3 虫媒及自然疫源类传染病:1962~2010年平均发病率为75.97/10万,平均病死率为0.49/10万。60、70年代为发病高峰,高峰年发病率达900.83/10万(1965年),主要是由于该时期疟疾的大面积爆发流行所致。80年代以后,随着疟疾的有效控制,虫媒及自然疫源类传染病发病迅速下降,发病率达1.47/10万,90年代后,由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上升,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有所回升,年平均发病达到5.88/10万。

3.2.4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1990年艾滋病、淋病、梅毒等开始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报告,肝炎开展乙肝、丙肝等经血传播肝炎的分型报告。90年代以来该类传染病发展迅速,发病呈上升趋势,90年代年平均发病率11.25/10万,发病数构成为12.85%,2000~2010年已分别上升到119.27/10万和53.99%,从而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传染病。

讨 论

1962~2010年沧州市的传染病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传染病流行模式也发生了几次转变。70年代之前,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麻疹、流感以及疟疾、乙脑等呼吸道、虫媒及自然疫源类传染病大肆流行,传染病总发病率一度达到14863.16/10万,病死率达28.65/10万,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随着呼吸道类、虫媒及自然疫源类传染病发病率的迅速下降,肠道传染病在80、90年代成为主导传染病。伴随肺结核及淋病、梅毒疫情的急剧上升,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呼吸道类传染病成为当前沧州市的主导传染病类型。

尽管1962~2010年沧州市传染病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群众不良生活习俗仍没有彻底改变,外环境中各种致病病原及媒介生物依然存在并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同时,一些传统传染病的流行因素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伤寒、菌痢优势流行株及耐药谱的变化;麻疹疫情出现成人发病上升的新的流行特点;C群流脑流行菌群也在沧州市首次检出,而人群对该菌群普遍易感。因此,传统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仍可能出现爆发和流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多种已在沧州市出现,如艾滋病、O139群霍乱、人类克雅氏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而且艾滋病、O139群霍乱自有病例报告以来流行范围逐年扩大;肺结核、梅毒等古老传染病死灰复燃,发病率迅速上升;疟疾也不断出现输入病例[2]。随着沧州市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传染病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1]马家奇,杨功焕,施晓明,基于IT技术平台的中国疾病监测[J].疾病监测,2006,21(1):1-3.

[2]徐建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5(24):340-341.

猜你喜欢

疫源乙类沧州市
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解读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医疗机构侧)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试论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及对策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应该完全执行“就医地支付范围,参保地支付标准”政策
人大委员提议: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和救护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