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43例
2012-11-21张丽,柳兵
张 丽,柳 兵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湖北 荆州 434020)
神经阻滞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43例
张 丽,柳 兵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湖北 荆州 434020)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3)予常规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n=43)常规治疗合用神经阻滞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1月、3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持续时间、PHN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疼痛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迅速缓解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缩短疼痛时间,并减少PHN的发生率。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急性疼痛;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急性期表现为沿一定神经分布的不规则红斑,继之簇状水疱,伴明显的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特别是老年人疼痛更为明显,如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带状疱疹以抗病毒及营养神经为主,但我们发现有不少患者即使正规治疗后仍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报道早期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神经根阻滞治疗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1]。我们应用常规药物联合神经阻滞的方法治疗86例急性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9.6岁。平均病程4.6d,所有病例均不超过7d。发生在胸背部46例,腰腹部24例,头面部8例,四肢6例,会阴部2例,均伴有严重的神经痛。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量化患者的疼痛(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最强)[2]。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排除标准:阻滞局部皮肤存在感染,严重的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对利多卡因、曲安奈德、丹皮酚磺酸钠过敏,有严重的心脏、肝肾功能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现带状疱疹后7d内接受常规治疗:更昔洛韦0.25g,静滴1次/d,共7d;维生素B1片,10 mg,3次/d;甲钴胺片,0.5mg,3次/d;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红肿及水疱局部外敷3%硼酸溶液。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止痛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方法: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针、40mg曲安奈德、丹皮酚磺酸钠0.1g、甲钴胺针1.5mg,按1∶2∶2∶2∶1的体积混合制成阻滞剂,阻滞剂按疼痛区域大小及神经干阻滞选择多少而不同,一般5~10ml,在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或神经干阻滞,间隔2~3d,共治疗3次。
1.2.2 疗效评价 ①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3月疼痛VAS评分。②计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3月后疼痛(VAS评分大于1分)的人数占各组总人数的比率。③疼痛持续时间比较。④生活质量评分[2]:观察与疼痛治疗相关的精神、饮食、睡眠、情绪、与人交际、对生活兴趣6项指标,采用1~10数字评分法评估,1分为最差,10分为最好。
1.3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 、1月及3月,治疗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P<0.05。
2.2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随访3月,对照组后遗神经痛(VAS>1分)12例,发生率为27.9%,治疗组后遗神经痛(VAS>1分)4例,发生率为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14.3±1.9)d,治疗组疼痛持续时间(7.8±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8±1.4)分,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8.0±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相应皮肤区域内出现红斑、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的一种疾病。年龄越大疼痛越重、时间越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病理表现为脊髓神经后根与后根神经节有剧烈的炎症反应,因此疼痛明显。早期应用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但仍约有30%左右的老年人留有后遗神经痛[3]。疼痛程度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的关系,与患者年龄、皮疹部位、是否早期治疗等有关[4]。后遗神经痛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多种治疗方法[5],但仍有少数老年患者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科从2010年以来采用神经阻滞疗法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神经阻滞选择性的阻断受累神经,与全身用药相比,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只对患处起作用,不良反应少。神经阻滞剂作用于神经周围,快速阻断周围神经的疼痛传导,缓解急性疼痛,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敏化,同时阻断交感神经,解除血管痉挛,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因子对神经的刺激,能够阻止疼痛的恶性循环[6]。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反应,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利多卡因能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局部循环,其镇痛作用可减轻注射时的不适感;甲钴胺是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修复受损的髓鞘和轴突,并防止轴突变性;丹皮酚磺酸钠是解热镇痛药,加强局部镇痛,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神经阻滞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修复受损神经。
本实验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甲钴胺针、丹皮酚磺酸钠局部神经阻滞使患者疼痛迅速缓解,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减低,疼痛时间缩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疼痛及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1]Tajima K,Iseki M,Inada E,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y nerveblocks for preventio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analysisof prognostic factors[J]. Masui,2009,58(2):153-159.
[2]徐国柱,蔡志基. 镇痛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1995,4(4):20-22.
[3]赵辩.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396.
[4]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4):245-246.
[5]孙建方,徐秀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现状[J].实用老年医学,2004,18(6):291-293.
[6]Benzon H T,Chekka K, Darnule A,et al. Evidence-based case report: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with emphasis o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Reg Anesth Pain Med,2009,34(5):514-521.
[编辑]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1.006
2012-08-16
张丽(1981-),女,湖北荆州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肤性病临床诊治工作。
R752.12
A
1673-1409(2012)11-R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