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2-11-21孟宪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24期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病死率

孟宪香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孟宪香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再通率、有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8%、85.2%、3.7%、7.4%,对照组分别为48.1%、59.3%、14.8%、18.5%,观察组再通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用药简便、起效快、安全性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症,是指因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局部心肌急性坏死,具有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研究表明,尽快使闭塞血管再通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能够改善血液动力学、阻止心肌梗塞发展、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以及改善患者预后[2]。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均具有溶栓指标,且无溶栓禁忌证。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4.1±7.2)岁;前壁梗死5例,前间壁梗死10例,高侧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4.5±7.3)岁;前壁梗死4例,前间壁梗死11例,高侧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7例。两组患者溶栓时间均在6 h以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立即给予卧床、吸氧以及心电监护,对照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镁极化液、肠溶性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和硝酸脂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行静脉滴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治疗6~8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0.4 ml(5000 U)行腹部皮下注射。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再通率、有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再通评定标准:胸痛症状溶栓2 h内得到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抬高的ST段溶栓后2 h内迅速下降,且幅度超过50%;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至发病14 h内。有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抬高的ST段恢复至等电位线,心功能从Ⅲ~Ⅳ级恢复至0~I级,心肌酶谱恢复至正常范围[4]。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再通率、有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8%、85.2%、3.7%、7.4%,对照组分别为48.1%、59.3%、14.8%、18.5%,观察组再通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n,%)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牙龈出血和皮肤黏膜瘀血各2例,未做特殊处理,待停药后逐渐好转;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的局部心肌急性坏死,剧烈胸前区疼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检测改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尽快使闭塞血管再通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能够改善血液动力学、阻止心肌梗塞发展、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能够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5]。因此,采用有效的溶栓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尽早治疗是关键。

尿激酶是自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类似胰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效催化裂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不但能够使纤维蛋白凝块得到降解,亦能够使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得到降解,从而充分发挥溶栓作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类药物,具有很强且持久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不仅能够对凝血酶的激活产生抑制,还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从而使永久性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的发生概率得到减少,以达到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维持血液正常流动而发挥抗血栓形成的显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再通率、有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1%、59.3%、14.8%、18.5%,而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观察组分别为77.8%、85.2%、3.7%、7.4%,观察组再通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用药简便、起效快、安全性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2.

[2]薛冰.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48-249.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4]杨群.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8例疗效分析.当代医学,2012,18(4):141-142.

[5]高月翠.心肌梗死108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7):436-437.

528244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病死率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运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