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ICT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斑块性质评价
2012-11-21吴萍印建荣王士凯朱其行
吴萍 印建荣 王士凯 朱其行
256层ICT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斑块性质评价
吴萍 印建荣 王士凯 朱其行
目的 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判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30例]行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狭窄程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以重度狭窄为主,B组则中度以狭窄为主。两组斑块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B组以易损斑块为主;而A组则以硬化斑块为主。结论 256层ICT冠脉成像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良好评价,对冠心病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
不稳定心绞痛;斑块;x线计算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与急性心肌梗死一样,不稳定斑块是它们共同的病理特征;而由于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易出现急性血栓事件,即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I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及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斑块性质。本研究旨在探讨256层ICT在冠心病患者斑块性质评价,以利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风险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历选择自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60例。按临床诊断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各项比较无显著差异。排除标准:持续性心房纤颤、肝肾明显异常、心脏瓣膜病。
1.2 方法
CT图像扫描与重建使用Philips 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后采用后心电门控扫描模式,采用只智能扇区选择扫描方式。图像重建:常规重建R-R间期40% ~80%5个时相0.625 mm薄层图像,重建间隔0.625 mm,从中挑选影像质量最佳的时相用于评估并记录时相,由2名有资质的放射科医师进性三维重建及图象分析。
1.3 冠状动脉病变标准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狭窄部位与邻近正常血管直径的百分比,分为正常或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 ~75%)、重度狭窄(≥75% ~100%)。斑块分为①软斑块,CT值分别为:(6±28)HU和(-5±25)HU;②混合斑块,CT值分别为(83±17)HU和(51±19)HU;③钙化斑块,CT值分别为(489±372)HU和(423±111)HU。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CT冠脉造影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数目及性质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斑块性质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斑块数目比较(个)
表3 两组患者斑块性质比较(个)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则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斑块破裂是最常见的斑块并发症类型,占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或)冠状动脉猝死的70%。因此,对这些易损斑块的研究尤为重要。
256层ICT作为当前临床应用的最前沿产品具有较高分辨力的影像学技术特点。256层ICT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相对低的图像噪声,能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和成分而提示斑块的稳定性[1],研究表明256层ICT对管腔直径≥2 mm狭窄程度>50%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4%、59%、98%。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狭窄程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患者以中度狭窄为主,A组患者则以重度狭窄为主。
ICT能对冠状动脉的斑块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进行评估,结合临床分型对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1]毛定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MSCT无创性评价.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4,13(1):69-70.
221300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表1 两组患者ICT冠脉造影结果(例)
组别 狭窄程度病变支数轻度 中度 重度A组单支 双支 三支 合计11 12 7 30 6 8 16 B组 10 11 9 30 7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