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分众节目的思考
2012-11-21栾雪晶
□ 栾雪晶
栏目责编:黎 莉
广播电视创办分众节目的原因
频率资源的扩展。广播电视台在开台之初,每个台只有一个频率 (频道),综合台只能办几个综合性的节目,之后频率资源多了,能办多种节目,甚至成立系列台办多套节目了,面向分众的窄播节目才能提到日程上来。数字技术和宽带网络使广播电视不仅视听质量大为改善,而且频率资源也大为扩展,加之频率压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满足办足够多节目的频率资源需求。
物资条件的改善。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观念更新和管理改革,广播电视台的经营状况改善、创收能力增强,有更强的自筹能力来扩充编播队伍、办更多的节目,从而有条件办面向分众的窄播节目,并且能承受分众节目可能创收能力不足带来的经济负担。现在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购置节目的财力空前增强,各台和社会文化公司参与的节目市场日臻成熟使节目资源大为丰富,这些都为广播电视台创办分众节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覆盖手段的改进。广播电视初始阶段的无线覆盖区域不大,能接收的受众有限,那时各地区的有特殊要求的受众是绝对少数。广播电视台办节目要抓大头,“抓西瓜,丢芝麻”是不可避免的。现在通过上星、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的区域得以大幅度地扩展。到2010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达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其中双向覆盖用户近5000万户,原来一地数量很少的分众可以集腋成裘,与以前限于当地受众少得可怜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原来视为“芝麻”而弃之不顾的分众已经不可小觑了。这也是广播电视台节目体系不可忽视分众的重要原因。
广播电视创办分众节目的立项思路
分家立户。广播电视台最早的节目是大综合性的,以后逐步细分为有子栏目的大栏目。大栏目逐步丰富自己的子栏目,其子栏目又可升级为独立的栏目。这种分家立户的节目体系变化,随着条件的成熟会不断进行。节目调整当然会考虑和尊重受众的要求,分众节目也就有了分家立户的机会。那些在大栏目中作为子栏目,或者仅仅作为相关选题偶然出现的内容,现在有了出头之日,自立门户了。但分化后的栏目定位要明确,避免与原有栏目的节目内容、受众对象有交叉重合的现象,特别是不要为与原有栏目争受众而模糊界限和“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违背栏目的定位。
拾遗补短。创办面向某部分受众的窄播节目的目的是完善本单位的广播电视节目体系,所以立项应采取拾遗补缺的原则。这与那些从老栏目分化独立的情况不同,是一个全新的栏目。现在知识性、休闲性节目很受欢迎,可以适量创办。如内蒙古电视台的《赛鸽天地》栏目。应该承认,赛鸽活动在我国还不普及,该节目的受众在一个地区不会太多。但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全国的信鸽爱好者受众也有一定的量,他们都爱看这个栏目,受众总数也很可观。同理,各个地区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办一两个分众节目,以满足当地某类受众的特殊需求。因为这类节目办好有难度,某个台不可能办多个,全国可以分工,如创办一些钓鱼、观鸟、栽花种草之类的节目,有益于丰富国民休闲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希望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规划、协调,让更多的节目在一个地区创立,达到为全国拾遗补缺的效果。
扩边展沿。凡是办栏目的无不希望拓展受众。但“窄播”栏目拓展受众群的方式不应偏离原有的定位,也不能去挖本台同类节目的墙脚。农民的“扩边展沿”可以给我们启示,河南电视台的 《梨园春》栏目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电视文艺中,近年戏曲节目并不景气,《梨园春》却十分火爆。河南是豫剧、曲剧之乡,《梨园春》本来是为这两个地方戏量身定做的。但爱好豫剧者不仅在河南,还有不少在邻省,而邻省的秦腔、上党梆子、黄梅戏在河南也有一部分“粉丝”。《梨园春》的编导们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敞开大门搞擂台赛,不少外省人来吼秦腔、唱上党梆子,比单表演豫剧的舞台更丰富多彩。他们也不排斥京剧、评剧等优势剧种,还接待远道而来的参赛者。近年举办的全国戏迷擂台赛还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同胞参加。这些也使《梨园春》栏目更有人气,影响扩展到邻省,乃至全国。这个以地方戏起家的栏目特色浓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典范。
广播电视创办分众节目的注意事项
借助社会力量。分众节目比起广众节目受众相对要少,单位成本相对也高,这是许多分众节目难以创办和开办后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因此特别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一方面借助社会的财力,内蒙古电视台的《赛鸽天地》就是在北京信鸽公司的支持下创办的。另一方面借助社会的专业力量,如中国之声晚间有一档 “中化农业广场”节目,其借助中化集团公司,每天邀请一位顶级农业专家就科学施肥等问题回答农民的咨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满足农民需求。当然,还可以向一些社会文化公司订购节目。这种制播分离,广电部门要有终审权,以保证导向的正确和播出的质量。但广播电视机构要保护制作单位的正当权益,不能在利益分配时过于苛刻,以获得制播双方各得其所的双赢。
选用专业人才。分众节目涉及一些“偏门”知识,对编导、主持人甚至摄像都有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避免说外行话甚至闹笑话。现在广电从业人员都有较高的学历,但许多人所学的专业大都与节目需要的知识关系不大。过去我们喜欢接受新闻专业或文史专业的 “通才”,而分众节目却大都需要“冷门”专业的人才,光靠伶牙俐齿能说会道是办不好这类节目的。所以在确定栏目组成人员时,一定要考虑有关人员的知识结构,最好与其爱好相结合,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特长。特别是主持人需要在专业领域加强学习和积累,并且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存在的形式都力求了解更多、理解更深。对于一些专业性的生僻术语,应该能给予通俗化诠释,营造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
活跃节目市场。分众节目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全靠本台制作显然成本高、效率低。为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建立节目市场势在必行。央视买进一批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后,先办了《动物世界》,后来又打乱,分门别类地重新组合,办了《人与自然》栏目。现在还在播出的许多节目仍然使用那批节目素材。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中,分众节目不多,难以满足业内需要。为降低成本,广播电视台也可以分工合作,制作分众节目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