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鉴宝类节目少些“钱味儿”
2012-11-21□笈藜
□笈 藜
3月29日,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李耀申表示,将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有人称之为国家文物局“限娱令”。(据《中国经济周刊》)
近几年,不少电视台推出了鉴宝类节目,这些节目以反映最新收藏动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为宗旨,吸引了一大批热爱收藏的观众。然而,鉴宝类节目火爆荧屏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专家水平良莠不齐,以假当真时有发生;过分强调升值空间,有意回避收藏风险,在利益的驱使下,鉴宝类节目早已偏离了传播收藏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轨道,俨然成为了一个个文物拍卖行,滑向了拜金的深渊。
一些伪专家在节目中估价信口开河。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更有甚者,个别鉴宝专家在明知物品为赝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有意高估物品价格,借助媒体这一平台公然欺骗受众。在这些乱象之中,人们不禁要问,电视鉴宝节目究竟是“鉴宝”还是“鉴草”?动辄怒砸赝品是否真的起到了“打假”的作用?漫天估价的专家们又是否能真正准确判断文物的价格?
短期来看,低俗化、功利化的鉴宝类节目或许可以博取观众眼球,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乱象丛生的鉴宝类节目影响的不仅仅是此类节目的发展,最终可能将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因而,让鉴宝类节目多一些文化,少一些“钱味儿”;让鉴宝专家多一些信誉,少一些虚伪;让收藏爱好者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狂热。这不仅是鉴宝类节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媒体增强公信力、影响力必须遵循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