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30例
2012-11-20冯金花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7
冯金花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冠心病阵发性房颤发作初期可缓慢终止,有时几分钟,有时可达几小时;而随着疾病进展可逐渐加重或者发展为永久性房颤。本研究探讨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门诊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根据WHO评定心功能:心功能Ⅰ级22例,心功能Ⅱ级20例,心功能Ⅲ级14例,心功能Ⅳ级4例;合并血脂异常22例,高血压37例,2型糖尿病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在此基础上给予氯沙坦25~50 mg/d,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25~50 mg/次,口服;并配合阿托伐他汀,10 mg/次,睡前口服。疗程为3个月。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每个月平均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有效:治疗后每个月平均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 ~75%;无效:治疗后每月平均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内。如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展至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归为无效〔1〕。总有效数=显效+有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 配备给患者微型脉搏计数器,记录脉搏的发作时间;坚持随访半年,每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询问患者的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2.2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情况均有所改善,随访发现患者每个月发作次数有所降低,每次的发作时间也明显减少。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房颤多认为是由于多重的折返小波而引起间歇性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节律。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缺血、变性而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形成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和电不稳定,继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心房颤动当室率过快时,常出现心悸、头昏、气促、胸闷等临床表现。心房颤动会使心输出量降低30%,可引发心功能不全。而慢性心房颤动则可使房内壁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引起动脉栓塞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原中的基因多态性与非家族性房颤有着密切的关联,控制血管紧张素可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可有效预防某些患者的房颤复发〔2〕。国内研究报道,肺静脉及其分支、上下腔静脉、冠状静脉以及左房与肺静脉交接处、右心房腔静脉交接处的异常放电可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3〕。近年来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可缩短心房的不应期,通过开放压力敏感性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降低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预防房颤复发。氯沙坦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线用药被广泛应用。他汀类药物则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调节血脂,而且能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反应,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增加内皮的一氧化氮合成,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抗感染、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纤维帽的厚度及调节病变内的组织基质、增加斑块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减少冠状动脉事件。
1 曾定尹,吴启刚.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3):170.
2 高历男,陈士良.药物联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350.
3 李晓东,王建春,苏秀珍,等.贝那普利和洛沙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20(5):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