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建模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
2012-11-18操云霞
孙 祥,操云霞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困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可能会演化为一定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力资源过于富足,而中西部地区却有大量的岗位找不到大学生就业;其次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不均衡造成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因素,利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因素
基于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因素的框架,如图1所示,并简述体系中的因素对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
第一,基础环境因素,涉及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区域的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流向的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对人口迁移流向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使得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减弱,对大学生就业作用就更小。经济因素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类型,是区域经济基础状况的重要特征。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地区的宏观经济也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大学生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而专业知识与其区域就业流向有密切的关系。科类、专业及兴趣不同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选择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用人单位,从而影响就业区域的流向[1]。与经济结构类似,经济类型不同,对市场要素的需求也不相同,如集约型与密集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完全不同,后者对低素质的劳动力需求更多,而前者则相反。大学生更倾向于集约型经济,所以一个区域的经济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就业观念、生活质量、高教水平等,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通过影响地区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而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产生间接影响。第二,用人单位因素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与发展,因此是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势必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大学生个人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个人因素作为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内部动力将对大学生就业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难免不受家庭职业观念的影响,家长希望子女能选择教育回报多、社会地位高、稳定性强的工作,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差异和区域效应,从而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产生消极影响。
图1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因素框图
二、实证模型的选择
结构方程建模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并代表了统计测量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2],它可以真正实现对数据的系统分析,理想地将分析数据与验证理论假说以及实验处理结合起来,从而在研究中取得可靠和有效的结论[2]。这一分析技术能够真正将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观测的变量、潜在的变量、测量误差)纳入到一个全面的系统结构之中,并将理论的建构、实验测量的资料以及统计分析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构建SEM 模型基本结构。测量模型的数学模型一般由两个方程组成即外生变量的测量方程:X=ΛXξ+δ(1)和内生变量的测量方程:Y=ΛYη+ε(2)式中:X为外衍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Y为内衍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ΛX和ΛY分别为指标变量X和Y的因素符合量;ξ和η分别为外衍潜在变量和内衍潜在变量;δ和ε为潜在变量的误差,是不能由潜在变量解释的部分。结构模型又称为潜在变量模型或因果模型,指的是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部分。结构模型的数学模型可表述为:η=Bη+Γζ+ζ(3)式中,B为结构系数矩阵,由内衍潜在变量间的回归系数组成;Γ为结构系数矩阵,由外衍潜在变量间的回归系数组成;ζ为干扰变因,表示模型中无法预测或解释的误差值。但结构方程模型有以下一些假定:E(ζ)=0,E(δ)=0,E(ε)=0,E(ξ)=0,E(η)=0(4),ε与ζ相互独立,δ与ξ相互独立,ε与η相互独立,ζ、δ及ε相互独立。总之,一个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以下8个参数矩阵:Λy,Λx,B,Γ,Φ,Ψ,Θε,Θδ,Φ为潜变量ξ的协方差矩阵,Ψ为残差项ζ的协方差矩阵,Θε和Θδ分别是ε和δ的协方差矩阵,其中Θε和Θδ给出了模型中因子负荷和结构系数的估计值,Φ给出了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估计值,Ψ,Θε,Θδ给出了模型的统计检验依据。关于隐性内生变量η的方差和协方差无须在程序中进行估计,可以用式:var(η)=Var[(Γξ+ζ)/(I-B)](5)进行估计。
三、实证模型的论证
除去数据缺失比较多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 714份,有效回收率90.5%。参与问卷调研的高校含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共39所高校。问卷中列出了上节分析得到的四大因素中的26个题项,描述26个具体影响因素,请被调查者回答这些因素对其选择就业影响的程度大小,从“1=没有影响”,到“5=有非常大的影响”。对用来描述概念模型的各个因素题项进行项目分析,独立样本T 检验表明,家庭作用(t=1.529,p=0.131),个人能力(T=0.917,P=0.363),风俗习惯(t=0.372,p=0.711)三个因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予以剔除。相关分析表明,薪酬水平与地区收入水平相关,而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流向,所以保留区域因素地区收入水平,将用人单位因素的薪酬水平等予以剔除,这样,最终进入统计检验的是由26个题项描述的24个因素,通过分析的22个因素的均值都在3.0以上,即这22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流向均有较大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各个因素(分量表)题项
对整个量表还要进行信度和有效性检验。采用李克特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α”系数法,各因素的分量表系数见表2。比较公认的可以接受的最小信度值的应不低于0.6,从表2可知,各分量表的题项基本可以用来描述各个因素。
表2 各分量表信度检验
下图是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的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结果。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评价指标为:X=235.73,p<0.001,CFI=0.983,NFI=0.957,RMR=0.039。据温忠麟、侯杰泰等的建议,比较拟合指数CFI、规范拟合指数NFI越大(界值为0.90),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 越小(界值为0.08)[3],模型拟合得越好。图中,JH1为区域气候,JH2为城市环境,JH3为地区收入水平,JH4为经济结构,JH5为经济类型,JH6为户籍管理制度,JH7为档案管理制度,JH8为社会保障制度,JH9为国家投资政策,JH10为当地就业政策,JH11为当地就业观念,JH12为当地生活质量,JH13为当地高教水平;QY1为用人制度,QY2为发展机会,QY3为文化,QY4为工作场地,QY5为工作设施;GR1为个人就业价值观,GR1为个人专业对口倾向;JT1为父母职业观念,JT2为父母价值观。通过对各因素与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通径系数的大小的判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选择显正相关关系,即区域基础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均有正向影响;区域基础环境与就业区域流向显著正相关,即区域的基础环境越好,大学生越愿意向该区域流动;用人单位因子中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就业区域流向均有正向影响;用人单位因素与就业流向显著正相关即用人单位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有显著影响,用人单位的软硬环境越好,大学生越愿意到该用人单位就业;个人因素与就业区域流向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家庭因素与就业区域选择之间显著正相关,越符合学生家长职业观念的区域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虽然与就业区域流向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但通径系数未达到0.5,说明两者的关系不显著。基础环境和用人单位因素之间的系数为0.676,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的系数达到0.453,说明两者之间有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的关系。
图2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的结构方程结果模型
通过研究,本文确定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意在为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引导策略提供依据,以期实现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均衡。
[1]李宏伟,孙 祥,方 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9):28-30.
[2]吴兆龙.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建立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4,(6):90-93.
[3]徐 晟,赵惠芳.区域专利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