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肉牛业现状与发展思考

2012-11-17杜晋平李助南殷裕斌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湖北

杜晋平,李助南,殷裕斌(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湖北省肉牛业现状与发展思考

杜晋平,李助南,殷裕斌(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从湖北省养牛业的品种资源、饲草资源、基地建设、繁育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湖北省肉牛业发展的优势,从品种改良、饲养方式转变、利益分配的市场机制运营、高档牛肉生产体系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湖北肉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肉牛业;繁育体系;品种改良;市场机制;高档牛肉

我国养牛业历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牛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机的广泛使用,牛作为役畜的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的需求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新型的朝阳产业——肉牛业的发展。在我国,牛向肉用方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为役用期,70年代后为役肉兼用期,90年代后开始逐步进入肉用期[1]。

我国是养牛大国,但不是养牛强国[2]。现今我国牛存栏头数为1.06亿(2010年),居印度和巴西之后,产肉量568万t,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我国肉牛业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屠宰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但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体制不完善、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偏少、高档牛肉生产不足等。这些问题如不认真考虑和解决,势必将会影响到我国肉牛业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的国际竞争。

同其他省市一样,湖北养牛业发展同样经历了由役用到肉用的转变。但由于地理条件、牛的品种、饲草类型、管理制度和观念的差异,湖北肉牛业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省市的地方。本研究对湖北省肉牛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湖北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参考。

1 湖北省肉牛业发展优势

1.1 养牛资源丰富

湖北的地方黄牛品种有4个,分别是郧巴黄牛、枣北黄牛、黄陂黄牛和恩施黄牛;地方水牛品种有江汉水牛和恩施山地水牛。为了提高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还先后引进了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澳大利亚矮脚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摩拉水牛和尼里水牛进行杂交改良[4]。湖北是养牛大省,存栏数最高时接近430万头,最低时也有313万头。养牛数量最高的1997~1999年居全国第12位,最低的2008年居第17位。湖北省近几年的肉牛生产情况见表1。

1.2 规模养殖和基地建设较好

截止2009年为止,湖北省有千头牛以上的养殖场(专业户、小区)4个,500头以上的9个,100头以上的56个。以24个国家级和省级秸秆养牛示范县为重点的江汉流域肉牛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带已经建设33个肉牛养殖小区,以“协会建小区,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行,总饲养量3.82万头。

表1 湖北省肉牛生产情况统计

注:表中1999~2008年资料引自文献[4],2009~2010年资料引自湖北省统计局网站(2012)。

1.3 优质肉牛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湖北省现已建立了大别山良种牛羊繁育场和安格斯种牛场2个原种牛场,形成了以省种公牛站为核心、以县市品改站为支撑、以乡镇配种站为基础的肉牛良种改良体系。目前已经完善了省种公牛站的生产设施,建立了45个县市牛的品改站,243个乡镇配种站,全省肉牛冻配改良9.8万头,产杂交牛6.8万头[3]。

1.4 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湖北肉牛业发展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湖北地处北亚热带(29°05′~33°20′、东经108°21′~116°07′),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征,光照充足(平均日照1150~2245h),热量丰富,无霜期长(230~300d),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mm),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全省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507.1万hm2,每年还可产农作物秸秆2800万t,2项资源可载畜1500万个黄牛单位,为肉牛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3]。其次,湖北肉牛增重空间很大。北方黄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400~700kg,屠宰率50%以上,而由于受品种等因素限制,南方肉牛普遍个体偏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如能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则能大大提升肉牛的生产性能。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武汉城市圈为代表的各地市对牛肉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本地牛肉比外地牛肉具有口感适合、物流成本低的优势,这将带动湖北肉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制约湖北肉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2.1 牛源良莠不齐,品改是首要任务

良种是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其中湖北有4个地方黄牛品种、2个水牛品种。品种数量较多,但个体小、生长慢、产肉少。湖北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约147kg,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00kg的73.5%,更远低于养牛业发达国家日本(平均出栏体重401kg)和美国(平均出栏体重331kg)等。湖北肉牛不但品改率低,而且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土种牛、杂种牛、良种牛配种制度并行,劣质种公牛配种仍占主要地位。发展湖北肉牛产业必须从品种改良开始,但品种改良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杂交过程。据分析,湖北肉牛(包括其他许多省市也一样)品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引进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引进的主要是种公牛,家系血统不足,还没有相应的种子母牛场,无法开展有效地纯种选育和繁育;二是重引进、轻培育。如此造成种群退化严重,供种能力有限;三是无序杂交现象突出。有的地方曾使用多个引入品种的公牛,处于无序杂交状态,没有科学的用种计划。一些地方又多年反复使用某个品种的几头公牛,导致一些杂交群体出现近交严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虽然良种交配和冻精技术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技术的推广率仍很低。虽然在大型牛场基本都采用冻精技术和良种配种,但在千家万户的散养户中,仍以自繁自育为主,这严重制约了商品肉牛生产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发展湖北肉牛业,对肉牛进行品种改良势在必行。引进肉牛品种的遗传改良方向主要是增强种公牛的培育能力。对于提供父本的品种,要大力引进优质种公牛、种母牛或胚胎、精液等遗传物质,建立核心种子母牛群,不断扩大育种群,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对于有基础的杂交群体,要制定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对于杂交改良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肉牛生产杂交繁育体系,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5]。

2.2 饲养观念陈旧,要应地制宜建立多元饲养方式

湖北肉牛业是建立在耕牛养殖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众多小型养殖户和散养户是养牛业的主体,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条件简陋,饲草(料)品种单调,牛的营养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生产水平的低下和饲养周期的延长,养殖户的收入不明显,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差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适度规模化养殖。一个产业如果没有规模经营就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就无法占领市场,最终将被淘汰。集约化生产经营已成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方向,要改变以往养牛“小、散、低”的局面,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适度规模养殖形式。政府可以考虑优先扶持一些机制好、效益明显的畜牧龙头企业,由这些企业按照自身条件与小型养殖户合作;也可以通过扶植大的养牛户、鼓励社会集资形成股份制或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创办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场(育肥场);或者在农村发展养牛专业村,建立成片区域性的养牛基地(带)。如湖北荆门市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示范办点,探索出“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销售牛”的“沙洋模式”,并在推广中摸索出一条现代养牛业的发展之路。第二,放牧与舍饲结合。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对母牛和小牛进行放牧养殖,充分利用草山草坡、野外草场植被上的新鲜牧草,按1~1.2头牛/hm2配置,在每年的4月到10月放牧,冬季和早春舍饲,这样可以降低饲草成本约30%。而对育肥牛则采取舍饲养殖,以充足的草料来满足其快速增重所需的营养,达到短期育肥,加速出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效益。第三,推进产学研实质融合,提升肉牛饲养水平。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重点是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应用推广结合不够紧密,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程度。而许多养殖户又对新技术、新成果不了解,对许多饲养管理技术不感兴趣或难以掌握,造成研究与应用脱节。为此,畜牧业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加强对从事肉牛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并选派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人员下到基层对养殖户进行宣传,讲解科学养殖的意义,改变养殖户的传统观念,促进肉牛业向科学养殖的方向发展。

2.3 市场机制不成熟,要多渠道解决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肉牛产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牛源,关键问题是产业链条利益分配。众所周知,在目前肉牛业生产体系中,育肥场和屠宰加工企业能获得相对较好利润,而大批饲养基础母牛的农户获利很少或基本无利可图。据调查,一个年屠宰1万头肉牛的企业,仅屠宰一项年利润可达100万元,如果是屠宰带分割加工,年利润则可达200万元;育肥场经过4~5个月育肥,每头牛利润大致在300~500元;而饲养基础母牛的广大散养户,即使不计劳动力成本也只有微薄的利润。而且肉牛养殖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见效慢、效益低的产业,发展规模养殖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2]。如此情况下,许多小规模养殖户纷纷放弃,致使出现“弑母杀青”现象,严重威胁到肉牛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针对肉牛饲养过程利润偏低的问题,政府可以增加养殖环节补贴,且要落到实处;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附加切实可行的农户利益保证条件;协调企业和农户间的诚信关系;支持饲养户联盟等。对企业而言,也需要调整机制,进一步直接让利于农户,改变活畜收购措施和方式,减少农户运送活畜的负担和损失。企业只有“吃得饱”,才能“赚得多”。实行饲养环节、加工环节的“分段式全成本核算”模式,合理分摊各阶段的实际效益,与养殖户切实形成相互依存的利益联合体[6]。当然,省地县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也可以考虑列出肉牛补贴专项基金。参照能繁母猪补贴和奶牛冻精补贴的模式,给能繁母牛或犊牛产后直接补贴。

2.4 建设高档牛肉生产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高档牛肉主要是指通过选育优良牛种,同时辅以绿色无污染饲养手段及全程标准化屠宰、加工所获取的高品质绿色牛肉产品,是肉牛养殖的高级阶段[7]。与普通牛肉相比,高档牛肉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牛源品种优良、饲养手段科学完善、育肥期较长、肉品品质突出、营养价值高、质量全程可控。不同国家对牛肉的分级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如美国对牛肉采取质量级和产量级2套等级评价体系,质量级根据大理石花纹(12~13肋骨处肌内脂肪)和生理成熟度将胴体分为特优、特选、优选、标准、商用、可用、切碎和制罐8个级别;产量级以胴体出肉率为评级依据,用去骨修整后零售肉块重占胴体质量的百分比分为5个级别[8]。日本牛肉分级包括质量级、产量级、质量和产量共同确定级别。如质量级是根据6~7肋间截面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肉色、脂肪色和肉的质地4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分为5个级别。其他的标准还有欧洲经济委员会牛肉分级、澳大利亚牛肉分级、加拿大牛肉分级等。我国的牛肉分级标准最早为2003年农业部审定颁布的《牛肉质量分级》(NY/T676-2003)。2007年和2009年进行了修订,2010年颁布了修订版,名称改为《牛肉等级规格》(NY/T676-2010)[8]。

高档牛肉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2002~2007年,大连雪龙公司利用优质肉牛种源进行杂交,开发出开创我国高品质肉牛自主繁育和产业化先河的雪龙黑牛,2007年由农业部和中国畜牧业协会一致认定其填补了我国国产高品质牛肉生产的空白。随后,我国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绿色牛肉的自主品牌,除大连雪龙外,还有陕西秦宝、内蒙古科尔沁、延边犇福、海南茂源。这些品牌企业利用雄厚的资金,进行了良种资源开发、牛源基地的稳固建设,并采用现代化饲养管理手段,成为我国高品质牛肉的领导者,属于第一梯队企业,进行着全国性和国际化布局。第二梯队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一般具有万头左右的养殖与屠宰规模,未形成全国性布局,专注于区域性和专业化市场,在区域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梯队则为散布广泛数量很多的小型农场、农户、育肥场和屠宰场。年出栏量在10头至几千头。这类经营者产业链不完整,市场竞争能力差[7]。

高档牛肉的消费成为现今餐饮业的靓丽风景。如澳洲和牛肉销价为1280元/kg,日本和牛肉销价为1414元/kg,韩国高档牛肉价格为700元/kg,国内高档牛肉最低也在120元/kg以上,甚至有3000元/kg的超高标价。高档肉牛育肥后屠宰销售收入平均在2.3万元以上,最高的可达10万元/头。而且由于国内高档牛肉产量低,往往供不应求。生产优质高档牛肉具有广阔的前景。

湖北肉牛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紧盯产业链的高端,开发自己品牌的高档牛肉,同时带动二三梯队的发展,形成协同合力。有人认为品种改良就是杂家改良,其实品种改良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或新品系,这样才能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湖北肉牛业要注重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根据市场需求,明确目标,进行遗传改良和杂交配套,通过开发利用地方品种,来培育适合本地条件的新的优良品种,为湖北肉牛业进军高档牛肉市场提供基础。

3 结语

随着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湖北肉牛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北方畜牧业发达的省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充分利用湖北牛种和饲草资源优势,加大品种改良和繁育体系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开发高档牛肉产品,将会促进湖北肉牛业向优质、高产、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1]桑国俊.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3):60-63.

[2]拓守珍,门生宝,王忠明,等.肉牛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2):83-84.

[3]郭安国,汪明阳,杨先美,等.湖北省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07,(1):14-15.

[4]汪又萍,杨前平,陈明新.关于湖北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10,(4):11-15.

[5]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J].中国畜牧业,2012,(6):20-24.

[6]赵玉民,武 斌,郭艳荣,等.肉牛业面临的问题与运营机制探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3):54-56.

[7]张路培,袁峥嵘.中国高档牛肉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4):34-37.

[8]汤晓艳,王 敏,钱永忠,等.牛肉分级标准及分级技术发展概况综述[J].食品科学,2011,32(19):288-293.

F307.3

A

1673-1409(2012)06-S010-04

2012-05-20

长江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801200010114)。

杜晋平(1974-),男,山西乡宁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6.003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