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三年“治”与“智”
——三亚市河东辖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侧记
2012-11-17刘武军郑菁华
□刘武军 郑菁华
喜看三年“治”与“智”
——三亚市河东辖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侧记
□刘武军 郑菁华
气势磅礴的大海撞上三亚港,滔天的浪花被分成两条悠远宁静的河流,一条是拥有世界级游艇港湾又可供渔船停靠歇息的三亚河,一条是两岸红树林茂盛、国家级保护动物白鹭栖息之地临春河,两条河流拥抱的辖区名曰河东。河东辖区像一个微缩胶卷,老城区收纳着三亚的历史,商业区展现着三亚市可圈可点的现代化建设成绩。这里也是三亚市政府行政中心,开发建设三亚的美丽蓝图从这里走出去。
繁华而高速发展的河东辖区,2008年之前发案率居高不下,从2009年开始,河东辖区的发案率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减。河东辖区港门村村民洪先生指着河东区白鹭公园一个治安岗亭告诉笔者:“从2009年开始,新建的治安岗亭警灯长亮,辖区民警不定时开警车巡逻,附近还安装治安监控视频设备,这些措施对有意滋事者形成威慑。这两年我没有再看到听到附近发生聚众斗殴的事情。”
为改善河东辖区的治安情况,2009年以来,河东区工委联合辖区各综治成员单位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定期下访、一线接访、人民调解、在重点地区布置警力巡逻、设立治安岗亭和视频监控设施……凭着这股劲头,工作人员渐渐理出了工作思路。“办公条件上,推行‘三有三定’建设,即有经费、有办公场所、有人员,工作人员定岗、定位、定责;在制度上,建立联合防控、联合治理、联合调处矛盾的平安联创机制,遵循划定辖区、分级负责、重在基层的原则,建立奖惩机制;在物防上,结合数字化城市建设,加大综合视频监控网络等综治设施建设。”在河东区工委副书记刘跃忠看来,河东辖区的治安变化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张大网、两个中心、三个跟进、四个统一
在河东辖区的大街上,不时会看到公安民警和治安联防队员驾驶着警用巡逻车缓慢行驶而过,大部分住宅小区安装电子视频监控设备,月川社区居委会已建起110监控系统。河东区管委会要求各社区居(村)委会干部和各单位负责人主动报告发生在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形成“纵网”;在矛盾纠纷多发行业、重点项目指定信息员,形成“横网”;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动报告矛盾纠纷信息,形成“群网”,使搜集矛盾纠纷信息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各社区居(村)委会同时发动群众做到“十户联防”,动员居民、村民邻里守望,守楼护院,基本形成一张“点、线、片、面、块”的治安防控网。
河东区在2011年3月组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社区居(村)委会也相应成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和矛盾纠纷调处站,实现了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多部门一体化运作。河东区综治办工作人员张卫向笔者介绍“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的日常工作性质:“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譬如,2011年2月13日,临春社区一男童在山水国际小区游泳池游泳时溺水身亡。社区矛盾纠纷调处站的工作人员及时开展调处,促使溺水儿童的家属和山水国际物业管理公司达成赔付协议,规避了家属上访事件的发生。
“河东区综治工作围绕‘三个跟进’开展。”河东区综治办主任吉才芬说,“‘三个跟进’指的是,经济发展到哪里,防范就跟进到哪里;治安热点在哪里,防范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群众需要在哪里,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这种跟进思想也融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河东辖区大胆打破部门界限,整合各科室资源,建立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信息采集、统一提供服务、统一考核评估工作机制,用这“四个统一”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
河东区工委书记宫建国指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否做好,其根本在人。在这“一张大网、两个中心、三个跟进、四个统一”的布局中,兢兢业业工作与勇于探索工作新模式的工作人员和综治单位是维护河东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的脊梁骨。
“小事不小、严格执法”的逻辑
2011年国庆期间,台风接连席卷海南岛,三亚市公安局河东分局吉阳派出所所长朱海舟带领所里民警冒着风雨在积水没膝的街道上俯身摸找排水口井盖,每摸到一个,民警们就合力克服水压抬起井盖排放积水。专用警示牌不够,就把井盖竖起来,插上几条树枝,搁一个写着提示语的木板提醒路人绕行。即便这样,朱海舟还是放心不下,坚持留在路旁指挥过往的路人和车辆,待积水消退到脚踝的高度,再带领民警将井盖一个个盖回原处。
“不疏通积水,车辆开不过去,出了车祸,发生群体性事件,冲锋在前仍是公安的职责所在。为什么不优先为群众排忧解难,不仅排除车祸隐患,杜绝群体性事件,而且密切警民关系。不等工作找自己,自己主动做工作,公安工作才可能越来越轻松。”朱海舟娓娓道来工作感悟,“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不仅能避免事态恶化,同时能树立派出所的威信,打牢群众基础,辖区内一有什么可疑的人或事态,群众就会主动到派出所报告,为派出所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形成警民共同维护辖区治安稳定的合力。”
2010年4月,朱海舟刚到吉阳派出所任所长时,吉阳镇的治安状况遭到群众普遍诟病。为此,朱海舟下定决心,从严厉打击影响辖区治安稳定的刑事犯罪开始整肃辖区治安。“朱所长很认真也很实事求是。”吉阳派出所的文职工作人员小陈向笔者介绍朱所长的日常工作。这种“认真”态度反馈在数据上,就是2010年、2011年吉阳派出所共抓获各类违法嫌疑人的数量连续两年比上年翻了近一倍,不看任何情面,也不畏任何嚣张气焰,依法处理了各类案件,极大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朱所长把辖区内网上追逃人员的情况记得清清楚楚,其亲属朋友一来派出所办事或打探消息,朱所长就不断做工作,向其讲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亲友再做犯罪嫌疑人的工作,表明公安机关强硬坚定的态度,对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一年多来由亲友陪同主动到所里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增加了不少。”
“刚任所长时,每天出警十多次,现在每天只要出警三四次。”即使辖区社会治安好转,民心所向,朱海舟仍然不敢懈怠,节假日也常常24小时“驻守”所里。“只有守着,才放心。”朱朱海舟淡然地说道。
人性化收治戒毒者
河东辖区发案率最高的是“两抢一盗”案件,作案人员中吸毒人员占了相当比重。如何收治这些吸毒戒毒人员,使其不再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潜在因素,直接影响着河东辖区打击“两抢一盗”犯罪的效果,同时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辖区内的三亚市戒毒康复中心是中央推出的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示范工程,2011年11月7日,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肖若海在该中心现场办公时指出,要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推动戒毒康复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三亚市戒毒康复中心积极探索企业运作、以人为本的管理戒毒人员(员工)模式,其初衷是解决戒毒康复人员的实际困难,同时减轻政府财政投入。该中心主任郭鸣亲自招商引资,迄今已引进蛋鸡养殖场、家具厂、铝合金门窗加工厂、兰花种植和手工加工等项目,可解决30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据了解,该中心向投资者出租场地,企业投资建设厂房等硬件设施,同时吸纳戒毒人员作为员工,对这类特殊员工提供技术培训,给参与生产的员工支付工资,政府对在该中心投资设项目的企业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
笔者在三亚市戒毒康复中心看到,背倚青山的中心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建有食堂、员工宿舍楼、办公楼、多功能厅、乒乓球室、篮球场、小超市、理发室、图书室、网吧等。据了解,该中心鼓励家属陪同戒毒员工在中心员工套间居住生活,共同关怀戒毒成功的员工,巩固其戒毒成果。
今年34岁的阿菲16岁开始吸毒,曾经三次强制戒毒均未成功。2008年秋季开始,她来到中心做超市销售员,每月领取800元的工资,在母亲的陪同和鼓励下,三年以来没有再复吸,并在2010年生下一名健康男婴,至今还自愿留在该中心过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康复中心对戒毒人员最大的作用是给吸毒人员创造一个脱离外界‘毒友’的环境,在回归社会前有一段缓冲巩固期,消解戒毒人员对毒品的心瘾。在中心呆过一年半载的戒毒人员回到社会,复吸率比一般戒毒者低许多。我跟进的一位戒毒员工,在中心工作一年后回到家里,至今三年没有再复吸,消除了毒瘾,参与犯罪的念头也不再有。”坚持在一线工作的三亚市戒毒康复中心副主任梅应群介绍。
“治疗好一位戒毒者,就挽救了一个家庭,也为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增加了砝码,社会效益已经显现。”三亚市戒毒康复中心主任郭鸣说。
一方面是政法综治单位实事求是、严格执法的认真态度,一方面是调解和救助等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勇敢探索。为何三亚市河东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年的成效显著?问题的答案,在辖区综治措施落实的点滴细节中,在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虔诚探索和实践里。维护河东区的社会治安固然重要,但在处理弱势群体问题上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及其工作人员务实严谨、勇于探索实践的态度,更能显现这个城市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智慧,这种能力给弱势群体带来希望,这种智慧为辖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凝聚民心。◎
[编辑:王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