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奈唑胺治疗脑出血术后MRSA肺炎疗效分析

2012-11-16凌聪胡细玲陈川蔡梅钦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脑出血肺部

凌聪 胡细玲 陈川 蔡梅钦

利奈唑胺治疗脑出血术后MRSA肺炎疗效分析

凌聪①胡细玲①陈川①蔡梅钦①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脑出血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疗效差异,评估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0月确诊的48例脑出血术后MRSA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比较和分析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利奈唑胺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4.8±1.5)d,治愈率41.67%,有效率91.67%,MRSA清除率75.0%,均优于万古霉素组退热时间(6.7±1.8)d,治愈率25.0%,有效率66.67%,MRSA清除率54.2%;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4例,万古霉素致肾功能损害3例。结论:利奈唑胺对医院内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MRSA; 脑出血术后; 肺炎

医院内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脑出血患者主要死因之一。提高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治愈率对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脑出血患者的寿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中越来越常见,治疗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48例脑出血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利奈唑胺(Linezolid)及万古霉素(Vancomycin)治疗,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脑出血术后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8例脑出血术后MRSA肺炎患者资料,其中利奈唑胺治疗组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9~86岁,平均(68.2±9.8)岁。万古霉素对照组治疗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52~82岁,平均(69.5±8.2)岁。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及肌酐均正常。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体温>38 ℃,白细胞计数≥10×109/L。(2) X线片提示新的浸润阴影,伴有肺部啰音增多。(3)深部痰培养检出MRSA。

1.3 给药方案 治疗组采用利奈唑胺针剂(商品名:斯沃,美国辉瑞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289)。600 mg/次,静脉滴注,q 12 h,疗程14 d。对照组采用万古霉素(商品名:稳可信,美国礼来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50069)。1 g/次,静脉滴注,q 12 h,疗程14 d。

1.4 观察指标 (1)每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2)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行痰液细菌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吸痰器留取痰液标本。(3)用药初期和用药后行胸部CT扫描或胸部X线检查。(4)用药初期的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用药后7 d以及治疗结束时复查的各项指标。(5)详细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生时间、表现、程度、处理及转归。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分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痊愈和显效两组合计为临床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1.6 细菌学疗效评价 细菌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消失,且无新的病原菌出现。部分清除:治疗结束时原培养2种以上病原菌中至少有1种未清除。未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无变化。菌群交替:治疗结束后出现新的病原菌而原发病原菌消失,再度感染其他菌,需再治疗。

1.7 不良反应评价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和无关5级进行评定。以前三者统计药物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判定标准为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小于基线值(开始治疗前血小板检测值)的75%[1]。肾功能损害的判定标准为肌酐高于正常值上限。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温 24例利奈唑胺治疗患者,有18例发热,平均退热时间(4.8±1.5)d;24例选择万古霉素治疗患者,有20例肺部感染伴有发热,平均退热时间(6.7±1.8)d。利奈唑胺组退热时间较万古霉素组更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分别为(16.38±2.69)×109/L、(16.63±2.3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治疗后分别为(7.49±1.20)×109/L、(9.65±1.2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临床疗效 利奈唑胺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进步2例,无一例无效,治愈率为41.67%,临床有效率为91.67%,万古霉素组治愈6例,显效10例,进步5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25.0%,临床有效率为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两组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MRSA清除率比较

2.5 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组有4例血小板减少(16.7%),均可耐受,无需终止治疗,治疗期间未发现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出血点、淤斑和内脏出血,停药后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万古霉素组治疗前肌酐正常,治疗过程中有3例肌酐高于正常值上限(12.5%),但不需要停药,耐受性良好。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需要外科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其病情更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更高,治疗时间更长,费用更高。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几乎所有的MRSA都是多重耐药菌。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是长期以来治疗严重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国外已逐渐报道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甚至耐药的葡萄球菌。尽管国内报道耐万古霉素的菌株不多,但临床治疗显示,尽管万古霉素体外药敏对绝大部分MRSA均敏感,但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并不理想,可能与MRSA对万古霉素异质性耐药,以及在严重肺部感染时并发低血压休克,导致肺灌注不足,使得万古霉素难以达到有效的肺组织浓度有关[2]。利奈唑胺是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来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特别是MRSA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3]。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MRSA以及VRE均有效,具有较好的肺组织浓度,其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有口服剂型且口服生物利用度近100%。这些特性显示了利奈唑胺有可能成为治疗肺部MRSA感染的又一重要药物。

本研究全部病例分离的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但万古霉素组临床有效率仅为66.67%,而利奈唑胺组临床有效率达到91.67%。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4.8±1.5)d,明显短于万古霉素组(6.7±1.8)d。除了体温下降更快之外,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较万古霉素组更明显,同时细菌清除率更高(75.0%)。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利奈唑胺组分别为41.67%和91.67%,优于万古霉素组25.0%和66.67%。

在安全性方面,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减少,其发生机制与免疫介导有关[4]。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但并不影响治疗,停药后很快恢复。王秀丽等[5]报道,即使对于基础血小板计数很低的血液病患者,在有血小板支持的情况下,利奈唑胺还是比较安全的。

利奈唑胺在我国应用的时间不长,尚未有耐药性的报道。美国2004年开始,连续4年监测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已分离出现耐药菌株,尽管只有0.44%[6],但仍值得警惕。随着利奈唑胺在我国应用时间的延长,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必将出现新的耐药菌株。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利奈唑胺的应用指征。

[1] 王博雅,闫素英.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2):99-102.

[2] Ellis M W.Effect of linezolid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aused by MRSA[J].Expert Rev Antiinfect Ther,2009,7(2):183-188.

[3] Herrmann D J,Peppard W J,Ledeboer N A,et al.Linezolid for the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J].Expert Rev Antiinfect Ther,2008,6(6):825-848.

[4] Bernstein W B,Trotta R F,Rector J T,et al.Mechanisms for linezolid-induced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J].Ann Pharmacother,2003,37(4):517-520.

[5] 王秀丽,徐明珠,吴德沛.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1):76-78.

[6] Jones R N,Ross J E,Castanheira M,et al.United States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results for linezolid (LEADER Program for 2007)[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8,62(4):416-426.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48

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 广州 510630

蔡梅钦

2012-06-15)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脑出血肺部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论万古霉素的规范使用剂量
拯救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