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2012-11-16孙俐俐王丽娜段丽敏邢福艳孙丹
孙俐俐 王丽娜 段丽敏 邢福艳 孙丹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压昼夜节律(BPCR)的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认为高hcy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Hcy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于门诊或住院的年龄≥60岁初诊未治或已停药2周以上的EH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0~89岁。高血压的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按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夜间高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46例,≥10%为杓型组34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采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MGY-ABPl血压监测仪监测,起止时间早08:00~次日08:00,测量间隔设为昼间(08:00~20:00),每15分钟1次,夜间(20:00~次日08:00)每30分钟1次,每次均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心率。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以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血压,属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0%为杓型血压。
1.2.2 血清hcy测定 研究对象空腹抽血1~2mL,EDTA抗凝,lh内以2000r/min离心,5min后分离血清,使用德国IBL诊断试剂盒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正常值参考范围5~15umol/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表1 2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注:与杓型组比较,#P<0.01
项目 杓型组(34) 非杓型组(46)24hSBP(m m H g)24hDBP(m m H g)日间SBP(m m H g)日间DBP(m m H g)夜间SBP(m m H g)夜间DBP(m m H g)夜间血压下降率SBP(%)DBP(%)124.2±11.762.5±8.1128.1±12.164.6±8.1108.2±11.453.8±10.4130.4±10.867.2±6.8132.4±11.466.9±5.1(124.6±10.4)#(61.7±7.5)#15.5±4.716.7±5.8(6.2±3.0)#(7.7±2.8)#
2 结果
2.1 2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杓型组与非杓型组24hSBP、24h DBP、日间SBP、日间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夜间SBP和夜间DBP均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2.2 2组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非杓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7.31±7.54)umol/L,明显高于勺型组(18.11±4.56)umol/L(P<0.01)。
3 讨论
正常人BPCR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称之为杓型血压。血压在夜间2:00~03:00时处于最低谷,凌晨血压急骤上升,白昼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多数人有双峰6:00~8:00和16:00~18:00,18:00后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机制是受机体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节律规律可影响神经体液活性,使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浓度及血压、心率等发生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也可能与睡眠时交感神经张力减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3],这种作用可能独立于体位改变与中心血容量的增加[4]。HT患者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减弱或消失与靶器官的损害有密切相关,夜间高血压,特别是“非杓型”中的夜间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起促进作用。如果昼夜节律消失,则靶器官受损严重[5]。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循环系统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Hcy作为独立的心血管风险指标已被广泛接受,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相关。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高Hcy可引起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和损伤,从而激活血小板,继发血栓形成,同时激发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崔玉英等[6]认为高水平的Hcy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监测Hcy水平可能对预防诊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入选的80例EH患者中,非杓形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为(27.31±7.54)umol/L,明显高于杓形组,提示非杓型EH患者血管炎症反应比杓型者更严重,说明血压节律的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状况评估的一项指标,对于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治疗指南强调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患者长期、总体心血管疾病的危险[7],所以在老年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动态血压的监测,使24h血压趋于稳定,从而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事件的发生。
[1]Tan CN,Venketassubramaniam N,Saw SM,et a1.Hyperhomocysti einemia and risk of ischemie stroke among young Asian adults[J].Stroke,2002,33(8):1956~1972.
[2]赵燕平,王中英.高血压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活性物质浓度的变化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5):374~377.
[3]黄克铭,王彗,宗惠英.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5~128.
[4]Ziegler MG.Sleep disorders and the failure to lower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3,12(1):97~102.
[5]张维忠,龚兰生,邱惠丽.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3):138~139.
[6]崔玉英,唐朝枢.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6.
[7]许顶立,黄榕.降低高血压和预防冠心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