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与上海文化生活

2012-11-16俞贇奕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唱片流行音乐

俞贇奕

(东华大学 上海 201620)

一、上海流行音乐与女性解放运动

1、流行音乐中的女性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要求挣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独立面貌的新女性。新女性即“有思想、有追求,具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且在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很具时尚,与传统家庭主妇有着明显的角色差异。她们多是知识女性和职业女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子自尊、自立的精神,是时代进步的产物(1)”。然而这种“新女性”决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层面的妇女解放运动,才能真正解放妇女。因此,面对普通大众,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可成为最好的宣传工具。上海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在主题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呼声;而从女性视角出发,或以女性生活作为主题的上海流行音乐更是加深了流行歌曲与女性的互动。

流行歌曲对于女性觉醒意识的书写,首先否定了“女性是弱者”这一传统的观念,呼吁新女性无需再屈从与附属,和男性一样都是建设新时代的一员。聂耳在《新的女性》一曲中这样写道:

头回声,响翁翁,享福的人们都还有梦中;二回声,赶路匆匆,街头灯影暗,夜色正朦胧;三回声,进厂就开工,东方鱼肚白,太阳还未红。

天天,眼不见阳光赶做工,无分雨雪风;天天,耳只听机器闹轰轰,声声震耳聋;天天,心挂着家中样样空,生活逼人凶;天天,手跟着机轮忙转动,一点不能松。

一点不能松,一天十二点钟;一点不能松,一天十二点钟。加上女人的苦痛,更比男人甚一重!加上女人的苦痛,更比男人甚一重!

本曲开篇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女工们异常艰辛的生存境遇,虽然辛苦,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时的女性已经走上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妇女。新女性们没有因此哀怨,而是唱出了解放女性的最强音:

新的女性,是生产的女性大众;新的女性,是社会的劳工;新的女性,是建设新社会的前锋;新的女性,要和男子们一同,翻卷起时代的暴风!暴风!我们要将它唤醒民族的迷梦!暴风!我们要将它造成女性的光荣!不做奴隶,天下为公!不分男女,世界大同,新的女性勇敢向前冲!新的女性勇敢向前冲!(2)

歌词以“新的女性”来反抗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传统,唤起广大妇女要不畏逆境,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以实现自身的独立与解放的进取意识。流行歌曲即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这首歌曲不但反映了新女性向往独立自主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不同于当时中国其它地区的独特风貌。

近代文明开化最早的上海,西化思想盛行,加之城市工业化发展需要,新兴的工业给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如“上海邮局任用女职员,始自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告成以后。那时女权运动随着工人运动的潮流,激荡全国。政府为适应潮流起见,始准国家机关任用职员,不分性别(3)”。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正立足于这一时代大背景,以强化社会角色而淡化性别角色的方式,号召女性摆脱依附性,描绘了一幅女性独立、自主,与男性并肩建设新社会的图景。

上海的流行歌曲中不仅有鼓励妇女走上社会的作品,更有对新女性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婚姻生活的书写,一扫人们心中传统女性的卑微,塑造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如龚秋霞演唱的《秋水伊人》中的一段“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住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梦魂无所寄,空有泪满襟,几时归来呀!伊人哟!(4)”歌唱出了女性追求幸福,盼望意中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这样的歌词在今天看来,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将其置于上世纪30年代,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时代大背景中去解读,“几时归来呀!伊人哟!”就显得尤为珍贵。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了新女性表达追求自由恋爱的平台。

新女性用流行歌曲表达了自己的新思想的同时,力排众议登上社会的文化舞台,此后女性艺人成为了舞台的主角。

2、女性艺人登上历史舞台

近代舞台表演中几乎看不到女性的身影,女性角色由男性反串,因为当时国人认为女性上台表演极其伤风败俗。影歌两栖明星王人美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二十年代的上海,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青年女子大都梳着辫子,穿长旗袍、长袜子。在那些遗老遗少的眼里,女子上银幕己是世风日下,明晖(黎明晖)短发赤脚,短衣短裙,象无拘无束的小鸟一样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是伤风败俗。(5)

由此可见,与传统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相比,中国早期的女歌星通过流行歌曲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将五四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向社会传播、争取女性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时候,但与此同时,她们也因背叛传统,遭到了封建势力“有伤风化”的攻击。但是具有反抗精神的新女性们仍然顶着压力,唱响时代女性的心声。

上海的流行歌曲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从毛毛雨的演唱者黎明晖到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和胡茄皆为女性。“四大天王”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人美。1914年,王人美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是很有声望的教育家。由于家庭变故,她在13岁时被二哥送到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学习歌舞,她学得快,不久便成为该团的主要演员之一。1928年她随团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演出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她演过《麻雀与小孩》,是观众最欢迎的演员之一,是当年“明月”四大天王之首。她演唱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胜利和百代公司为她灌录了很多唱片,代表作有《特别快车》、《桃花江》、《新毛毛雨》、《舞伴之歌》等,最著名的就是电影《渔光曲》同名主题歌《渔光曲》。1931年歌舞团转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联华歌舞班,也就在此时开始从歌舞界转入影坛。她主演的《渔光曲》连映84天,打破了明星公司郑正秋导演的《姐妹花》连映60余天的记录。与此同时,《渔光曲》也成为了老上海经典流行歌曲。(6)

王人美是上海二三十年代女歌星的典型代表,她也是那个时代女性解放的缩影,在倡导女性解放的运动中,她们为我们展现了独立自主、追求自由恋爱,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女性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中大量歌唱的主体是女性生活,大批歌星也是女性。上海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在主题上唱响了时代的新声;而女性作为流行歌曲的演唱主体,更是加深了流行歌曲与女性的互动。从此以后,在中国上海诞生了一种新职业,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女歌星”,此时的女性表演者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子”了,而是人人追捧的偶像了。可以说,中国第一批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她们功不可没。

二、上海流行音乐与音乐产业

1、“明星制”的兴起

女歌星的活跃形成了一种新兴制度——明星制,明星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娱乐业跳出了传统的戏班模式,将与流行音乐有关的一切活动进行整合并使之产业化。

中国“明星制”的创始人当属黎锦晖,但是“明星制”的推广离不开唱片业、广播业、电影业的推波助澜,这使黎派流行音乐迅速充斥于上海乃至中国的各个角落。在他创办“歌专”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家长就是因为看到黎明晖很快成为了歌舞明星和电影明星,名利双收,所以把孩子送到“歌专”。精明的影片公司和唱片公司很快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与黎锦晖签约共同培养新人,“联华影业公司经理罗明估看中‘明月’的实力,拟吸收该团为公司所有,黎氏为取得电影业的靠山亦表示同意”(7),影业公司因为“黎家班”的学员经过长期培训,歌舞功底、表演能力都非常强,是成为明星的好苗子,所以与黎锦晖签约。王人美、周璇等人虽然都是由影片公司和唱片公司经过包装后才成为明星,但她们都离不开黎锦晖的前期栽培。

随着流行歌曲在全国的风行,出现了“播音歌星”这一特殊的职业。“播音歌星”指的就是歌手到电台现场为听众演唱他们点播的歌曲,同时为商品做广告这样的一种职业,“播音歌星”的出现使流行歌曲的传播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了。严华是当年上海滩著名的男歌星,1934年他和周漩到民营电台做“播音歌星”,使他在歌坛上走红,由于他的声音韵味独特,被称为“严派”,甚至被誉为“歌圣”(8)。1936年,严华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扁舟情侣》,从此一跃成为三四十年代流行歌坛的著名作曲家,留下了100多首至今经久不衰的名曲。

除了用出唱片、演电影、在电台驻唱的方式包装明星外,当时还通过类似今天选秀、比赛的方式推广明星制。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行歌星选拔赛,广播歌星几乎都来参加比赛,由听众投票选举,结果选出了前10名的十大歌星。第一名是代表“明月社”的白虹得9103票,第二名是代表“新华社”的周璇得8876票,第三名是代表“妙音团”的汪曼杰得8854票。(9)白虹和周璇从此脱颖而出,成为一线歌星。

以黎锦晖“明星制”为代表的上海二三十年代流行音乐产业虽然显得不够成熟,但这种新模式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时的流行音乐不再独立发展,而与唱片、歌舞厅、广播电台等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2、流行音乐的营销

流行音乐既然是一种商品,那么其营销方式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好的营销手段,流行音乐就无法广泛传播。因此,流行音乐营销成为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百代、胜利、大中华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纷纷推出公司特色产品。百代公司率先推出“明星锦集”,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为当红的电影女明星们录制流行歌曲唱片,她们有胡蝶、陈玉梅、黎明晖、王人美、李丽莲、夏佩珍、胡珊、谈瑛、陈燕燕、黎莉莉、严月娴等,将普通影片观众变成崇拜这些明星们的“追星族”。在百代公司推出“明星锦集”之际,又搞起了有奖销售,决出头奖、二奖、三奖的方式,竞赛主题为“谁是你所崇拜的电影明星?”,一等奖可获赠现金100元,二等奖是百代323号手提唱机一台,三等奖则是百代唱片六张。(10)

另外,价格战也是各大唱片公司的砝码。位于四马路547号的得胜留声唱片公司附设“廉价部”,以每张五角至一元的低价销售蓓开、高亭、开明、胜利公司的唱片,内容也每日翻新。除了优惠的价格,畅通的销售渠道也是影响销售额的重要因素。例如百代公司在上海除了一般的经销商外,它还会采取更直接、更灵活的销售方法。据大光明电影院的老职工回忆,三四十年代,百代公司常在电影院内设摊,散场时观众就能立刻买到录有该影片插曲的唱片,这种营销手段和现在的营销手段别无二致。其它公司也是如此,如高亭华行的唱片在全市各大商店均有出售,外埠邮购则向其分销处心声唱机公司接洽,得胜留声唱片公司的产品则是“本外埠各大公司及唱机钟表行均有经售”(11)。

流行音乐的营销不仅仅是销售唱片,创作出迎合消费者口味的音乐是其营销的基础。当年上海的“百代”、“胜利”两家唱片公司总是尽力搜罗深谙中国文化习俗的音乐创编人才,来为歌星们量身打造适其声音特点的流行歌曲。决定一首歌风格、品味的权力在编曲者手中,但唱片公司高层有一首歌曲的生杀权。(12)也就是说,一首流行歌曲即使艺术性再强,但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它也无法面世。可见,唱片公司的流行歌曲营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和今天的营销方式极为相似。

上海的流行音乐只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从一种音乐文化变成了二三十年代上海独特的音乐品牌,客观上成为了当年影响大众生活的特殊商品。它是新型音乐艺术与工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给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对整个都市生活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以流行音乐为武器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

流行音乐是时代的写照,在民族危机出现的特殊时刻,流行歌曲往往带着浓浓的政治色彩,它用呐喊、怒吼,甚至化作战场上的“号角”给人们以勇气与力量。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风起云涌,黎锦晖的“时代曲”逐渐淡出歌坛,取而代之的是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在上海,爱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到1937年为止,不完全统计如下(13):

?

分析上表可以发现,在众多抗日流行歌曲中,大部分是左翼音乐家的作品,他们用笔下的“枪”抒发爱国热情,以嘹亮的歌声唱响时代的最强音。谈到左翼音乐家,就不得不提“人民音乐家”聂耳,他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一生虽然短暂,但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共创作了30余首抗日歌曲,这些歌曲至今还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聂耳(1912-1935)出生在云南玉溪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的他就十分喜欢音乐并自学竹笛、二胡、三弦等乐器。1927年,聂耳考入云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九九音乐社”,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931年“云丰申庄”倒闭后,他来到上海,加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担任提琴手,这为他将来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2年聂耳通过田汉的介绍来到由左翼领导的“苏联之友社”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在这里他开始投入到更深一步的音乐学习中,并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1933年聂耳经田汉介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他加入联华影片公司担任联华影片二厂音乐部主任,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创作了多部优秀的电影配乐及主题曲,(14)《儿云风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在此时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灌制成唱片发行。聂耳创作的救亡歌曲充满了号召力和战斗力,因此《义勇军进行曲》被公认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抗日流行歌曲,后来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另外,从上表中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要创作家庭爱情歌曲的黎锦晖也开始创作抗日歌曲,这足以证明动荡的社会局势使海派流行歌曲的使命发生改变,虽然靡靡之音还在十里洋场的上空飘荡,但是此时的主流歌曲不再强调生命个体的感情排遣,而是为了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而呐喊。此时此刻,各种形式的抗日歌咏活动、以抗日为主题的流行歌曲演出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2、抗日救亡歌曲的深入人心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的临近,上海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抗日歌咏活动。1935年2月,民众歌咏会在上海成立,主持人为青年会干事刘良模,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早出现而且影响较大的抗日救亡歌咏团体之一。同年7月,聂耳在日本不幸身亡。8月6日,上海音乐界、电影界、戏剧界进步人士在金城大戏院举行聂耳追悼会,几个歌咏团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歌曲,表达了人们的悲悼心情和爱国热情。自1936年始,大量歌咏团地在上海进行抗日歌曲传播活动,除1935年成立的民众歌咏会外,还有全国救国联合会、上海歌曲作者协会、中国诗歌协会、蚁社歌咏会等,是年10月22日,上海市各歌咏团在鲁迅葬礼时,举行了挽歌游行,形成依次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1937年8月8日,上海国民歌咏救亡协会成立,常委会成员有冼星海、麦新、孟波、孙慎等著名左翼音乐家,全市有50多个歌咏团体参加。10月13日,上海国民歌咏救亡协会组织的歌咏救亡宣传对自上海出发进入江西,用歌咏的形式宣传抗日。(15)

除了各种抗日歌咏团体外,爱国流行音乐人士为了扩大影响力,还灌制各种唱片,出版各类书籍,并通过广播电台教市民唱抗日歌。1935年5月6日,《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在深化出版的《电通画报》上首次刊出,接着又灌制了唱片。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让救亡精神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1936年3月6日,吕骥在上海交通部广播电台教歌,曲目为《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发表《抗敌后援会宣传委员会拟定战时广播电台统一宣传办法》一文中规定抗日救亡歌为电台主要节目(16),从此以后,大量抗日流行歌曲广为传唱。

一些救亡流行歌曲也通过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抗日精神。1935年3月,艺华影业公司电影《逃亡》的片尾曲《自卫歌》表达了人们要武装自己的决心和力量;1937年7月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梦里乾坤》插曲《凯旋歌》抒发了抗敌男儿的壮志雄心。(17)此外,还有一首至今被人们传唱的《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保家乡,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18)

此曲由刘雪庵作曲、潘孑农作词、周小燕演唱。歌曲原拟作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但影片因“八一三事变”而停拍,可插曲《长城谣》却流传了下来。歌曲用悲壮苍凉的曲调唱出了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筑起新的万里长城、奋勇抗日的坚定意志,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注释:

(1)邓红,刘海霞.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擅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D].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作于1934年,选自《聂耳歌曲集》(音乐出版社出版,1957年)载汪毓和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上)》[Z].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80-282。

(3)朱邦兴,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女工》[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38。

(4)陈钢,等编.上海老歌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38。

(5)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5。

(6)李罡.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7-38。

(7)孙继南.黎锦晖年谱[Z].齐鲁艺苑,1988:1-4。

(8)罗霄笑.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和贡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5)。

(9)李罡.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30-331。

(10)黄敏学.洋场十里毛毛雨 仙乐百代满场飞——民国时期上海流行音乐产业及其当下意义[D].人民音乐,2011(3)。

(11)葛涛.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D].史林,2004(6)。

(12)伍春明.“时代区”与“流亡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M].人民出版社,2010:275。

(13)统计资料整理自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4)唐奕.试论聂耳救亡歌曲中的战斗性[D].大众文艺,2012(3)。

(15)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6)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Z].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265。

(17)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8)陈钢,等编.上海老歌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1。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唱片流行音乐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音乐教材中流行歌曲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坏唱片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文歌词英译评析——以2014年中国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为例
一半唱片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