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

2012-11-15泰国冯忠芳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华校泰语华文

〔泰国〕冯忠芳

一、引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在泰国华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华文教师身兼数职,既是私塾的创办者,又是管理者,也是华文课的教授者。华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泰国华文教育的质量。同时,华文教师的素质与当时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政府对华文教师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了解每段时期泰国中小学华文师资的发展情况,华文教师政策的变迁,尤其是华文教师资格认定方面的规定及其对华文师资队伍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思考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前景。

二、泰国中小学华文师资发展的历史

本文分别从政府针对华文教师的政策、华文教师的构成、华文教师素质及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这四个方面对历史上泰国中小学华文师资发展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根据华文教师政策的变迁,本文将泰国中小学华文师资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即师资无要求阶段:华校诞生前(1909年以前);本土化师资要求萌芽阶段:华校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09年至1938年);师资准本土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7年銮批汶发动政变前(1939年至1947年);师资强制本土化阶段:从銮披汶发动政变到1992年政府放宽对华文教育的限制(1947年至1992年)。

(一)师资无要求阶段:华校诞生前(1909年以前)

与许多国家一样,泰国华文教学最初的组织者和教学对象都是当地华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移居泰国的华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泰国境内最早出现的是私塾式和庙宇式①“庙宇式教学”指过去没有学校或学校数量稀少的时候,为了让儿童接受教育,在当地的庙宇里招集孩童来学习,由庙宇里稍有文化的香公或僧侣负责教学。华文教学。私塾式教学对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只有当时富商家庭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私塾式教学。而最初来到泰国的华人,本身未受过太多教育,而且大多经济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聘请到合格的华文教师并不容易,不但费用较高,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至于庙宇式教学,负责教学的一般是庙宇的香公,使用宗教经书作为教材,也会向参加学习的孩童讲述故事或中国历史等,一般不收取学费。这种教学的对象主要是缺乏经济实力的华人家庭子女,家长对学习效果的期待也很低。以上两种教学形式是泰国在1909年成立华校之前主要的华文教学形式,在成立华校之后并不是说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已经消失,而是各种教学形式共存于泰国的华人社区。①颜文初(1929)小吕宋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菲律宾:小吕宋中西学校,第444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852年拉玛四世王时期出现了一所以华文授课的传教学校。这所学校由美国传教组织建立,担任教师的是华人传教士Sinsaa ki-eng Qua sean②此名字的写法为最初文稿中所记载,在汉泰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如Mr.Kieng Kwa Sib(巴萍·玛诺迈威汶);kieng Qua sean(处嫡玛·沙佳南),Kieng Qua Zib(蔡巧娟,2006:19),“江国新”(周聿峨,1996:272),“姜和祥”(张斌,2009:18),“姜葛申”(方雪,2008:11),“姜国新”等,但无论如何写,我们都不难看出是同一个人,而且它不是汉语普通话的发音,而是某一汉语方言。这位老师可以算是泰国华文教学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华文老师。,以华文授课,初办时只接收男学员,共27人,后来求学的学员越来越多,以致需改迁校舍来接纳新的学员。1859年开始招收女学员,同年Sinsaa ki-eng Qua sean去世,之后由泰语老师Mr.Kaew 改用泰语授课。③泰国教育部特别教育厅(1957)华文民校:特殊教育厅教育通讯,曼谷。转引自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40—41页。值得注意的是,这所学校虽由美国传教组织所创,但却以华文教学为主,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该时期主要的华文教学形式分私塾式教学和庙宇式教学两种,这两种教学形式与其他国家一样因陋就简,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其中,教师是决定性因素。下面对该时期华文教师的情况介绍分析如下:

1.政府对华文教师的政策

通过大量文献查找,未发现这一时期政府对华文教学或教师出台任何相关政策,也没有关于师资认定的规定,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师资无要求”时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该时期的学校教育并不普遍,泰国儿童的教育主要在寺庙进行,由僧侣负责组织教学。西方传教士在泰国创办的学校,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尚未普及。泰国社会崇敬佛教和僧侣,由僧侣进行的教学比较顺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政府并没有制订任何关于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规定,自然对华文教学也没有什么要求。另一个原因是,华文教学尚未以学校形式出现,私塾式教学和庙宇式教学分别属于家庭内部教育和社区的慈善性教育,这样的教学对泰国社会并无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政策上的监控。

2.华文教师的构成

虽然文献中并未提及私塾式教学和庙宇式教学中教师的来源和国籍,但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推测,两种形式的教师都应该是当地华人社区里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华侨。由于当地人使用的是泰文,华文的使用只局限于华人内部,因此起初的华文教师也自然是华人。教学性质是母语教学,所以重在认字和书写。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当时的华文教师可谓少之又少,以下两点足以证明这个说法:其一,最初移居泰国的华人大多目不识丁,缺乏教师来源;其二,华人在13世纪就开始移居泰国,18世纪后期才出现华侨私塾,到了19世纪出现华文学校,原因之一应是缺乏教师。

3.华文教师的素质

私塾教师为雇佣型教师,他们靠教学谋生,教师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在私塾式教学形式下,家长对教学效果的期望相对较高,在选择教师时,必定会事先了解教师的出身背景、文化水平、教学经验、品德修养等信息,以便作为参考依据。所以除了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以外,对其综合素质也有一定要求。而庙宇式教师为慈善性质,不收取学费,学生可自愿参加,师生双方没有利益关系,教学内容也比较随意,没有一定的规约,没有工作压力,庙宇之间也不存在竞争的现象。相对而言,私塾式教师具有更高的自我提高意识,其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比庙宇式教师高。而庙宇式教学则是在玩中学,以打发学员的时间,对教学效果的期望不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很低。根据当时教师的结构来看,以上两种教师的综合素质均较差,在教学上要求很低,学生能达到读写书信等最基本的要求即可,完全谈不上讲求教师的专业素养。

4.华文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数量匮乏

除了以上所说的私塾式教学和庙宇式教学以外,还有另一种求学渠道,就是将子女送往中国就学。这种方式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所以只是数量非常少的富豪家庭的选择。无论是私塾式教学、庙宇式教学还是赴华求学,都说明当时社会对华文教师的需求确实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缺乏的问题。这大概是因为最初移居泰国的华人人数不多,而且大多目不识丁,可胜任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唯一一所用华文教学的教会学校,因Sinsaa ki-eng Qua sean老师去世,学校就被迫放弃正在蓬勃发展的华文教学,改为以泰语教学,这也充分反映出泰国华文教师的匮乏。

(2)教师质量偏低

由于缺乏教师,只要稍稍受过教育的人就可以任教,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如颜文初所说:“聘请华文教师并非易事,不但佣金昂贵,而且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①颜文初(1929)小吕宋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菲律宾:小吕宋中西学校,第444页。。教师虽然都是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但程度有限,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训练,顶多只能教学生认字。这使得经济条件允许的富豪家庭宁愿将子女送往中国学习,也不愿雇佣这些低水平的教师。

(3)缺乏政府的支持

如上文所述,这时期的华文教学不在泰国政府的管控之下,华文教师工作比较自由,也得不到政府的关心和资助,教学出现问题时只能自己解决。

(二)本土化师资要求萌芽阶段:从华校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09年至1938年)

1909年,在同盟会的支持下,泰国第一所由华人社团主办的华校——“华益学堂”成立,校址在曼谷石龙军路布什船长胡同内。华益学堂除了传授知识,也是革命精神的宣传基地。华益学校最初的三位教师是由同盟会从中国国内直接选派的,在教学当中也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①泰国教育部特别教育厅(1957)华文民校:特殊教育厅教育通讯,曼谷。转引自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43页。因1911年中国革命爆发,三位特派教师离校返回中国参加革命,华益学堂就此停办,②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2008)《泰国中文教学/中小学教育》,第13—14页。历时仅两年。该校的成立对泰国华文教育起到了先锋示范作用,唤醒了当地华人对教育的重视,促使泰国的华文学校相继成立。1910年6月,在革命派的主持下,泰国五帮(潮州会馆、华侨客属总会、广肇会馆、福建会馆、海南会馆)华侨合力创办了新民学堂。此后,各华人社团争先恐后地创办学校,开始出现学校之间的竞争现象,这种学校之间的竞争,成为该时期华校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华文师资有了很大的转变,据黄征夫(1929)介绍:“在革命的初期,许多有学识的志士,都因革命而亡命到海外……海外各地的华侨在这种情况之下创生出学校教育,这个时期,提倡有人,师资亦不缺乏……19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间,华文学校数量上虽然不能和之后的时期比较,可是在质量方面要算是泰国华校教育中的光明时代……学校中的课程亦很完善,教师的人选也渐严格,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增高,学生也较从前为多……本期最可注意的就是毕业的学生,许多都回祖国升学,社会上渐渐感觉到教育的重要。”③颜文初(1929)小吕宋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菲律宾:小吕宋中西学校,第446页。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对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泰国的华文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后来,华校规模逐渐扩大,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使得泰国政府开始关注华校的发展。为了便于对民办学校进行管理,政府先后出台了几个教育条例,希望将这些民办学校合法化、系统化和标准化。这些条例如下:

1.1918年颁布了《佛历2461(1918)年民办学校条例》,首次将华校置于政府的管控之下。此条例规定校长和教师必须通晓泰文,教师上岗必须先进行登记。华文学校要开设泰语、泰国公民、泰国历史与地理等课程。校董会每年要向教育部报告学校情况,督学随时可以对学校进行访查,校方必须给予配合,如发现有违反条例的情况,最严重的将被勒令关闭。④泰国佛历2461(1918)年民办学校条例,泰国政府宪报第35本,第110—111页。

2.1921年颁布了《小学教育条例》,规定凡7到14岁的儿童,必须就读于小学1—4年级,用泰语学习的时间每年不低于800小时;公立学校一律不设外语课,民办学校如果需要设外语课,须先获得批准后方可授课。①泰国佛历2464(1921)年小学教育条例,泰国政府宪报第38本,第248页。这样一来,华校如接收7 到14 岁儿童,就必须兼授泰语课。

3.1932年,泰国发生政变,从原来的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新政府为了让国民由只效忠于国王的封建思想转为效忠于国家,发动了民族爱国主义运动,并计划在10年内将国民的识字率(指泰语)提高50%②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84页。。因此决定按照两个教育条例的规定对华校进行严格管制,1933年明确规定华文教学属于外语教学,并限制其课时在每周6小时以内。在华校教师方面,政府提高了对教师泰语能力的要求,即从小学3年级水平提高到4年级水平。③郭熙(2007)《华文教学概况》,北京:商务印书馆,第43页。

4.1936年,政府又颁布了国家的第二份民校条例,即《佛历2479(1936)年民办学校条例》。该条例的内容大致遵循原来的规定。该法律的颁布除了为适应新政体外,还强调了政府将持续对华校实施控制的坚决态度。

总之,该阶段还属于华校的发展时期,这可以从华校数量上反映出来,具体数据如下:

表1:1938年以前的泰国华校数量统计表

华校办学层次也反映出该时期华校的发展势态,即出现了中学和专科学校,甚至有了师范部,如表2所示:

表2:20世纪30—40年代泰国华校教育阶段发展情况表

在学校类型方面,除了普通日校以外,还成立了数所夜校。另外,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23年,学生人数约3 801人(曼谷1 629人,地方2 172人);⑩据嵇翥青1923年的统计,全泰国有35所华校,曼谷地区的15所华校中共有学生1 629人,但未给出地方上20所华校的学生人数,笔者根据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曼谷地区华校的学生平均人数为108.5人/校,将108.5乘以20得出地方华校学生人数为2 172人。1925年,增加到约7 200人(曼谷2 850人,地方4 350人);⑪该项地方学生人数的计算原方式同上,据钱鹤1925年的统计,曼谷地区19所华校的学生人数为2 850人,平均每校150人,将150乘以地方上的华校数量29所得出地方学生人数为4 350人。1932年又增加到了7 726人。⑫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著、潘妮·查鹏拉、彭妮·干乍娜体迪、称吉·安拍必鸭等译(1957)《泰国华人社会》,曼谷:GREEN PRINT CO 公司出版,第231页。

可见,虽然政府加强了对华校的管制,但从整体来看,华校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学校数量在1938年达到了该时期的高峰,是“二战”前泰国华校的辉煌时期。

1.政府对华文教师的政策

这时期泰国政府对华文教师的规定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泰语能力,即要达到小学3年级的水平,后来又提高为4年级水平才可以授课,否则学校将以聘请不合格教师罪而被查封,从而迫使华校教师学习泰语,或改聘会汉语的泰国华裔。因此该时期可视为泰国“师资本土化萌芽”阶段。

泰国政府规定华文教师必须通过泰语能力考试,影响有三:其一是限制了教师的来源。因为当时的教师大多为中国教师,他们基本不懂泰语和泰国文化,想要找既能够胜任华校教师工作又通晓泰语的人实在难上加难。即使找到合格的教师,但物以稀为贵,学校需要支付很高的薪金,那么一些资金有限的小型华校就会自动停办。其二是导致教师素质下降。既通晓泰语又具备华文能力的人选显然主要是泰国华裔。由于他们生长于泰国,能说一口流利的泰语,只要稍做准备就能顺利通过泰语考试。但即使到过中国留学,他们的华文能力与中国教师仍相差很远,聘请这些本土教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华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其三是限制政治分子在华校的活动。这个时期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泰国华校任教,他们在中国的时候往往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国内的政治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灌输给学生,引起当地社会的分裂。而具备泰语能力这一条件不仅抬高了进入华校的门槛,也使一些已经在华校任教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花费精力学习泰语,甚至被迫离开华校。

2.华文教师的构成

从教师来源看,初期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人,也有一部分是去中国留学后归国的泰国华侨。如华侨联合会在1935年的报告里说道:“此前华校教员几可谓全数由国内聘请,川资所费,为数不少,此后依照条例,如暹文考试不及格,即须立刻解约重聘。”①华侨联合会(1935)《暹罗政府摧残华侨惨状——中暹应即订立正式国交》,第5页。又如嵇翥青在1923年对潮州女子学校的调查中说道:“……两女师因未习暹文将于今年回国”②嵇翥青(1924)《中国与暹罗》,上海:中外广告社(印),第167页。,再如钱鹤1930年对暨南高中师范科毕业生上岗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1926到1927年间的27位毕业生当中,有两位前往泰国华校任教。③钱鹤(1930)《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上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第548页。

因为当时泰国政府已施行民校条例,规定华校教师必须通过泰语考试,迫使华校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华裔教师。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部分毕业于中国国内的泰国侨生(泰国华裔)相继回到泰国服务华侨教育④颜文初(1929)小吕宋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菲律宾:小吕宋中西学校,第450页。。虽然文献里没有阐明具体规模,但从嵇翥青在1923年对前往中国升学的泰国华裔学生的调查来看,其数量每年大约有75人,其中,到南京暨南学校留学的人数最多,每年约29人。⑤嵇翥青(1924)《中国与暹罗》,上海:中外广告社(印),第161—173页。此外,从1929年国立暨南大学华侨学生人数统计表中可以看到,泰国侨生共有100人。⑥1929年在国立暨南大学就学的侨生共有775人,其中泰国侨生有100人,分别为大学部24人,高中部35人,初中部36人,实验小学5人。参见钱鹤(1930)《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上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第554页。

3.华文教师的素质

革命期间来到泰国的知识分子起初不知道要从事什么工作,从事教育不仅能有一份令人满意的薪金,而且还受到当地社会的尊敬,所以在华校担任教师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正是他们的到来,使得泰国华校师资充足,学校对教师的选拔也就逐渐严格。钱鹤通过东南亚各国华文报纸上登出的教师招聘信息中对教师条件的共同要求,总结出以下几点:(1)高中或高师以上毕业;(2)擅长普通科学;(3)国语(普通话)纯熟。至于女教师,更须擅长歌舞及艺术科。①钱鹤(1930)《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上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第566页。泰国华文教师还必须具备“泰语能力”。以上条件即是当时泰国华校对教师资质的要求。

4.华文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既具备华文教师条件又通晓泰语的合格教师

这是《佛历2461(1918)年民办学校条例》颁布之后给华校带来的最大影响。因为此前的教师几乎都来自中国,不会泰语,所以许多教师必须抓紧学习泰语,争取在一年内通过泰语考试,否则就可能被解聘,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该时期有许多教师因未能通过泰语能力考试而被迫离开学校。

(2)教师汉语水平逐渐降低

因为政府对华校教师泰语能力的要求,使泰国华校出现越来越多的华裔教师,他们有的曾经到中国留学,更多的人则没有这种经历。即使是曾经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其综合能力仍然不如中国教师。随着华裔教师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也逐渐降低。

(3)教师之间政治观念冲突不断

该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泰国华校的影响较大,华校的建设者和董事会都是政治派别的支持者,这使得学校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在此情况下,教师也必须持同样的政治观,否则将难以在该校生活与任教。在《崇实学校》一书中的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原来在曼谷黄魂学校任教的许宜陶、邱秉经、陈竹轩、邱传云、余天选、李惠凡、许钟爱、江紫薇等,由于不满当时学校领导对进步师生爱国主义思潮的压制、解聘进步教师李惠凡,引起了罢课事件,因而纷纷辞职,并带领郑耀灿、赖石昂、林影等一批进步学生,共十余人,脱离黄魂,另行组建崇实学校。”②庄世平(1995)《崇实学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2页。可见教师政治观念的冲突是当时华校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师资准本土化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到1947年銮批汶发动政变前(1939年至1947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球华人发起抗日活动,泰国华侨也不例外。而这一时期正值泰国政府推行全民爱国主义政策,以巩固已有的同化政策的成果,加之泰国与日本有着良好的邦交③“二战”期间,泰国与日本结盟向同盟国宣战,但据泰国历史记载,泰国的此次举动也是受日本以武力压迫,为了保护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泰国政府别无选择。,因此,随着泰国华人抗日活动的日益升温,泰国政府对抗日组织和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泰国政府于1939年把华校的华文周课时从原来的6小时降至2小时。此后,该时期的共293所华校当中,51所宣布停办,242所则在1940年内全部被教育部封闭①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2008)《泰国中文教学/中小学教育》,第19页。,短短两年便使本有蓬勃发展之势的泰国华文教育走进了空白时期。这说明了外语教学与两国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华校被封闭之后,为了不使青年失去学习华文的机会,华文教学从学校教学改为私塾式教学。教师将学生组成小组,学生日间上泰文学校读书,晚间分散到富商的高楼深院或某个学生的家里学习中文。除此之外,还有“过境教学”,即将泰国华人子女送往周边国家的华校学习,例如马来西亚槟城等。

1945年二战结束后,泰国华侨感到自己是战胜国的国民,民族情感高涨,而在华人眼里,泰国实际上成了战败国。当时泰国政府对华侨的活动暂时采取放任态度,华侨都误认为从此不必受泰国政府的管制。华人办学愿望强烈,因此全国各地的华校又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据教育部的报告,当时全泰国的华校数量不低于500所。②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96页。起初的华校都不向政府申请注册,课程也只有华文课,不设泰语课,教材也是随意选用。而政府采取妥协的方式,以温和的态度劝说华校遵守法律。

1946年中泰建交。建交后,中方在第一时间就与泰方协调华侨教育问题,向当局提出“华校校长和教师经中国大使馆批准后,应可以承担该职位,至于非泰语课教师,不应规定其具有泰语能力”等6条要求③中方向泰方提出的6条要求是:(1)华人应享有设立学校、教育其子女的自由;(2)华校校长和教师经中国大使馆批准后,应可以承担该职位,至于非泰语课教师,不应规定其具有泰语能力;(3)小学阶段的华文课、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以华文进行教学,周学时不低于12节课,至于其他科目(泰语课、泰国地理和历史课除外),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教学媒介语;(4)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教材,泰方无须审查;(5)泰方应交还封校时所没收或租借的教学场所和教具;(6)收自华人的税款,政府应用于华校资金上的帮助。参阅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102页。。而泰方坚持对所有民校施行统一管制办法,没有理由给予华校特殊优待。最后经与泰国外交部协商,达成了以下共识:

(1)允许增加华文课的周课时,从原来的5小时30分钟增加到10小时(学校周课时共计为30个课时)。

(2)泰语能力达不到小学4年级水平的华校教师,应在一年内通过考试,如果一年后尚未通过,可以延续一年,共两年。④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104—107页。

到了1948年,据泰国教育部的统计,已有426所华校合法注册,在校学生6万余人。其中,多数是小学,中学数量屈指可数。这个时期华校数量的持续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泰国政府放宽了对华校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左右派支持者之间的竞争,即凡有左派办学的地区,必有右派主办的学校;反之亦然。

“1945年底,泰国华文教育界成立‘泰国华侨教育协会’,有100多所会员华校。协会除出版《教育通讯》外,还举办过三期教师训练班,培训时间3个月。第一期人数有100余人,毕业后即派往各地学校,担任小学校长或教师”①庄世平(1995)《崇实学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21—22页。,对当时华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政府对华文教师的政策

二战期间,泰国政府封闭了国内所有华校,这就意味着政府不承认华文教师的身份,致使大部分教师失业。“游击教学”虽让部分华人子女有机会学习华文,但教师的活动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战结束后,泰国的华文学校数量迅速增长,但其中不少华校并没有按照条例合法注册。政府也没有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例严格执法,不少教师并不具备合法的教师资格。中泰建交之后,通过中国驻泰王国使馆的几番努力,泰国政府放宽了对华文教师泰语能力的规定,将华校教师泰语考试的时间限制从一年延长到了两年。但这么做仅仅是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泰语,教师仍然需要具备小学4年级的泰语能力。这个阶段是泰国后来实施师资本土化政策之前的准备阶段,故称为“师资准本土化”阶段。

2.华文教师的构成

二战时,华校全部被封闭,实际上已经没有正式在华校任教的、受法律保护的华文教师(即当时的“合格教师”)。二战结束,华文教育复兴,华校数量大增。与之相应,华文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华文教师队伍主要由以下五种教师构成:

(1)被召回的失业或改行教师,包括二战中组织“游击教学”的教师。

(2)随着中泰建交,由中国驻泰王国使馆从中国派到泰国各华校帮助教学的华文教师。②吴体猜·萌信、拉达婉·普旺宁(1989)《民办学校教育演变》,曼谷: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第68页。

(3)1945年“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先后开设了3届教师训练班,每届培养教师100余人,多数是由工会、妇女会、学生会、侨情会选送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

(4)同一时期,泰国华校界开始创办师范学校和中学部等更高阶段的华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低年级华文教学的本土教师。

(5)同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华校学生从国内外完成学业,其中不少担任了华文教师。

可见,这时期的教师队伍来源非常广,汇集了大量的各界教师资源,开办了更多的华文学校,扩大了华文教育的范围。

在这段时期增加的新教师中,本土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原因是:(1)由于泰国政府仍然保持对教师泰语能力的规定,所以华校愿意聘请本土教师,避免因聘请不合格教师而带来麻烦;(2)“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培训的3届教师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土教师。

3.华文教师的素质

以上五种教师来源中,第一种来源的教师都是二战前被封闭华校的教员,其中的一些教师经历过泰国华文教育惨淡时期的磨炼之后,变得更加成熟,更能适应当地华文教学的状况。第二种由中国选派的教师,在综合素质上有一定的保证。不过这些能力较强的教师主要集中在比较知名的华校里执教。

由于市场对华文教师的需求突然增加,华校引入了大量的本土教师,这些教师当中有的仅接受过短期的培训,有的甚至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教学培训,他们的华文水平显然没有中国教师强,教学能力也很薄弱。但校方更愿意聘请符合政府要求的教师来任教,以避免被查封的风险,所以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华裔教师,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下降。

4.华文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各华校恢复办学,同时也成立了不少华校,帮助华文教师回到学校上课,也吸收了不少新教师。从中国驻泰国使馆向泰国政府提出的要求和最终得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华文教师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泰语能力限制。由于政府要求华文教师必须具备小学4年级的泰语能力,这就堵住了许多高水平华文教师继续从教的道路,使学校不能开展高年级的教学,对华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师资强制本土化阶段:从銮披汶发动政变到1992年政府放宽对华文教育的限制(1947年至1992年)

1947年11月,銮披汶·颂堪①銮披汶·颂堪〔1897—1964,Luang Pibul(Pibun)Songgram〕,泰国军人政治活动家,内阁总理(1938—1944,1948—1957)。原名贝·奇达桑卡,爵名为銮披汶·颂堪。在任期间,主要政策是大力发展国家,赶上国际水平;推行大泰族主义,团结民心,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打压一切有害国家安全、国家统一的行为。著名口号如:“泰制,泰用,泰发展”;“相信领导,国家脱险”;“领导去哪儿我也去”;“泰国伴随天空而存在”等。他的重要举动如:将泰国的名称从“暹罗”改为“泰国”,规定国家公务员见面打招呼时使用“sawadee”(你好),改变传统穿着方式,如:不许赤脚行走,规定女性必须戴帽子,否则视为违法,此外还不允许嚼槟榔等。对华人采取限制政策,于1949和1952年先后公布了泰人保留职业,1950年公布限制华人入泰人数,从原来的每年10 000人降至200人。至于华校,由于华校是华人开展革命的基地,銮披汶实施连续严格管制的制度,以阻止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他在任期间,对华人华校进行严格管制,被华人华校普遍视为难以和解的仇敌。发动政变,掌控政权。泰国政府开始对华校严格实施的管制。先是向违法的华校发出警告,要求它们于1948年3月之内进行合法注册。②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117页。又于1948年5月11日颁布了“全国华校数量限制规定”,具体内容如下:曼谷8所;吞武里、清迈、呵叻、乌汶各3所;其他府各2所。在此法律颁布之前,有些府的华校数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数量。在此法律颁布之时,政府并没有强行关闭那些“超生”的华校,而是让它们继续办学,之后却通过其他方式迫使它们“自行”停办。这些华校陆续停办,当其数量减至法律要求的数量时就维持这种状况,不允许新的华校注册。在此法律颁布之时,如果某府华校的数量不足法律规定的数量,则允许新学校注册,但数量不能超过法律规定。③泰国佛历2491(1948)年民办学校法律,第65本,第1676页。华文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条例施行,一旦被查封,将不能再复办。在这期间,全泰国约有100多所华校被查封停办④周聿峨(1996)《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280—281页。。因此,为了不被查封,华校只好严格遵守规定,教师为了获得教师资格,也只好踏踏实实学泰语,否则就只能改行。

1953年,政府取消了对华文教师泰语考试的优待政策①吴体猜·萌信、拉达婉·普旺宁(1989)《民办学校教育演变》,曼谷: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第68页。,要求教师必须在一年内通过泰语考试,否则将永远不能从教。后来又宣布取消教师泰语能力考试,也就是说,教师在申请教师资格时就要具备相应的泰语能力。②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125页。同年,政府还根据各校情况限制其华文教师名额,这是对教师数量的控制。③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第138页。次年,泰国加入“东南亚反共互护条约”。由于这段时间华文教师涉嫌参与共产主义活动的案件频繁发生,政府又规定,由公安警察直接负责对华校教师的身份档案进行核查。这段时期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规定,使华校寸步难行。

20世纪中叶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前,泰国政府对华校的管理原则上没有太大改变,即使到了1975年中泰建交之后稍有放宽,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仍以限制为主。由于政府对华校各方面的坚决限制,华校的实力一年不如一年。由于学习时间太少,而且只限制在小学4年级,在各种升学考试中也不考华文,所以部分家长认为不如把孩子送到当地名校。学生少了,学校也逐渐减少。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全球目光开始投向中国庞大的市场,华文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泰国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并以各种方式学习华文,经济条件好的则前往中国内地及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甚至美国等地学习华文。由于政府认识到,现在学习华文已不像过去那样会影响国家安全④20世纪初到中叶间,由于华校经常带有政治色彩,所以被泰国政府和社会认为学习华文对泰国的国家安全有害。,所以在限制华校的同时,泰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华文对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性,并于1978年允许所有商业学校开设华文课。⑤周聿峨(1996)《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288页。而华人主办的华校仍在逐年减少,据1948年到1992年的统计,泰国华校数量的情况如下:

表3:1948—1992年泰国华校数量统计表

1.政府对华文教师的政策

这段时期,为减少学校涉嫌政治行为的风险,政府颁布法令,从各方面对华文教师进行了限制。1946年给予华校教师的优待于1953年被全部取消,华文教师必须在一年内通过泰语考试,否则将终生不能在校任教。进而又颁令取消华校教师泰语考试制度,要求教师在申请教师资格时必须具备小学4年级的泰语能力。由此可推断,政府希望此后的教师都是本国教师,以期有效地限制华文教学,因此可将此时期称为“师资强制本土化”时期。

该时期颁布的规定,政府均严格执行,对违法的教师进行大规模的搜查和清除,华文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警察的监视,华人不仅申请教师资格越来越难,在数量上和教学上也受到了极大限制。如政府根据各校情况限制华文教师名额,并对教师身份进行严格审查,教师转校也必须向政府报告,同时派退休警察担任部分华校的校长,①吴体猜·萌信、拉达婉·普旺宁(1989)《民办学校教育演变》,曼谷: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第72页。帮助政府监控这些有违法嫌疑的学校。教材的使用也不再自由,必须使用泰国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本土华文教材。控制教师名额是为了限制华文教学及便于管理,加强泰文教学,以适应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政府提供师资的举措也旨在限制教师的来源。派退休警察担任校长则是为了近距离地监视华校的举动,让华校一心施教,脱离政治因素。

泰国政府在这段时期虽对华文教师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但资格认定上的要求仍仅限于泰语能力方面。这些措施迫使泰国华校聘请当地华裔充任教师,实际上推动了泰国华文师资的本土化。然而泰国教育部并未对华文师资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未对本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加以考虑。

2.华文教师的构成

1945年—1949年,泰国华人也分成了国民党支持者和共产党支持者两派,双方之斗争导致了诸多违反泰国法律的行为,不少教师在课内课外都扮演着政治宣传者的角色。因此这一时期,政府对华校的限制不仅仅因为其教学理念不顺应泰国的同化政策,更是因为中泰两国政体的对立。所以这段时期的华文教师如果参与共产主义活动,便会遭到政府严厉镇压。1954年间,政府下令曼谷地区的华校辞退152名“黑名单”教师,并表示“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教师在为共产主义服务。”②吴体猜·萌信、拉达婉·普旺宁(1989)《民办学校教育演变》,曼谷: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第72页。有的教师自动逃离出境,前往新加坡等地③庄世平(1995)《崇实学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190页。。留下的主要是一些青年华裔教师,如“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培训的3批教师等。教师的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即由公安警察直接介入管理工作,随时对教师个人身份档案进行审查。

在数量上,教师数量随着学校数量的减少不断减少,教师中华裔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多。政府还于1953年颁令根据各校情况限制华文教师的名额,教师数量更无增长的可能。

3.华文教师的素质

该时期由于政府对华校坚决、持续地镇压,学习阶段也只限制在小学1—4年级,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数量逐渐减少,留下的多数是青年华裔教师,他们多为本校的毕业生,有的毕业后就参加教师资格培训,获得教师证后直接留校任教。这些教师的华文能力往往十分有限,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随着任教时间增加,对教学内容日益熟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典型的经验型华文教师。

4.华文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政治宣传活动

1945年—1949年,华校教师组织或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甚至将政治宣传带进了课堂,使学校和教师成为政府镇压的主要目标,最终导致不少资深教师被逮捕或被勒令辞退,离开学校,这对华文教育本身的伤害极大。

(2)初期大部分教师仍然培养学生效忠于中国的情感

该阶段的初期,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泰国还没有国家认同感,仍然培养学生效忠于中国而不是泰国的情感,使他们身在泰国而心在中国,这种行为不顺应泰国的同化政策,不利于泰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因此受到政府的镇压。

(3)缺乏高素质的本土教师

该时期由于政治原因,不少高素质中国教师被迫离开学校,留下的和新招聘的大部分是华文能力非常有限的华裔教师,他们只能负责低年级的教学。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只能通过自我培训后勉强担任高年级的教学。高素质的本土华裔教师极度匮乏。

(4)教师收入低,待遇差

政府在大力推动国民教育的同时,对华校却采取限制态度,在资金上也没有给予与其他民校同等的资助。华校的收入有限,教师的薪资自然偏低。这一时期,泰国经济快速发展,教师的收入上涨幅度却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华文教学有感情的教师才愿意坚持下去。

三、结语

本文对泰国汉语教学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查阅一些古老文献,揭示了泰国汉语教学历时发展的一些情况。泰国汉语教学曾经经历过重重挫折,因为过去的华校涉嫌政治因素而受到政府的严厉管制,从此一蹶不振,导致后来的汉语教学几乎失去了自己造血的能力。泰国华文教师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泰国中小学汉语师资本土化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无要求阶段,到师资本土化的萌芽;从要求较为宽松到强制本土化,现在,泰国汉语教学受政府限制的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泰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无论从汉语学习人数、孔子学院/课堂数量、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还是赴华泰国留学生数量等方面来看,都排在了前列。研究泰国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现状,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颜文初(1929)小吕宋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菲律宾:小吕宋中西学校。

披猜·拉达纳鹏(1965)政府限制华文学校的演变,泰国:行政管理学院(NIDA)公共管理系。

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2008)《泰国中文教学/中小学教育》。

泰国佛历2461(1918)年民办学校条例,泰国政府宪报第35本。

泰国佛历2464(1921)年小学教育条例,泰国政府宪报第38本。

郭 熙(2007)《华文教学概况》,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聿峨(1996)《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著、潘妮·查鹏拉、彭妮·干乍娜体迪、称吉·安拍必鸭等译(1957)《泰国华人社会》,曼谷:GREEN PRINT CO 公司出版。

嵇翥青(1924)《中国与暹罗》,上海:中外广告社(印)。

钱 鹤(1930)《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上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

庄世平(1995)《崇实学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华侨联合会(1935)《暹罗政府摧残华侨惨状——中暹应即订立正式国交》。

泰国佛历2491(1948)年民办学校法律,泰国政府宪报第65本。

吴体猜·萌信、拉达婉·普旺宁(1989)《民办学校教育演变》,曼谷: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华校泰语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柬埔寨华校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菲律宾华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浅谈《泰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云南省精品课程《泰语听力》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