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反复搏动二联律
2012-11-14单若营
包 艳 毛 锐 齐 兵 单若营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窦性反复搏动二联律
包 艳 毛 锐 齐 兵 单若营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反复搏动;窦性反复搏动;二联律
患者:男,6岁,自觉心慌、胸闷、气短2天来院就诊,该患者于2天前无诱因出现胸闷伴气短、心慌,无头晕、头痛,未用药治疗。门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查彩色超声示:未见异常。查心肌酶各项均正常。佩带24小时动态发生1组窦性反复搏动二联律 (如图)。
反复搏动:激动沿房室结的环路折返引起的一次或两次心搏,称为反复搏动。
根据引起反复搏动的起源点所在心脏部位不同,为窦性、房性、交界性与室性反复搏动4种类型。
1 窦性反复搏动
窦性激动在房室结折返一次或两次形成的心搏,称为窦性反复搏动。
反复搏动的两个特征:①短时间内该现象可以重复或反复发生。说明反复搏动时的传导径路相对稳定,能被反复应用。②间隔一段时间后该现象可以自动消失而远期重复性差,说明反复搏动的出现具有条件依赖性,该条件存在时发生,该条件去除后消失。这与普通的折返现象截然不同,普通的折返现象常固定存在,或终生存在。
反复搏动时激动传导的径路可能不闭合:反复搏动最显著的特征是每次折返仅发生一次,可以反复出现,甚至可形成二联律,但很少持续发生,所以其激动传导的径路可能处于开放状态而没有闭合,因此折返只能单次发生而不能连续存在,一旦折返连续则不是反复搏动而是普通折返。
诊断反复搏动时应除外一般的折返现象:即应除外普通的单次折返,临床常见的折返现象发生在预激综合征及房室结双径路或有房内、室内折返的患者,其特点是心内存在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折返环路,激动容易在闭合的折返环路中形成环形激动,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将形成心动过速,也能形成单次折返,但普通的单次折返RP<0.20s,甚至房波、室波同时出现并发生重叠。
2 心电图表现
窦性激动沿房室结一条径路前传心室,另一条径路逆传心房,心搏排列组合是窦性P波—窦性QRS波群—逆行Pˉ波。
窦性激动突然改由慢径路下传心室,窦性PR间期突然明显延长,文氏型心房回波,表现为PR间期逐搏延长,直至出现心房回波,即窦性反复搏动未下传心室。逆行Pˉ波在 I、aVL、V4—V6导联直立,II、III、aVF导联倒置。
窦性反复搏动的QRS—T波形正常;部分伴束支传导阻滞及分支阻滞图形。
3 产生机制
各类反复搏动的共同机制是折返部位都在房室结,是一种大折返现象。
3.1 折返环路 房室结存在解剖学纵向分离或功能上的双径路所构成的折返环路,是产生反复搏动的解剖学或电生理学基础。双径路不应期不一致,传导速度也不相同。通常一条为快径路,电生理特点是传导速度较快,但不应期较长;另一条径路传导速度较慢,而不应期较短。适时的窦性激动下传受阻于快径,循慢径路前传心室,再经快径路逆行折返回心房,完成一次折返,形成单次窦性反复搏动。若折返两次,产生成对的窦性反复搏动,快径路与慢径路均缺乏持续前传或逆传能力,是反复搏动自行终止的原因。
3.2 单向阻滞 快径路或慢径路内一旦发生前向性单向阻滞,即可为激动折返又创造了条件。单向阻滞的电生理基础是递减性传导。窦性、房性或交界性激动在某一径路内传导性能逐渐降低,动作电位0相振幅减小,直至不能诱发动作电位,出现传导中断,激动改由另一径路下传心室,在房室结下端的共径内又沿单向阻滞侧的径路逆行上传,该条径路不应期已经过去,可再次激动心房,产生窦性反复搏动。
3.3 折返周期逐渐缩短或延长 反复搏动常能自行终止,还与折返周期逐渐缩短有关。折返周期短于激动折返前方的传导组织的不应期时,激动折返终止。
3.4 足够长的折返时间 发生于房室结内的折返现象,属于大折返范围,必需有足够长的折返时间。目前广泛开展的射频消融术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就是使房室结双径路中的一条径路,通常是对慢径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使其丧失传导性,终止激动折返现象。
4 临床意义
窦性反复搏动的发生,患者存在着房室结双径路,它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郭继鸿.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10月第15卷第5期.
R541.7
A
1007-8517(2012)21-0080-01
20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