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农学报》中食药用菌文献综述(三)
2012-11-13贾身茂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3 《农学报》中的食用菌罐头加工、国内土产及进出口贸易
3.1 菇类罐头 菇类罐头载在 《实验罐藏制造法》(卷二)[15]一书中,此书为日本猪股德吉郎撰,缺译者,农学报62~68册连载,共介绍59种罐头的制作。该书中除特论外,共有6章,介绍59种罐头制造方法。其 “第五章野菜部”中有三节为:“椎蕈罐藏法第三十五”、“松蕈罐藏法第三十六”、“松蕈酢渍法第三十七”,逐一介绍这三种菇类罐头食品的制作工艺。
3.2 国内土产 《农学报》中刊登了国内各地土产物产调查数十篇,其中报道有食药用菌类多种。现摘要列于表1中[16~23]。
表1 各地土产物产调查报告的食药用菌类
从表1看出:(1)香菇、木耳、白木耳、茯苓等已是当时许多地方土产,在人们的生活与商品交换中具有一定地位。但当时这些调查报告对物种名称的记述还未使用国际上已经通用的生物双名法。(2)晚清时期的这些土产的调查记述,黑木耳、白木耳、茯苓、茯神、猴头、羊肚、鸡腿等名称至今仍在沿用。香蕈的别名冬菇,它们的分级上等为花菰、中等为冬菰、下等为香蕈也沿用至今。(3)菌、蕈、蘑菇为同一概念,意义相同,包括多种。一些俗名如狗溺苔也不指一种。(4)对种类不一、有些有毒的菇类已有一定认识。(5)京师土产 “冻花”、“延寿”指的是什么菇种,现已很难考证。
3.3 食药用菌的进出口贸易 《农学报》中的各国农情与贸易篇中,有食用菌进出口点滴,兹摘要 “戊戌中国农产物贸易表”(一卷,侯官陈寿彭辑译,载91~93册)一文中的香菌、木耳、茯苓的进出口数量及价值[24],列于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时香菌 (指香菇)是进口的,木耳和茯苓是出口的。对进口香菇华汝成在 《种香菌和雪白艹
麻菇》一书中感叹地写道:“在抗战前,东洋人知道我们爱吃这种东西,所以用人工来种香菌,每年大量运销我国各地,不知给他们赚去多少钱。”[25]句句语重深长,以此鼓励国人发愤图强,其拳拳爱国之心,展现了我国知识界一代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
表2 1897—1898年进出口贸易中的食药用菌
4 《农学报》刊布的我国食药用菌古籍
在 《农学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中 (总第295册)的一期上,刊布了署名康熙时长洲吴林息园著的《吴蕈谱》[26]。《农学报》刊布的 《吴蕈谱》未注明出处。据陈士瑜考证:“《吴蕈谱》有 《昭代丛书》本、《赐砚堂丛书》本和 《农学丛书》本”。“清吴林著,一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是继宋陈仁玉《菌谱》、明潘之恒 《广菌谱》之后,又一部地方性食用菌类志。作者吴林,字息园,江苏长洲人 (今苏州市),生平不详。”[27]
《农学丛书》是辑以 《农学报》为主等期刊上刊载的文章,由此 《农学丛书》上刊布的 《吴蕈谱》应从 《农学报》而来。《吴蕈谱》全文占六折页,实际是十二面。从内容与结构分析,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一段,占据三面多。该部分概述了 《吴蕈谱》成书前在一些地方志中关于蕈类的记述。如一开始讲,明王鏊等篡 《姑苏志》(1506)云:“蕈即菌,多生西山松林下,二月生者名雷惊蕈,其色赤者名猪血蕈,味皆鲜美。”接着又介绍了岳岱 《阳山旧志》、牛若麟 《吴县志》上关于蕈类的记载。最后特别强调了 《阳山旧志》中关于为了预防毒蕈的采蕈经验:“故山中人属刂(zhu,砍、斫)蕈 (吴地采蕈曰属刂蕈),必认蕈荡。如某山出何等蕈,某地出何等蕈,皆有蕈荡,不乱生者。”“凡蕈一处略出几茎者佳;如轮簇而生,倾筐而得者,必 ‘蛇蕈'也。”“凡蕈有明色可认者采之,无名者弃之”。
第二部分占据四面。记述了26种 (类)蕈的名称 (包括别名)、形状、颜色、发生季节、着生处、生长环境、味道、品味以及有毒否。依次分上、中、下三品。上品9种 (类):雷惊蕈 (一名戴沙、一名石蕈,一种色黑者曰乌雷惊,色正黑褶带红山中人谓红褶乌蕈,色黄者曰黄雷惊又名松花菌)、梅树蕈、菜花蕈树蕈、茶棵蕈、桑树蕈、鹅子蕈 (白者曰粉鹅子,黄者曰黄鹅子,黑者曰灰鹅子,黄色小于鹅子者曰黄鸡卵蕈)、茅柴蕈 (一名红裥蕈)、饣唐蕈 (松蕈,一名珠玉蕈,四月产者名青草饣唐蕈,八月产者名西风饣唐蕈,有白色者曰白饣唐蕈,黄色者曰黄饣唐蕈,更有一种名干饣唐蕈,形如奶汁蕈)。中品9种 (类):紫面蕈、野杂斑蕈、杨树蕈、奶汁蕈、青面子蕈 (蕈面青白杂斑,纟散张者曰青面子,白者曰白面子,红者曰红面子,更有赭面子即俗谓之崦面子)、佛手蕈 (扫帚蕈,灯草蕈,葱管蕈)、紫花蕈、姜黄蕈 (栀子蕈、鸡黄蕈、鸡枞)、灯台蕈 (鸡脚蕈)。下品8种 (类):瘪婆子蕈 (老婆裥)、粉团蕈 (玉蕈)、橘皮蕈、伞子蕈、面脚蕈、紫血蕈、紫富蕈 (紫蕈)、猪血蕈 (有红猪血蕈,色红淡猪血蕈)。
陈士瑜在 《中国食用菌百科》中对 《吴蕈谱》中记述的蕈类作了诠释:《吴蕈谱》记述的形式上为26种,实际上的种要多,因书中所记,有的名称并非一种。如上品中雷惊蕈,另有“乌雷蕈”等多种;鹅子蕈中有 “粉鹅子”、“黄鹅子”、“灰鹅子”、“黄鸡卵蕈” 之分;饣唐蕈中另有 “白饣唐蕈”、“黄饣唐蕈”、“乾饣唐蕈”数种;中品中青面子蕈可分为 “青面子”、“白面子”、“红面子”、“腌面子蕈”等;下品中猪血蕈可分为 “猪血蕈”、“红猪血蕈”两种;所述种类约在37种以上。“鹅子蕈”、“饣唐蕈”、“奶汁蕈”、“佛手蕈”、“猪血蕈”等的生物学名称较容易确定;另一些种类如“梅树蕈”、“菜花蕈”、“茶棵蕈”等则以生长环境、树林种类而命名,殊难考证。书中对每种蕈的形态、产地、产时、品味及食用方法,皆有较详细记述[27]。
第三部分占四面多,重点介绍毒蕈及其防治方法。除附诗外,共四段。一开始记:“按巢氏云,凡园圃所种之菜,本无毒,但蕈菌等物,皆是草木变化所生。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并是蒸湿气变化所生,故或有毒者,人食遇此毒,多致死。”接着列举了许多中毒的事例,介绍了多种过去传说的解毒方法。
除以上三部分外,最后 “附属刂蕈诗四首”其中一首为:“松花着处蕈花生,雨后崖前采几茎,分付山妻好珍重,姜芽篱笋共为羹。”这首300多年前 《吴蕈谱》中的诗章,不仅描述了食用蕈的生态习性,而且还介绍了同姜笋一起做羹的烹调方法。
《吴蕈谱》中记述的一些 “蕈”,对照 《国际植物命名法》和我国 《真菌地衣汉语学名法规》命名的现代食药用菌名称,究竟是哪一种,还缺乏系统的考证,有待进一步研究。书中记述的当地居民采集的一些经验,直到今天,对于野外采集者来说,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末对古代误食毒蕈的轶闻、毒蕈辨别之法、医治毒蕈中毒的方法,多系民间相传或经验之谈,仅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时的参考。
5 结 语
晚清 《农学报》及 《格致汇编》[28]翻译传播的欧美和日本的食药用菌知识与栽培技术,标志着我国食药用菌科技开始进入近代启蒙阶段。正像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评述的“中国近代农业出现于1898年 ‘戊戌变法'前后,它比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要晚半个世纪。因此,不能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就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开端。”[29]一样,中国近代食药用菌科技的开始是在19世纪90年代。从此时起,在近代真菌知识指导下,进行以菌种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与应用,迈步进入了以实验探索运用 “新法栽培”为标志的近代食药用菌科技的萌芽时期,使靠经验的传统栽培技术与实验为特征之一的近代科学相交融。
[1]美国威廉母和尔康尼著.陈寿彭译.家菌长养法 [J].农学报,1898(光绪二十四年),39-43:1-12.
[2]张金霞.中国食用菌产业科学与发展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
[3]罗信昌,陈士瑜.《中国菇业大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19.
[4]罗振玉辑.农学丛书/家菌长养法、蕈种栽培法 [M].北洋官报局.清光绪 (1875—1908):1.
[5]岛口金之助述.藤田丰八译.椎茸制造法 [J].农学报,1899(光绪二十五年),65:3-4.
[6]藤田丰八译.译昆虫世界,冬虫夏草 [J].农学报,1900(光绪二十六年),114:3-4.
[7]日本本间小左工门著.山阳林壬译.蕈种栽培法 [J].农学报,1900(光绪二十六年),117:1-3.
[8]日本福羽逸人著.山阳林壬译.蔬菜栽培法 [M]/洋菌.农学报,1901(光绪二十七年),152-158:130-133.
[9]日本农学士山田辛太郎著,圃鉴 [M]/洋菌,农学报,1902(光绪二十八年),186-187:卷四1-9.
[10]无译者.培养椎茸之利益 [J].农学报,1902(光绪二十八年),190:4.
[11]译新农报.冬虫夏草说 [J].农学报,1903(光绪二十九年),231:2-4.
[12]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54.
[13]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药品检验所.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 [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
[14]日本出田新.农作物病理学 [M].农学报,1903(光绪二十九年),212-215:3-5.
[15]日本猪股德吉郎撰.无译者.实验罐藏制造法 [M].农学报,1899(光绪二十五年),62-68:12-13.
[16]寿富.京师土产表略 [J].农学报,1898(光绪二十四年),25-26:1-5.
[17]洪炳文.瑞安土产表 [J].农学报,1898(光绪二十四年),26-27:1-3.
[18]陈寿彭.宁波物产表 [J].农学报,1898(光绪二十四年),49-51:1-6.
[19]李致桢.武陵土产表 [J].1899(光绪二十五年),79-81:1-3.
[20]日农学士美代清彦著.朱承庆译.鄂省西北部农业视察记 [J].农学报,1903(光绪二十九年),227:1-22.
[21]邬汉勋.南高平物产表 [J].农学报,1903(光绪二十九年),238-240:13,19.
[22]赵天锡.调查广州府新宁县实业情形报告 [J].农学报,1904(光绪三十年),247:1-11.
[23]蒋斧.盐城物产表 [J].农学报,1904(光绪三十年),250:1-4.
[24]陈寿彭辑译.戊戌中国农产物贸易表 [J].农学报,1899(光绪二十五年),91-93:1-16.
[25]华汝成.种香菌和雪白艹麻菇 [M].中华书局.1950,上册:1.
[26]吴林息园著.吴菌谱 [M].农学报,1905(光绪三十一年),295:1-6.
[27]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30.
[28]傅兰雅.西国名菜嘉花论 [J].格致汇编,1890(光绪十六年春):28-33.
[29]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6.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