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催耳芽方式对北方黑木耳栽培出耳的影响试验*
2012-11-13韩增华张介驰刘佳宁党阿丽戴肖东马庆芳孔祥辉张丕奇
韩增华 张介驰 刘佳宁 党阿丽 戴肖东 马庆芳 孔祥辉 张丕奇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 150010)
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品种,野生黑木耳分布在东北、华中、华北西南等地20多个省 (市)自治区,其中以东北黑木耳质量口感上乘[1]。东北地区栽培黑木耳目前普遍采用全日光地摆喷雾栽培[2],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从栽培袋刺孔后到耳芽分化这一阶段,温度、湿度、通风直接影响出耳芽率。环境不适宜往往造成耳芽不齐、不出芽、开口干枯,以至感染杂菌等问题,影响出耳质量与产量。研究黑木耳催芽方式对出耳影响的报道不多[3~5],仅知多采用搭建菇棚的方式维持催耳温湿度,投入成本较高,栽培规模受限,还易引起热害和通风不良。本试验设计了5组经济实用的适宜大规模推广的催耳芽方式,研究不同温、湿度,通风条件对春季出耳芽和后期出耳质量、产量的影响,为东北黑木耳精准栽培及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种 黑木耳 “黑29”,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1.2 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土豆200 g(煮汁1 000 mL),琼脂粉14.0 g,葡萄糖20.0 g,磷酸二氢钾3.0 g,硫酸镁1.5 g,蛋白胨0.5 g,维生素B110.0 mg,pH自然。原种培养基:硬杂木屑78%,麦麸20%,石膏1%,石灰1%。栽培种培养基:硬杂木屑75%,稻糠18%,豆粉3%,玉米面2%,石膏1%,石灰1%,水分65%,pH自然。
1.3 试验方法
(1)菌种制作。原种采用16.5×31(cm)聚丙烯折角袋,每袋装料湿重为900 g,合干料重约315 g。栽培种采用16.5×35(cm)聚丙烯折角袋,每袋装料湿重为1 200g,合干料420g。100℃下灭菌8 h,冷却后取出放于接种室内。原种培养料接种2块2.0 cm2大小在母种培养基上活化的菌种,25℃培养至菌丝发满。栽培种培养料接种1/50袋原种,25℃培养,40天菌丝满袋,继续后熟15天后,于10℃下存放30天。
(2)催芽管理。于2011年5月17日在吉林长白山区二道白河林场菇棚统一割口,开口后于室内(约20℃)放置7天愈合菌丝,待开口处菌丝加厚,有黑色耳线形成时,于5月24日按表1设计的5种方式摆放于试验出耳场地,室外菌床间隔3 cm密摆,催耳芽期每日早、晚向栽培菌床给水5~6次,每次给水时间为5~7分钟,期间看菌床温度变化,当各菌床温度达26℃以上时,给水降温。1、2、3组直接给水,4、5组给水后在塑料薄膜积水处采用打孔方式让水分进入菌床内,至6月10日各组均现耳芽后催耳结束。催耳芽期菌床内温、湿度测定,每天分早7时、午14时、晚19时三个时段,平均温湿度为3个时段的平均值。
表1 不同催耳芽处理方式
(3)出耳管理。将已作催耳芽处理的菌袋间隔10 cm全光地摆管理,每天浇水4~5次,每次15 min。出耳后期每天向栽培菌床给水2~3次,每次给水30 min以上,中间停水2次,每次晒床2~3天。耳片8分成熟时采收,采收前一天停水。
(4)出耳性状及产量。取不同处理的菌袋各30袋,分2组随机抽签摆放进行出耳试验,记录每天催耳芽温、湿度 (不同处理菌床内部温、湿度),现耳芽情况 (耳芽形成时间,整齐度,耳芽大小和统计割口出芽比率)及耳片性状 (耳型、耳片大小、整齐度和厚度)并进行产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 果
2.1 催耳芽期各处理菌床温、湿度 由图1(A)可知,1组 (对照)为自然温度,受外界影响大,温度变化范围最大,低温时达6~12℃,高温可达22~26℃。2、3组平均温度高出1组1℃,温度变化范围也较大;4、5组温度变化基本相同,不同测量时刻的温差小,温度变化趋缓,平均温度高出2、3组1~2℃。各组湿度变化如图1(B),1组湿度变化范围较大,晴天湿度为45%~55%,阴天60%左右,雨天可达80%以上,且每天不同时刻湿度测定值差异可达15%以上。2组湿度变化趋势与1组相同但湿度高于1组。3组前12天湿度较低,后期稳定在80%左右。4、5组湿度相对恒定,4组湿度保持在75%,5组湿度保持在70%,且每天不同时刻的湿度测定值差异小于5%。
2.2 不同处理的耳基、耳芽、耳片生长情况 表2数据显示各组耳基形成时间稍有差别,3、4、5组8天形成耳基,16天现耳芽,分别较1组提前4天和6天。从耳芽分化率与整齐度来看也不同,1、2组耳芽小,不整齐,耳芽分化率为60%~70%;4、5组耳芽大,整齐均匀,5组耳芽分化率达到了100%。
图1 各处理菌床内催耳芽温、湿度
同一时间拍摄各处理耳片生长情况见图2:1、2组耳片刚展片,生长缓慢、不整齐,下部生长稍快;3组菌袋上部耳片2~4 cm,下部耳基刚刚分化;4组菌袋上、下部耳片2~3 cm,中部耳片较小;5组耳片生长快,整齐均一,大小为3~4 cm。
2.3 不同处理的出耳期、产量及产量差异显著性 各处理不同时期产量分布见图3。5组产量最集中,采收期最短,41天时采收干重已达33.75g/袋,占出耳期总产量的50%,50天出耳产量达总产量的77.5%以上,至85天采耳结束,较对照组提前22天。3组出耳也较快,但出耳期较长。1、2、4组出耳较慢,产量不集中,出耳期长。
表2 不同处理的催芽情况
图2 不同处理的耳片生长状况
表3 各组平均产量及差异显著性
图3 各处理不同采收期的出耳产量
平均产量以5组最高,平均每袋干重达69.00 g(表3),其次是4组,对照组产量最低,较5组低10.8 g。产量差异性分析表明,5组在1%、5%水平较其他组差异显著;1组与2组差异不显著,即未达5%水平;3组与4组差异达5%水平,未达1%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方式催耳芽的差异表明,1组 (对照)温度、湿度不可控,顺其自然,其中湿度相对偏低,耳芽小而不齐,部分孔口因风干失水未出耳芽,同时耳片生长缓慢,开片不好,最终影响产量。2组虽然增加了草帘保湿,但因受外界环境影响,温、湿度变化较大,出耳芽不齐,耳片长速较慢,产量不高。3组菌床中间增加了通风,但菌床内温、湿度不均一恒定,尤其是湿度变化较大,使菌袋上、下部耳片大小差异显著,虽然产量较高,但因现耳芽不齐而导致出耳期延长,增加了管理的用工量和用水量。4、5组菌床内温度较对照组平均高2℃,湿度恒定在70%~75%,耳芽大,整齐均匀。5组每天增加2次通风,耳基形成早,耳芽分化率高达100%,耳片生长快,子实体单片、厚实,采收期集中,较对照组缩短22天 ,产量提高18%以上。
全光地摆栽培黑木耳,由于出耳期置于露天室外,受天气影响极大,管理不好极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黑木耳栽培温度、湿度、通风对出耳影响极大,尤其是催耳芽期,长时间的干燥极易造成孔口处失水板结,影响出耳。本试验5种不同的催耳芽处理对现耳芽、耳片生长、采收期、产品质量和产量均有影响,其中,5组菌床温度相对较高,湿度恒定,有通风,对黑木耳出耳较有利,因此出耳快、齐,后期耳片生长快,采收期短,质量好,产量高,且易管理、省时省水省工,值得推广。
[1]程 瑶,程 鑫,李 昕,等.单片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1):43-45.
[2]李 楠,李 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菌物研究,2008,6(3):183-186.
[3]严玉顺,马士杰,王友贤,等.黑木耳大棚催芽高产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13(11):41-42.
[4]穆 丹.代用料栽培黑木耳催芽处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70-71.
[5]李 灿,赵牧峰.黑木耳小棚吊袋栽培技术 [J].食用菌,2009,31(2):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