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12-11-13潘立新黄婷婷林玉标晋秀龙
潘立新,黄婷婷,林玉标,晋秀龙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潘立新,黄婷婷,林玉标,晋秀龙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滁州市的旅游资源基础、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滁州市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揭示了文化旅游才是滁州市的核心旅游产品,才是滁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还具体分析了滁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的对策。
文化旅游;开发;滁州市
随着21世纪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传统的大众自然观光型旅游己经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和深远,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已是当今国际上最重要、最有生命力、最高级的旅游形式。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它包括利用地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古建筑开展的一般文化旅游,遗产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旅游,艺术欣赏旅游,民俗旅游与民族风情旅游,怀旧旅游与历史人物遗迹旅游,祭祖旅游、宗教旅游和文学旅游等形式。“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卖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深化和拓展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是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1 滁州市文化旅游条件分析
1.1 区位条件
一个目的地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其基本条件不仅在于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在于这些资源所处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程度[1]。区位条件主要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中心城市、交通干线和人口稠密区[2]。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33°13′、东经117°09′-119°13′。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km2,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和全椒、来安、定远、凤阳4县,2010年未全市人口450.1万人。市境东与江苏南京、扬州、淮安接壤,西与淮南、合肥毗邻,南与巢湖相连,北与蚌埠交界。滁州属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素有“江淮翡翠、金陵锁钥”之称。处在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中的桥头堡,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滁州市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穿越市境,并在市域内设有站点。滁州水运便利,淮河在北界穿境而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滁州市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km,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1.2 社会经济条件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隋初开皇九年(589)正式设置滁州建制,迄今1400余载。新中国成立后的滁州经历了几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市[3]。
滁州市经济在全省处于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95.65亿元,比上年增加15.6%,财政收入增3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2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分别增长13%和11.5%,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为历史古城,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近年来,滁州市城区的文化特色优势逐步凸现,以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清流河城西湖整治、新的科教卫设施、美化绿化工程和民居建设为代表的“大滁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公路、水运、通讯等已形成网络,融古老城市与现代新兴城市文明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新兴的旅游工贸城市和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已基本形成。
1.3 文化旅游资源条件
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多,类型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为依据,[4]根据滁州市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经过调查整理,滁州市目前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84处,其类型分布如表1。
表1 滁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与全国对比统计表
上表可知,滁州市的旅游资源:拥有全国8个主类全部;拥有25个亚类,占全国31个亚类的80.6%;拥有81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55个基本类型的52.3%。自然资源72处,占旅游资源总量的25.4%;人文资源212处,占旅游资源总量的74.6%。
旅游资源单体中,共有五级旅游资源4处,四级旅游资源9处,三级旅游资源9处。凤阳、琅琊区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全椒、明光、来安、凤阳的资源密度相对较高,但是资源等级不高,定远、天长、南谯区的旅游资源量不特别丰富,但资源等级尚可。
滁州市境内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价值高,其中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重点寺庙1座,国家地质公园1处;还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有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有中国四大名菊之首的“滁菊”,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凤阳是封建社会安徽唯一本土皇帝朱元璋的故里。被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线路的有定远藕塘烈士陵园、定远王小庙新四军无名烈士陵园、来安半塔保卫战旧址、天长抗大八分校旧址等。具有现代特色的景点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中国孝子故里——天长市秦栏镇民营工业园区,亚洲第——汽车试验场-定远县范岗基地,中国四大抽水发电工程之——琅琊山蓄能电站。
滁州许多地方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组合较理想,比如,醉翁亭和琅瑯山将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组合在一起;凤阳的皇帝文化、明文化和韭山将文化旅游与森林、溶洞等自然风光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有利于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互相促进,互相利用,从而达到省钱省力、降低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成本的目的。
2 滁州市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2.1 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产业总量偏低
相对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滁州市的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低。
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为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GDP的17.6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52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位居全省第8位。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1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其中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48500人次,比上年增长26.9%,旅游接待人数位列全省第8位。[6]但与全省旅游发达市相比,旅游产业总量明显偏低。
2.2 旅游设施配套不足,旅游形象不明确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它的高度发展还依赖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哪个要素薄弱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64]。滁州市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目前还是多偏重于景点的开发,对吃、住、行、购、娱等配套环节较差,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等)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企业经营的规模效应,城市环境和接待服务设施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滁州市尚无明确的旅游形象和宣传口号,更没有针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形象和宣传口号。市内各县市、甚至各景点和旅游企业在促销宣传时各自为战,相对于其他城市的整体促销宣传,显得力不从心。
2.3 旅游行业多头管理,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滁州市虽然拥有较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因资源所属部门各不相同,常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现象,管理较为混乱。旅游发展观念滞后,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滁州市应以文化旅游为主,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品位,才能为游客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滁州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整体都还不高,整个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还很薄弱,景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中真正懂得管理、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也很不足。
2.4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缺乏旅游精品
就现状而言滁州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多停留于观光阶段的初级开发,这与国际旅游发展趋势中旅游日益注重参与的特点不相适应。旅游者渴求认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容,更希望通过学习、体验等实现参与行为,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开发者尚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意义,使得产品的开发局限于单纯的资源陈列的静态之中。
滁州市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不足,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缺乏跻身全国前列、具有一流开发水准、一流服务设施、一流管理水平的精品景区。
3 滁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3.1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快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涉及广、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而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才能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目标,使文化旅游尽可能成为滁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政策支撑,保障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产业,它不仅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而且跨越地区界限,任何一个行业、部门、企业都不可能依靠单独的力量来发展旅游业,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7]。
加强滁州市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对各旅游区、旅游接待单位实行旅游全行业管理。同时要加强政策上的保障,坚持走依法治旅的道路。旅游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以国家、省、市、县制定的有关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规范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文化旅游市场的运作和旅游企业行为,加强旅游全行业管理。
3.2 加快休闲娱乐业发展,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受关联行业影响较大。所以,要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景区接待等进行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建设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如剧院、文化宫、艺术宫、博物馆等,发挥各类艺术团体的作用,组织开展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居民的节假日休闲和游客娱乐的需要。加强对旅游娱乐业的规划管理,把握文化娱乐的活动方向,着力提高旅游娱乐业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推行标准化服务。
加强与文化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开放旅游休闲娱乐市场,提高旅游休闲娱乐活动的商业化策划水平,吸引外地文化艺术团体前来演出,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把凤阳花鼓灯、凤阳花鼓戏等优秀文化产品策划吸纳到休闲农庄、景区景点,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增强旅游魅力。结合地域风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节庆活动、民俗风情活动,积极开发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强的现代游娱项目,在景区开发具有田园野趣、体验游憩型的自然游乐项目,如开发采桃节、采草莓节、采菊花节各种采摘文化旅游节。鼓励发展社会娱乐业,如兴办夜总会、酒吧厅、茶楼(馆)、特色文化演出等,丰富广大旅客的娱乐生活。
3.3 促进旅游购物商品的开发与升级
加强旅游商品的调研,扶持旅游商品开发,构建旅游商品产供销体系。要充分发挥滁州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的优势,把旅游商品做大做强,打造精品、形成特色,要把握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关键环节,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提高工艺技能和技巧,精选配料,精雕细刻,确保商品质量。结合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引进国内外旅游商品生产商、经销商,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商品开发,生产标志性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着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的设计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包装要充分考虑便携性、美观性、特色性。树立一地一品、一景一品的旅游商品形象。强化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意识,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建立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同时市内要规划设计建设旅游特色购物街、购物市场,销售各具特色的旅游物品,改善购物环境,方便游客购物消费,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经营。具体地说,要把滁州市的玻璃刻花工艺品、珠宝玉器、水珠灯工艺品、玩具、麦饭石保健工艺品、滁菊保健饮品、琅琊酥糖、银杏保健饮品、龙兴御液酒、施集茶叶、来安花红等多种深受游客青睐、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成优秀旅游商品。
3.4 加大多元资本投入,进一步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滁州市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应积极探索和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体制。采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旅游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要创造性地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各种旅游引资项目,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确保项目引资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营造宽松的投资经营环境,树立滁州市良好的招商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旅游精品。不断向市场推出特色鲜明并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召唤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在凤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都城遗址基础上建立“中都城遗址公园”精品项目。要适当建设一批人造景观、景点和现代化娱乐项目设施,不断推出独具特色、参与程度高、娱乐性强的旅游产品。如凤阳县正在投资10亿元建设“大明文化园”,就是准备建设全国首屈一指的集观光、参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综合大型文化乐园精品。
3.5 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树立文化旅游新形象
借助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街路文告、网络、报刊杂志等形成连续宣传阵势。网络宣传要注意信息的效益和实践,选择较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宣传。实施旅游广告策略,对印刷广告、广播广告、影视广告、实物广告、户外广告、人员推销等进行整合,以达到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认同。利用在南京、合肥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之机,促进滁州文化旅游的宣传,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把旅游促销活动与全市的重大节庆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紧扣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年度主题,举办做好“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歌会”等现有节事活动的同时,开展一批新的节事活动,如:“中国·滁州菊花旅游节”、“醉翁文化节”、“儒林文化节”、“大明文化论坛”、“全椒采桃文化旅游节”、“来安果蔬采摘旅游节”等。促进滁州市文化旅游的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滁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随着21世纪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传统的大众自然观光型旅游己经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和深远,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旅游类型。因此,在滁州市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提高滁州的文化品味,增加文化含量,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文化素质,变更开发模式,自觉地将文化理念应用于滁州旅游开发的各个领域,以提高滁州的吸引力,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刘 玉,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文化旅游[J].云南地理地理环境研究,2000,12(1):65-71.
[3]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滁州概况走进滁州 [DB/OL].(2006-02-20)[2011-06-06].http://www.chuzhou.gov.cn/col/col163/index.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DB/OL].(2003-02-24)[20010-10-20].http://www.cnta.gov.cn:8000/Forms/GovAffairzO-pen/RuleStandardList. aspx? menuType =GovAffairzOpen&imgOn=fgbz
[5]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滁州志[M].黄山书社,2007.
[6]2010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2011-04-27)[2011-06-06].http://www.chuzhou.gov.cn/art/2011/4/27/art_303_33391.html
[7]韩先聪.加速融入长三角 实现滁州新跨越[J].江淮,2008,(5):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ourism in Chuzhou City
Pan Lixin,Hun tingting,Lin yubiao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location,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Chuzhou,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uzhou has a unique advantage.Cultural tourism is the core of tourism products of Chuzhou which could be sustainable for its tourism development.In addition,some problems are also analyz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Chuzhou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ultural tourism;research;Chuzhou
G05
A
1673-1794(2012)02-0005-04
潘立新(1966-),男,副教授,硕士,安徽滁州人,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和城市发展方面研究。
省科技厅科研资助项目(10020303049);滁州学院科研资助项目(2010qd06);滁州学院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2011xs033)
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