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胃加胃底重建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2012-11-13罗世忠李明军
罗世忠 李明军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胸外科,四川安岳 642350
管状胃加胃底重建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罗世忠 李明军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胸外科,四川安岳 642350
目的探讨研究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3例符合条件、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管状胃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管状胃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管状胃;胃底重建;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
在食管癌手术中,为了在术后给患者重建消化道,目前采用的方法一般为胃食管吻合术[1]。但是采用该手术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食管在反流物的刺激下会产生一些实质性的病变[2],如出血、食管溃疡、食管炎等,并且有引起术后食管癌的潜在风险,甚至会因为误吸而引起患者的肺部感染和死亡[3]。因此,如何减少并且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胃食管反流并发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探讨研究了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均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42~68岁,平均(52.2± 4.1)岁。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对照组30例,患者只进行管状胃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手术器械,且由相同的医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经上腹正中切口或者于左胸腔进腹将胃游离,注意保留胃右血管和网膜右血管。根据需要的长度,一般做法为把胃小弯胃角处当作起点,采用切割缝合器从该处竖直切开小弯侧胃体大约3 cm的长度,使胃展开,从切开处顺小弯依次以切割缝合器向近端切割,以切除部分胃小弯以及贲门,从而能够保证管状胃的有效长度,最后切缘常规浆肌层包埋。然后将残胃固定在肝三角韧带边缘上并且重建胃底。在手术完成之后检查患者幽门通过大小和狭窄的情况,遇到相关问题及时处理。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管状胃手术,手术方法与观察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不进行胃底重建的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分析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接受pH动态监测的总时间、立位时间和卧位时间。②手术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24 h酸反流次数、反流持续时间>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的总时间、pH值<4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进行检测和对比研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③手术完成后9个月,对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的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病理类型以中分化鳞癌患者居多,分别为48.5%与46.7%,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病理分期以Ⅱ期患者居多,分别为75.8%与76.7%,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接受检查时间比较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没有手术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1~13 d接受24 h动态食管腔内pH值监测。两组患者接受检查的总时间、立位时间以及卧位时间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检查时间比较(±s,m in)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检查时间比较(±s,m in)
组别例数总时间立位时间卧位时间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3 30 1 420.4±53.6 1 395.8±50.4 1.87>0.05 830.7±62.9 799.2±67.3 1.92>0.05 589.7±71.1 596.6±70.7 0.39>0.05
2.3 两组患者食管腔内pH值监测结果比较
如表3所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轻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指标值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指标值比较(±s)
组别例数24 h酸反流次数(次)最长持续反流时间(min)pH<4总时间(min)pH值<4占总检测时间比(%)观察组对照组33 30 t值P值16.4±8.1 27.8±13.9 3.68<0.05 23.3±11.7 38.9±19.1 3.85<0.05 87.3±43.1 150.0±69.2 4.33<0.05 6.1±3.0 10.7±5.0 4.43<0.05
2.4 两组患者在治疗1年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表4所示,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无差异(P>0.05)。
表4 两组患者术后1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患者在食管癌切除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是非常普遍的,是一种长期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是相关的,但是两者并不等同,胃食管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前提条件[5]。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食管癌切除术是密切相关的。在正常情况下,食管抗反流主要是依靠食管下端括约肌、His角、膈食管韧带以及膈肌脚共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结构的缺失都有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6]。在食管癌的手术过程中,上述结构均有可能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会引起胃食管反流。另外,食管癌切除术也有可能会导致后胸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和胃食管反流会相互影响,进而使两者均发生恶化[7]。多年来,抗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抗反流的各种操作,由于食管切除后胃的排空时间比正常人缓慢3~4 h,人们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措施来加速胃的排空,例如把胸胃缝缩成胃管、实施幽门引流技术和服用胃动力促进药物,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但是如果单独采用这些方法并不能控制胃食管反流,效果不甚理想[8]。
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以中分化鳞癌和Ⅱ期的患者居多,且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的手术获得成功,没有出现手术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1~13 d接受24 h动态食管腔内pH值监测,且两组患者接受检查的总时间、立位时间以及卧位时间无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轻于对照组。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无差异。
综上所述,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为今后的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选择。
[1]杨玉,王德昌,余龙海,等.吻合器深埋高套加胃底成形术在胃—食管重建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7(4):29-30.
[2]Kato H,FukuchiM,Miyazaki T,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esophageal cancer current issues[J].Dig Surg,2007,24(2):88-95.
[3]车嘉铭,项捷,陈凯,等.管状胃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2):96-98.
[4]段红兵,李敏杰,康健乐.管状胃成形对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5):417-419.
[5]Yamamoto S,Makuuchi H,Shimada H,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reflux esophagit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 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J]. JGastroenterol,2007,42(5):342-345.
[6]Kim HK,Choi YH,Shim JH,et al.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anastomosisafteresophagectomy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J]. World JSurg,2008,32(9):2010-2014.
[7]彭林,傅俊惠,黄建豪,等.食管癌切除重建术管状胃及吻合口黏膜延长分层吻合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60-62.
[8]何冬雷,许荣华,郑武平,等.管状胃与食管侧侧吻合在食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0,31(15):1996-1997.
Clinical outcomes of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 ith tube-shaped stomach and reconstruction of gastric fundus in attenu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underwent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LUO Shizhong LIMingjun
Department of Chest Surgery,Anyu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Sichuan Province,Anyue 642350,China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ube-shaped stomach and reconstruction of gastric fundus in attenu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underwent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M ethods 63 patients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were chos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ed group(33 cases)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Patients in observed group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ube-shaped stomach and reconstruction of gastric fundus diagnose,while other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ubeshaped stomach.The two treatmentswere observed.ResultsThere were attenu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frequency of regurgitation of gastric juice during 24 h period,the longest time of reflux,total time with pH<4 and percentage of total time with pH<4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in the observed group.The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1 year later were esophageal inflammation,erosion,ulcers and anastomotic abnormalities,and there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ube-shaped stomach and reconstruction of gastric fundus in attenu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underwent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is better than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ube-shaped stomach only.
Tube-shaped stomach;Reconstruction of gastric fundus;Gastroesophageal reflux;Clinical research
R735.2
A
1673-7210(2012)11(b)-0079-03
罗世忠(1968.6-),男,四川安岳人,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
2012-07-05 本文编辑: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