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幽益胃汤联合埋线疗法治疗胃溃疡51例疗效观察
2012-11-13李白龙
李白龙
(临武县中医医院,湖南 临武424300)
消化性胃溃疡是常见且多发的胃肠道类疾病,该病具有病程长、极易复发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直至癌变。在中国检查出胃溃疡的比例高达15%~30%,其中1.5%的溃疡患者演变为恶性[1]。西医普遍以三联或者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胃溃疡,虽然疗效比较理想,但是普遍存在停药后经常复发以及发生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等情况[2]。本院采取消幽益胃汤联合埋线疗法治疗胃溃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胃溃疡患者102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19~66岁,平均(45.23±8.67)岁;病程为1~11年;溃疡直径为0.6~1.6cm;深及肌层者15例,溃疡深及黏膜下层者36例;Hp阳性48例;胃窦部溃疡19例,胃角溃疡29例,幽门管前区溃疡3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46.01±7.86)岁;病程为1~12年。溃疡直径0.5~1.6cm,深及肌层者17例,溃疡深及黏膜下层34例,Hp阳性49例;胃窦部溃疡18例,胃角溃疡27例,幽门管前区溃疡6例。全部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可见反酸、呕吐、上腹疼痛和嗳气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溃疡位置、溃疡深度与大小以及Hp阳性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1次/d;阿莫西林胶囊0.5g,2次/d;甲硝唑0.4g,3次/d;4周为1个疗程。
1.2.2 研究组治疗方法
采取消幽益胃汤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代赭石30g、太子参15g、海螵蛸15g、元胡9g、吴萸9g、制大黄6g、炙甘草6g、黄连6g、牵牛子6g;辨证化裁:肝气横逆犯胃,攻窜疼痛至背者加郁金9g、柴胡9g;寒邪侵胃以致胃脘疼痛者,加用干姜9g;腹泻者去牵牛子与大黄;胃脘胀痛者加用炒莱菔子15g、青木香6g;胃阴虚弱以致胃脘隐痛者加用白芍5g、石斛5g;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用藕节炭15g、三七粉2g(研末冲服)。将药浸于凉水20min后以文火水煎,3次合于一处共取汁600mL,每日1剂,分为3次口服。同时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穴取胃俞、脾俞、中脘、梁门、至阳、止泻穴,中脘透至梁门,中脘透至下脘,脾俞透至胃俞,脾俞透至夹脊;大便稀溏者加取天枢穴。以上穴位使用龙胆紫进行标记,皮肤行常规消毒后,医者戴好无菌手套,以3~4cm的0号羊肠线,置于相应穴位之上,用埋线针把羊肠线以透穴法送至相应穴位之内,埋线后以无菌纱布进行覆盖;视患者病情每次选取2~4个主穴,2~4个配穴,每隔10天行埋线1次,以3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主要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见溃疡面愈合为治愈;以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见溃疡面愈合≥50%为有效;以主要症状有所改善但溃疡面愈合<50%或症状无改善或症状有所加剧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采取χ2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对照组中治愈15例,临床治愈率为29.4%,有效20例,临床有效率为39.2%,无效16例,无效率为31.4%,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68.6%;研究组中治愈36例,临床治愈率为70.6%,有效12例,有效率为23.5%,无效3例,无效率为5.9%,总有效48例、总有效率为94.1%;研究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统计对比表 [n(%)]
3 讨论
胃溃疡是指胃以及十二脂肠球部发生的溃疡,是因上消化道黏膜组织受到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侵蚀而出现的局部损伤[3]。中医学理论中胃溃疡属于胃脘疼痛、心下疼痛范畴。近几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p)及消化性胃溃疡(PV)的相关研究资料说明:在导致PV发生的众多致病因素中,Hp被列为重要致病原因。处方中用酒制大黄、牵牛子治疗,具有很强的杀灭Hp并且促排泄的作用;炙甘草和太子参能补中益气;元胡可以理气止痛;海螵蛸则起到收敛制酸,加速溃疡面愈合之功效;再配合代赭石中和胃酸,止呕降气;加上黄连和吴茱萸(左金丸)降逆和胃(黄连有很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共用。吴茱萸属辛温,可开郁散结,使下气降逆,扶佐黄连的凉性,共用后具有辛开苦降、泄胃、肝之功效。合用以上诸药,起到调胃止痛之功效。穴位埋线疗法为中医针灸的延伸,埋植后羊肠线被液化、吸收,产生物理作用及化学变化,融多种治疗方法(以线代针、封闭、放血、刺激、组织疗法)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办法。同时使T细胞活化增殖,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胃壁组织及血浆CAMP值,使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促进人体免疫机能的提高,进而降低幽门螺旋杆菌(Hp)及其他攻击性因子的活力。埋羊肠线于中脘、胃俞两穴,以弱而柔和,长时间的非特异性刺激,发挥经络的整体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增强抗病能力,消除了病理因素,加速溃疡面的愈合,进而达到缓解症状及至治愈的目的[4]。配合穴位埋线,通过羊肠线及针具在俞募穴内及胃部经络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变化将其产生的刺激信息及能量通过脾胃经络进入体内,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效果。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液分泌和神经自主功能,呈全方位增加针具和羊肠线在体内穴位的机械性刺激产生的信息量,进而改变病理状态,根本性治疗疾病。中药治疗和埋线治疗的结合,对难治性胃溃疡效果显著。
[1]左新红,彭和根.参芪养胃汤在治疗胃溃疡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4):148-149.
[2]李胜昔,曾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76例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3):4369-4369.
[3]温石强.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方法的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8):47-48.
[4]李忠林.埋线治疗胃溃疡20例[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7):69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