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有所养”应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访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教授

2012-11-11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教授养老老年人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老有所养”应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访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2012年3 月8 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会议中心,记者和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范利委员不期而遇。几句寒暄后,范利教授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请求,于是,采访便在驻地大厅的休息区开始了。

依旧温暖亲和的笑容,依旧爽朗干脆的话语,依旧迅捷有力的手势,依旧心系国计民生的满腔牵念——将军的刚毅、女性的柔韧与学者的睿智完美地融合在范利委员身上,构筑起了范利委员鲜明的人格魅力。与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她时,她重点关注国民心理精神疾病问题那样,刚一落座,范利委员的话题就谈及了她今年向全国“两会”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

“中国式老龄化”的“两大特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

连范利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个“头衔”,但她在言行举止间,处处透露出的鲜明的个性,依然是军人的本色,这从她说话时清晰的条理与遣词用句的特征中,就可见一斑——采访一开始,她谈到我国的社会化养老问题时,使用了与其几乎毫不相关的“战略准备期”这个词语。

“我之所以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是基于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所以说‘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是因为我们目前老龄化问题面临的 ‘两大特点’与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归纳出来的。首先说 ‘两大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我国老龄人口的‘高峰期提前’,而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却太短。这形成了一种无法忽略的矛盾。”范利教授开口便切入了她的话题,随后,她列举了一组数据来支撑她的观点,“我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50年到150年才到老龄化的过渡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达1.7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7%。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按照这一速度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那时老年人将增加到3.28亿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这组数据说明,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时间老人留给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才不到短短的20年时间……这是我所说的 ‘两大特点’中的第一个特点。”

谈到这里,范利教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国老龄化的第二个特点是‘未富先老’,而且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巨大!”范利教授边说边举起右手往下一挥,随之加重了语气,“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态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约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则高达2万美元以上,但我们整个社会的老龄人口比重和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重,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急剧上升,由此便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

逻辑清晰地介绍了她所说的我国老龄化的“两大特点”的立论依据后,范利教授回过头去归纳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提前’,而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却太短;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状况,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巨大。这‘两大特点’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社会问题。”

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软肋

范利教授谈完她归纳出的“两大特点”后,随后即谈到了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软肋。

“我所说的我国养老现状,实际上可以用四个字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老缺所养’!”范利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根据我的调研,我国‘老缺所养’的养老现状,具体可以归结为‘四大薄弱’软肋。这‘四大薄弱’首先是养老机构社会化薄弱。‘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养老文化和养老观念,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下,中国人浓厚的亲情牵挂和孝文化氛围,使‘不离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期盼;因此,我国老人99%靠居家养老度尽晚年,真正像西方国家那样,能够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安度余生的老人比例仅为1%。但是,受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我国大多数家庭人口结构,目前已经呈现为4∶2∶1的‘倒金字塔’模式。‘4∶2∶1’的家庭结构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这种家庭结构中的一对中青年夫妇需要赡养两对老人和抚养一个子女。这样的状况,致使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但是,一项调查表明,在当前,全国有近7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看护照料或康复服务,但目前我国老年养老服务机构仅有4万多家、约200万张养老床位。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的养老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我国目前仅达到了0.9%,仅养老床位的缺口就达550多万张。另外,即使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也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

范利委员继续介绍说:“我国养老现状的第二个薄弱环节是 ‘养老人员职业化薄弱’。尽管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但目前社会还未把‘养老工’作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培训的人员;同时,由于从政府到民间不约而同地忽略‘养老工’这个特殊的、新兴的群体,致使‘养老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这一问题又导致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大量流失。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有两万多名,这相对于我国现有的700万老龄人群而言,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几乎没有语气上的停顿,范利教授扳着手指随即进入了下一个对话环节:“第三个问题就是我国‘养老行业产业化薄弱’。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普遍特点是‘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尤其是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当滞后。据调查,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说到这里,范利教授又扳起了一个手指,“我国养老现状的最后一个薄弱环节是 ‘养老管理科学化薄弱’。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实施的‘路径’绝大部分是:管理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而长期照料服务却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这其中,全国老龄委、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行业条块分割、职责权限很不明晰,缺乏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农村养老,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范利教授从宏观上谈完了她针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面临的养老问题之后,又触及到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群体——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他们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养老问题无法绕过的一个群体。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

范利教授接着说:“在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自我劳动收入和子女等亲属供养是老年人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前,我们总有一种惯性认识,农村老人一般都儿孙绕膝,老有所养,大部分都可以在家里安享晚年,似乎不存在社会养老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农村养老同样面临着城市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和人口价值观念改变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赡养脱离,即使养了儿,也难以防老,这是农村几千万留守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难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现象会更加严重。从今后的发展来看,随着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老难所养’问题将更加突出。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中近五分之一需要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公立的农村老年福利机构通常只面向传统意义上的‘五保老人’,并且一些机构建设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而民办养老机构则主要集中在城市,高档化、舒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偏离了农村老年人群的实际需要。”

范利教授接着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新问题,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体系,也同样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政策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一口气说完她所归纳的我国养老现状、尤其是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之后,范利教授进一步总结说:“以上我所讲的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两大特点’也好,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也罢,还有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局势等等,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就说明:我国养老服务缺乏国家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在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方面都十分薄弱。因此,抓紧制定国家规划,提早进行战略部署,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把“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此前据记者了解,范利教授从事老年心血管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长达40余年。在临床研究和诊疗方面,她的专业主攻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防治等研究工作及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研究,有着丰富、独特的心血管专科诊治和急救经验。范利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曾成功地进行了数百名重危病人的抢救。由于职业的原因,使她更多地接触到了老龄患者,并无数次诊治过老年患者,“零距离”感知着老年人的喜与忧,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她参政议政的视野,才从专业的平台出发,更广阔地触及到了我国老龄人群的“老有所养”及“老缺所养”的大问题。

果然,记者把自己的猜测说给范利教授之后,她刚才十分理性的话语,立即变得感性起来:“是啊,我以前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很多老人无数次地给我倾诉过他们的担忧。他们忙碌一生,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儿女长大后又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外地或海外,于是,很多老年人的家庭就成了‘空巢家庭’。‘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心理的孤独和生活上缺乏照顾是这些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老难所依’、‘老缺所养’、‘老难所安’是他们普遍的困惑。多年来,关于‘空巢老人’猝死、自杀和他杀的事例时有发生。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实现‘老有所养’这一基本需求,养老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这就是我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的初衷。”

长舒了一口气之后,范利教授接着说:“我在这份提案中,首先建议国家要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并建议通过三项措施给予实施。措施之一是‘政府引领,整体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及时发布产业信息,鼓励老年用品研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方便群众养老消费。措施之二是‘民办养老,市场运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改变政府包办包管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的市场运作模式,尽可能多地将养老服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办。措施之三是‘打造平台,试点推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强管理等措施,推进‘个性化、广覆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对试点成功的养老社会组织机构进行连片辐射、连锁经营和统一管理。”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没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队伍,任何措施都是空谈。所以,我在提案中还建议从三方面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范利教授继续介绍说,“首先,要制定一个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养老服务劳动准入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其次,要设立养老服务员工作岗位。养老服务人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询的能力和医疗护理专业的能力,在养老机构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再次就是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结合国家下岗再就业政策,将养老服务岗位纳入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予以支持,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养老护理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确保养老服务人员的各项保险费用的及时足额缴纳,同时还要加快养老行业产业化进程。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老年产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潜力巨大,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最后,是要加强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养老服务管理要把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整合,从而实现养老服务管理的主动性和养老服务质量的可控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清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的责权利,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机制、社会养老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社会养老服务监督机制。”

谈完了她提案中的主要建议内容,范利教授继续说:“社会化养老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以小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家庭承担。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自然就由家庭逐渐转移到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促使经济日益繁荣,物产日趋丰富,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这些也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采访到最后,范利教授感慨地说:“那首流传很广的歌曲《春天里》有几句歌词非常能够体现‘老缺所养’这一老龄群体的普遍心境,我印象最深的几句歌词是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这些歌词,再加上演唱者苍凉沙哑的歌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无所依’者的悲凉心情。何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那时,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将是老年人,如果没有一种战略性的应对措施,‘老无所依’的群体将会急剧扩大;而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改变,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因此,尽管在社会化养老的问题上,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十分紧张,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给予高度重视。当我们把社会化养老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坚信还是能够早日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的……”

专家简介

范利,女,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从事老年心血管专业及医疗保健工作40余年,曾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及全军医疗保健特殊贡献奖。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六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3部,科普书籍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兼职副主任,卫生部保健局兼职副局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心血管专业组组长,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猜你喜欢

教授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