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并发后脑白质脑病1例
2012-11-10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安徽合肥230001
许 喆 汪 俭(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安徽 合肥 230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女,9岁,因“面色苍白半月,加重伴发热5d”于 2011年7月入院。体检:体温38.4°C,呼吸24分/次,血压10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状态一般,面色苍白,全身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对称,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95分/次,心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肋下2.0cm,质地软,脾肋下1.0cm,质地中等,四肢活动可,克布氏征(-)。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69×109/L,RBC 1.56×1012/L,HB50g/L,PLT 195×109/L,L90.3%;肝肾功能正常;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淋系占有核细胞98.8%,其中原始淋巴细胞占90.4%,此类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主,考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免疫分型:CD34+68.7%、CD45dim 92.1%、CD10+CD45dim 97.5%、CD19+CD45dim 89.6%、CD20+CD45dim 32.1%、CyCD3+6.31%、CyCD79a+90.2%、CD7+CD45dim 0.52%、MPO+1.08%、CD13+CD45dim 0.87%、CD33+CD45dim 0.66% 、sIgM+1.32%、cyIgM+2.42%,提示COMMON-B-ALL可能;融合基因(-);染色体(-);头颅CT和胸部CT均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脾肿大,双肾正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1.2 治疗经过
由于缺乏MRD标记,评估为中危ALL,进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ALL-2005方案(2009年11月修正)化疗。泼尼松40mg/m2诱导7d,第8天外周血涂片:诱导反应良好(PGR),于同日行VDLP方案化疗,VCR1.5mg/m2、第8、15、22、29天,柔红霉素25mg/m2第8、15天,培门冬酰胺酶2500 U/m2、第9、24天,泼尼松45mg/m2第8~29天后逐渐减停,并于治疗第3,10,17天行腰穿+鞘注共3次,鞘注药物为甲氨蝶呤12.5mg+阿糖胞苷35mg+地塞米松5mg。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有核细胞<5×106/L,涂片未见幼稚细胞。期间复查,第19天复查骨髓细胞学提示:M1。治疗第24天患儿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双眼向上凝视,四肢抖动,先后共发作2次。抽搐停止后查电解质:血钠128mmol/L,氯97mmol/L,钙2.22mmol/L,CO2-CP17.2mmol/L,血糖5.1mmol/L;测血压139/99mmHg,同时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提示:两侧后脑枕顶叶皮层可见片状等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余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两侧脑室无扩张,小脑,脑干未见异常信号。予以苯巴比妥止痉,甘露醇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硝苯地平降血压,同时停止全部化疗,患儿抽搐症状未再发作,血压逐渐恢复正常。1周后复查头颅MRI:后脑病变较前好转。2周后复查:原病变基本消失。(图1)。
图1 患者不同时期头颅核磁共振成像结果
2 讨 论
可逆性后脑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与突发严重的急性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特征包括头痛、不同程度交替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后脑白质受累。多位于顶枕部区域,特征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目前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RPLS的发病,如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素、顺铂、甲氨蝶呤、门冬酰胺酶,其诊断有赖于临床和影像学。
该患儿:①化疗前头颅CT无明显异常,血压正常,多次脑脊液化验无明显异常,无中枢白血病依据。②治疗过程中包含泼尼松、门冬酰胺酶类及甲氨蝶呤药物。③出现抽搐后,有典型影像学改变,血压升高明显。④暂停化疗,对症处理后病情改善,影像学恢复,故诊断此病。RPLS的治疗是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要终止化疗,停用相关危险药物,该病通常经过控制血压和适当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可以完全好转,无需特殊治疗,症状改善后,可以继续化疗。RPLS的大多数症状通常在1~2周内可以得到控制,但治疗不及时,也可并发脑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时,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头颅MRI等检查仔细分析,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