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2012-11-08张雪杰
张雪杰
(青州荣军医院心电图室,山东青州2625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类致死病因中占有较高的比例。COPD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发展为心功能衰竭。部分COPD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与冠心病,有关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COPD患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的非COPD人群。在COPD患者中及时发现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能有效降低COPD患者住院死亡率。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COPD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30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15~25年,排除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标准,包括症状、体征、X线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其中肺功能为COPD诊断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即可诊断为COPD。60例心电图资料均为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结果均为专业心电图医师作出的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心电图学》。
1.2 研究方法
60例患者均有完整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血尿常规、心电图、X线片、胸部CT、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将60例心电图资料分类归纳整理,研究各种心电图表现的发生率以及临床意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计数资料的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的差别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心电图资料中,18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其中男12例,女6例。3例为非梗死性Q波,5例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例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10例,肺型P波6例,ST-T改变5例,房性期前收缩6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见表1。前间壁心肌梗死男女发病比率分析见表2。
表1 COPD心电图异常表现率分析比较表
表2 前间壁心肌梗死男女发病比率分析表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常见的、迁延不愈的慢性疾病,引起心肺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并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发展为肺心病。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心电图异常改变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前间壁心肌梗死,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房性期前收缩,ST-T改变,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非梗死性Q波,室性期前收缩。说明COPD时心电图定性指标阳性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组21例异常QS波病例,经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及结合心肌酶检验等临床表现,3例为非梗死性Q波,18例确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男12例,阳性率40%,女6例,阳性率20%,男性心梗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习惯有关。对COPD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尤其是V1~V3导联,应进一步检查,排除因心脏显著顺钟向转位致向量投影改变引起的Q波。COPD患者心电图的Q波有时容易误诊为心肌梗死,特别是左室前壁和正后壁,肺气肿使心脏顺钟向转位,心电向量环下移,QRS波群初始的向前向量减低或消失。COPD患者出现心电图变化时应注意,肺气肿本身可引起心脏与肺在空间关系上的改变。若并发心肌梗死,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