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
2012-11-08吴小明
吴小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的,仿真环境始终与真实的工作现场有一定距离,在仿真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真实的工作现场再适应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生产性实训教学就是从生产流程、管理、环境本身就是以真实的工作现场环境,通过生产性实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存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再适应的问题。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和零距离就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可以被看作是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组成。[1]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建立符合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生产性实训项目,训练专业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缩短从书本知识到实际生产的阶段性差异,有利于化解传统教学中失之简单的单向授受关系,形成动态的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真正零距离就业。
二是淡化了“课程”、“教室”和“班级”的概念,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采用的是阶段性实训项目形式,每一实训项目涉及的知识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采用项目组进行,打破了班级的概念,更好的做到小组化教学。
三是校内生产性课程体系和阶段性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确定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有依据,能很好的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根据实际实训项目的需要购买相应仪器设备,避免完全按企业标准来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是,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项目的制作,老师要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并获取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导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五是有利于师资培养,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促使教师主动完善自己的两方面能力,最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群体,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因为课程设置和上课时间灵活,可以针对实训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请企业专家来进行指导,很好的解决了外聘教师的问题。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实训教学,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集中在研究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希望通过校内生性实训基地建设反作用于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要先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否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缺少根基,如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内容验证性实训或模拟实训,就没能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相一致,这就要求依据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高职课程的设置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序列化,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即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真正做到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还很少,原因就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落后,课程体系还是以课程为单位,教学组织形式还是采用班级制,因为教学内容、上课人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位数和指导教师数量等原因无法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要求。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在校内要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不仅是要建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生产性实训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生产性实训项目。要建设好与专业相适应的生产性教学课程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不管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都不能脱离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或者说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的。它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或者素质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列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岗位或职业技术需要往往是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什么知识与能力,就组织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2]
(二)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能型人才。学生出校门之时就有某种相当的技艺或技能,即能直接上岗,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上岗的过渡期或适应期更短。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到理论够用的前提下,强化基本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要能适应生产性要求
生产的任务是和业务相关联的,有了业务,就得按业务要求完成,不能按照常规教学需要来进行生产管理,所以在建立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工作室业务来安排课程,就是保证全年在每个生产性实训室都有学生在进行实训,这样才能保证有了业务时,老师才能带着学生去完成。如果没有生产任务时,教师也可以按以前的生产性项目进行模拟教学。所以要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必须打破原有的上课形式,打破传统班级制,采用项目组、阶段性教学,突破课堂教学概念。学生轮流在不同生产性实训室进行实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实训项目。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企业一般为小型企业或工作室,其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但对学生要求要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不同岗位对能力要求差别很大,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要能符合这些小型企业和工作室对人才要求。因此,艺术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和培养目标相适应,要有地域和学校特色。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现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还比较抽象,比较“口号”,并且不同的学校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样,没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这样的培养目标与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相符。各学校应该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就业情况、学院特色、师资情况和实训条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通过调研、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来完成。
以学院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无锡地处长三角、动漫产业和影视传媒产业非常发达,通过市场调研,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和影视摄制、编辑和后期处理人才,为了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并形成学院的特色,我们确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动画公司或影视传媒公司的高级制作型人才。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能力模块
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后,就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要掌握哪些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岗位能力,岗位能力的模块设置打破原来按课程设置,而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专业能力分成若干个模块,建立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学计划按生产性实训所需时间确定,确保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所有模块学习。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动画制作和影视传媒类人才,我们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能力分成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制作三大能力模块。为了满足培养三大能力模块,建立二维动画制作实训基地、三维动画制作实训基地、影视数码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可分成若干个相关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个教师负责管理、实训指导和项目制作牵头等工作。
(三)根据能力模块确定实训项目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就业零距离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不是以课程为标准,而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成若干个生产性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结合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的生产性项目实训,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既学习了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及应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再学习的主动性及竞争能力。
为了完成三大能力模块的培养,要让学生完成相应实训项目任务,实训项目分两种,一种是“真题假做”,从校企合作企业收集有代表性的项目课题,融入到教学环节里面,让学生把实际项目作为训练,实现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另一种是“真题真做”,直接承接公司项目,边学边干,在练中学,在学中干。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以企业真实或模拟真实项目进行实训,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的思想,区别以前为项目而项目,离开授课项目后,学生基本又不会操作的尴尬局面。技能模块实训项目设置参见表1。
表1 岗位技能模块实训项目表
(四)形成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第一年学习文化素质和基础技能课程;第二年,分时间段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不再按班级,而是分组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实训项目,小组需上交完整实训项目资料。课余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在相应生产性实训室协助教师进行项目制作;最后一年,进入校外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最后两个月做毕业设计。简明课程体系参见表2。
表2 简明专业课程体系
五、结论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教学主线、以阶段性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打破按课程设置方式,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以模块化、阶段性、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协作能力。学生学习打破传统班级制,采用项目组阶段性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概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培养。
参与文献:
[1]卢兵.抓住核心内涵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1-42.
[2]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1):6-7.
[3]薛春燕.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的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