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胆囊收缩试验对婴儿黄疸的鉴别诊断意义
2012-11-08方慧
方 慧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诊疗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婴儿持续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是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淤胆型肝炎综合征(cholestatic hepatitis syndrome,CHS)。其中BA属阻塞性黄疸,早期即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而危及生命,须早期诊断、手术治疗,而CHS经内科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因而,如何对上述两种病变的鉴别,并及时准确制定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总结该两种病变在超声检查中不同的表现,并探讨胆囊收缩试验对两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因持续性黄疸来院接受检查的患儿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0~164d。所有患儿均具有:①出现持续性黄疸不退或进行性加重;②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并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③大便呈黄色、淡黄色或陶白样色;④经筛查除外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PHILIPS 超凡系列超声诊断仪及ACUSON 51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在3.5~12MHz。所有患儿检查前禁食8h,镇静状态下平卧位于右上腹行肝胆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胆囊大小、形态、囊壁厚度、肝内胆管有无扩张,检查完毕后给予充足进食,2h后复查,再按上述检查程序进行胆囊检查,观察胆囊大小变化。以上检查均由同一医师进行。若无胆囊或进食后胆囊大小变化不大,诊断为胆道闭锁;若哺乳前后胆囊大小有明显变化,诊断为肝炎综合征。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 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婴儿胆囊形态、胆囊收缩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最后依手术诊断为胆道闭锁6例,随访黄疸消退诊断为肝炎综合征13例。
2.1 胆囊形态比较
6例BA患儿5例(83.3%)胆囊形态异常,多表现为形态僵硬、萎瘪,边缘不光整,其中1例于胆总管行程见一厚壁小囊肿,1例并小憩室样结构形成。13例CHS患儿仅1例(7.7%)胆囊形态异常,余多表现为形态自然充盈,边缘光滑。两组胆囊形态异常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胆囊收缩试验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胆囊收缩试验比较
3 讨 论
BA的病因尚不清楚,存在几种学说[1]:①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②炎症学说:炎症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受损,造成管腔狭窄、闭塞。有的患儿生后曾有短暂的正常大便,但以后出现完全梗阻性黄疸,手术证实胆道闭锁。③胰胆管异常合流。BA基本上可分为肝外、肝内两型。肝内型者可见到肝小管排列不整齐、狭窄或闭锁。肝外型者的肝外胆管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狭窄、闭锁或缺如。胆囊纤维化,呈皱缩的条状物,其中可含有少量无色黏液,有的胆囊完全缺如,也有的发育良好,接近正常胆囊。
多年来BA的早期诊断一直是小儿外科的难题,治疗不及时,则不可避免的会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过往已多篇文献[2-4]报告超声为B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尤以肝门纤维块回声为重要诊断依据。由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胆总管纤细,直径约0.1~0.3cm,黄疸的患儿更难观察胆总管,笔者尝试以胆囊餐前餐后形态改变作为BA与婴儿肝炎综合征鉴别方法。6例确诊BA病例其中5例,胆囊形态僵硬,餐前餐后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伴胆总管行程见厚壁小囊肿形成。术中可见胆囊形态萎瘪僵硬,其中病程较长者(年龄164d)胆总管区明显纤维化改变,其余5例胆总管区仅见少许纤维化改变。13例考虑婴儿肝炎综合征者,其中10例餐前胆囊形态饱满自然,餐后胆囊明显收缩,收缩率达50%以上,并经内科治疗康复出院。虽然具备典型声像图改变符合率78.9%,但结合临床表现及餐前胆囊形态,确诊率达94.7%。其中有一特殊案例,患者女性,30岁,初诊超声检查考虑婴儿肝炎综合征,经内科治疗黄疸消退,3星期后再次黄疸入院直接行手术治疗,确诊为BA,此例提示符合BA病因之一——炎症学说,当早期排除胆道闭锁后患儿症状反复,须密切观察。
近年来超声仪器不断更新,图像质量清晰度显著提高,在检查中可获取更丰富更细致的诊断信息,婴儿的腹壁组织薄,使用高分辨率的探头也可获得满意的穿透力。利用胆囊收缩试验检查方法简单,直观性强,不易漏诊,作者认为可作为除肝门纤维块回声外另一有效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98.
[2]王岩,蔡爱露.超声检测小儿胆道畸形的临床价值.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4):596-598.
[3]陈冬.肝门纤维块回声.婴儿胆道闭锁的重要诊断依据[J].中外医疗,2010,28(32):173-175.
[4]李士星,张尧,时博,等.胆道闭锁的超声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