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型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路探讨*
——以大连广鹿岛为例

2012-11-07朱宇巍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海岛旅游文化

王 辉,朱宇巍,石 莹,王 亮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大连 116081)

旅游型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路探讨*
——以大连广鹿岛为例

王 辉1,2,朱宇巍2,石 莹2,王 亮1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大连 116081)

海岛旅游的发展使岛上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旅游型海岛文化的原真性可能会被淹没。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挖掘海岛文化内涵,完善海岛文化研究理论,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海岛文化并实现文化传承。文章以大连市广鹿岛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将广鹿岛文化资源划分为文化遗址遗迹、文化建筑景观、原始景观与人文传说、海岛民俗文化4种类型,并从海岛自身影响、旅游业发展影响和人为影响3个方面分析制约旅游型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因素。最后,从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旅游者和海岛居民、客体——海岛文化、媒介——海岛旅游3方面提出旅游型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建议。

旅游型海岛;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连广鹿岛

伴随着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海岛旅游实现了从陆地游向海洋游的跨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按用途可以分为农牧渔业用岛、旅游娱乐用岛、工业及交通运输用岛、公共服务用岛4类。其中,以旅游娱乐用途为主的海岛又称为“旅游型海岛”。这类海岛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进而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1]。

海岛文化作为岛上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价值。但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游客的到来,岛上的传统生活方式、海岛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海岛属于独立的系统,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存续岛上原始文化的能力较弱,海岛地区特别是旅游型海岛文化的原真性也被淹没。因此,在海岛旅游大发展即将到来之际,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对海岛资源与文化的保护将会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1.1 海岛文化原真性保护的需要

海岛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远离陆地和经济的落后使得很多原有文化得以保存,这些海岛本土文化是当地难能可贵的资源。但是,在高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海岛旅游地文化进行盲目性、随意性、商业性的开发使得很多文化资源的原真性被淹没。海岛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寻找并挖掘海岛独特的文化,加深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对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有助于旅游型海岛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也是实现海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 海岛文化价值提升的需要

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体现。海岛上丰富的历史遗存、别样的风俗文化和岛民原有的生活印记是海岛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大多数旅游型海岛的文化伴随游客的增多而受到冲击,海岛文化原真性破坏的同时使得文化的价值丧失。另外,海岛居民对这些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深,也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流失。文化的原真性是海岛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海岛文化价值的体现。对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深刻认识海岛的文化内涵,将旅游型海岛的文化价值呈现出来,有利于海岛文化价值的提升。

1.3 海岛旅游发展的需要

由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由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提高,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海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可以促进普通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使海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深层次去了解海岛的悠久历史、古老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从而提高海岛旅游的知名度,增强海岛地区旅游竞争力,实现海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4 文化产业转型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建议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在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海岛文化作为海岛发展的历史见证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的基础,同时,文化产业的转型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岛文化的传承。

2 海岛文化旅游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2.1 国外海岛文化旅游

伴随着海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外学者们的重视。Chris Ryan指出新西兰的毛利文化对于外地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进行了开发文化旅游的案例研究[2]。Ron Ayres在《海岛的文化旅游状况:矛盾与模糊》一文指出:独特的本土民族文化具有的较强优势,可使本地人在海岛旅游业中获益颇多,并强调为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应该调整旅游战略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3]。伴随着海岛旅游的发展以及大规模游客的到来,海岛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文化内涵的丧失是海岛旅游发展中追求经济效益通常要付出的代价。沃克(Jennifer L.Walker)等指出:旅游开发使印度尼西亚的莫拉斯村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地人对旅游发展计划所带来的文化的易变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害怕惶恐[4]。克鲁斯(Maria Kousis)发现旅游发展在妇女地位、结婚年龄、性观念、家庭领导等方面对希腊Grete岛的居民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5]。

2.2 国内海岛文化旅游

我国学者对海岛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岛文化基础理论、海岛文化要素专题、区域海岛文化研究3个方面[6]。国内学者对海岛文化的研究多是以某一海岛旅游地为依托,以旅游开发为着眼点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揭示出海岛文化的一般规律性。舟山市社科联课题组对舟山群岛的研究说明:岛屿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印记,并强烈受到邻近大陆区域文化的影响[7]。刘宏朋以嵊泗为例重点研究海岛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对海岛文化旅游需求和实践进行分析,揭示海岛文化旅游的特点,提出海岛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内容及海岛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陈航等在对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及其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了海岛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认为应以山、海文化为形象主题,以海岛的战事文化、宗教文化、历代名人的踪迹等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以促进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9]。王琦、李悦铮通过分析刘公岛的旅游现状,结合其成功经验对文化型海岛旅游开发提出建议[10]。

纵观国内外关于海岛文化的研究,国外研究重点是海岛旅游发展对海岛文化的影响,研究周期长,内容丰富。我国该方面的研究时间较短,多数研究停留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开发方面,实质性的深度研究较少。在海岛旅游迅猛发展时期,针对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还未深入涉及。

3 旅游型海岛案例分析——大连广鹿岛

3.1 范围界定与样本概况

旅游型海岛案例采用广鹿岛——大连市长海县的一个乡,它位于黄海北部,由广鹿本岛、瓜皮岛、格仙岛、洪子东岛、葫芦岛等23个岛、砣、礁组成,陆地面积31.5km2,海域面积1 000km2,海岸线长74km,是长山列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广鹿岛西与大连金石滩国家公园旅游度假区毗邻,北与皮口、登沙河等辽南重镇隔海相望,三地都有交通船通航,是长海县诸岛中距大陆最近的海岛,素有“大连门户”之称,是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辽宁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作为“辽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悠久的人类历史、曲折动人的神话传说、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的海中珍品,构成了广鹿岛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

广鹿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为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岛上渔家旅游已初具规模,在大连市及辽宁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据统计,2010年广鹿岛的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8.3%,旅游已成为广鹿岛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由于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项目投入建设,广鹿岛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也日臻完善。随着岛上公路网建设、环岛公路建设、跨海饮水工程以及供电环网的建成,必将推动广鹿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田野调查与资源分类

3.2.1 田野调查

2011年7月对长海县广鹿岛先后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分别考察了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吴家村遗址、朱家村遗址及贝丘遗址、砺碴岗遗址、马祖庙、仙女湖、月亮湾等文化遗址遗迹及景观,深入了解广鹿岛民俗文化与生活。在此基础上,对广鹿岛丰富的文化资源做整理与分类。

3.2.2 资源分类

(1)文化遗址遗迹。大约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广鹿岛繁衍生息,几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同时还保留着人类发展的遗址遗迹。广鹿岛目前已开发遗址25处,其中以贝丘遗址为主,已被评定等级的遗址有四处,分别是:小珠山遗址(国家级)、吴家村遗址(省级)、朱家村遗址及贝丘遗址(市级)、砺碴岗遗址(县级)。另外还有已被挖掘但尚未评定等级的辽金古庙遗址、柳树村遗址、高丽城山、南窑、和气沟等贝丘遗址21处。

(2)文化建筑景观。马祖庙位于广鹿岛老铁山风景区悬崖峭壁上,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63年)兴建,因该庙供奉“神仙”马祖而得名。原庙山门处镶有“马祖庙”3字,庙前墙壁刻镶有“救苦救难”4个大字。1993年重建,2002年被列为大连市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

老爷庙位于广鹿岛吴家村盐场屯,建于明代,庙地3.3hm2。该庙院外有2块石碑,一块为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8年)立,碑阳横幅书“张公德政碑”,竖幅书“严明恺悌,忠爱仁慈”8字。另一块碑文记载着清朝末年曾担任金州十六岛总会首的刘镜海为岛上群众“排忧解难”“任劳任怨”的功德,该碑为石质汉白玉,整体完好,字迹清晰。这两块石碑对于了解研究广鹿岛乃至长海县的近代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原始景观与人文传说。山清水秀的广鹿岛地处北温带的海洋之中,四季分明,风景皆宜,不可再生的海积、海蚀地貌景观遍布诸岛,拥有黄渤海区域最好的海水水质、全国一级标准的大气环境和60%的森林覆盖率。其独特的海蚀景观、天文历史景观、仙女湖、金沙滩、月亮湾、彩虹滩景观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之古远的人文历史内涵(表1),可谓集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

(4)海岛的民俗文化。马祖文化——相传440多年以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山东马旦阳随父由蓬莱到广鹿岛居于吴屯,平时乐善好施,后得道成仙,保船家逢凶化吉。当地民众于明朝崇贞6年(1633年)建马祖庙,每当农历六月十六这天,长海县诸多岛屿的渔民都不约而同的来到广鹿岛祭祀,渐成风气。近年来,广鹿岛举办“马祖文化旅游节”,一个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群众参与,繁荣经济”为内容的纪念马祖生日活动,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表1 大连市广鹿岛著名原始景观与人文传说

长海号子——长海号子是流行在大连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长海号子。长海号子内容丰富,调式各异,是渔民们在从事渔业生活的艰苦劳作中创作产生的,反映了广大渔民乐观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2005年,长海号子被列入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洒酒祭海——古时候,岛上居民以捕鱼为生,大海里有许多奇异的巨兽,如果渔船遇到大鲸鱼、大海龟、大乌鱼等,为避免受其伤害而造成的船翻人亡的事故,船老大往往亲自站在船头向这些大鱼、巨兽洒下3碗米酒祭奠,叫做“洒酒祭海”,这种风俗也随之保存下来,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4 广鹿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海岛自身因素

4.1.1 海岛文化脆弱性

广鹿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性使其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导致了文化系统的脆弱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方式的转变,海岛上原有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旧的海岛民俗文化逐渐失去其生存环境,海岛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流失,一部分通过旅游产品表现出来,例如:马祖文化旅游节的设立就是将岛上的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而更多的海岛文化则是从人们的生活和视野里永远消失。

4.1.2 经济发展的制约

近年来,广鹿岛凭借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养殖业,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从昔日的贫困镇变为今日全县的富裕乡镇,加上经济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使广鹿岛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广鹿岛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忽略了海岛文化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鹿岛文化的传承。

4.2 旅游开发影响因素

4.2.1 旅游发展阶段

目前,广鹿岛的旅游发展属于初级阶段,旅游开发始终定位于观光游览上,未能涉及广鹿岛的文化内涵,造成文化资源的忽视及浪费。同时,旅游线路开发不专业,游客中的大部分属于散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旅游餐饮、住宿及接待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服务档次较低、专业性较差,这说明,广鹿岛的旅游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海岛旅游粗放性、随意性的开发破坏了岛上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岛文化的传承。

4.2.2 旅游开发速度

在长海县对外开放、辽宁沿海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战略规划获得通过等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广鹿岛的基础设施层次急需提升,休闲运动公园、度假酒店、度假会所、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已在建或完工。广鹿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推动着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将成为海岛经济新的增长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岛上原有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已经让多年处于经济低谷的海岛居民无暇考虑岛上原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3 旅游发展目标

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拉动了广鹿岛旅游产业的转型。在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广鹿岛被定位为“国际休闲会议中心”。未来几年,广鹿乡旅游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于会议经济及其休闲产业的开发,突出“避暑胜地”和“极品海鲜”两大优势,建设成为“海上休闲会客厅”。这一旅游的发展目标说明广鹿岛的旅游主要集中于高档次、高品位的开发。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岛上的文化资源将产生重大影响。

4.3 人为影响因素

4.3.1 旅游者行为影响

旅游者的消极影响制约着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总是表现出责任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并且旅游者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11]。旅游者与海岛居民接触,其行为对岛上居民具有“示范效应”,影响了岛上原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破坏了岛上原有的文化形态。另外,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缺乏海岛文化,缺少相应的文化保护意识,只注重观光旅游而忽视文化资源的保护,这种行为对海岛文化造成了破坏,阻碍了文化的传承。

4.3.2 居民文化意识

由于广鹿岛发展较晚,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岛上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广鹿岛本身原有的文化资源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岛上的文化造成有形和无形的破坏。同时,广鹿岛旅游业的发展使居民意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效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对海岛传统文化的保护,制约了海岛文化的传承。

4.3.3 政府重视程度

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鹿岛隶属于长海县,近年来,长海县政府加强海岛文化建设,打造富有海岛特色的文化活动,活跃了海岛文化。但是,对于海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提出相关的法律规范,没有制定明确的保护传承方法,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从而影响了广鹿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广鹿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路

5.1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旅游者和海岛居民

5.1.1 海岛旅游者

提高旅游者的觉悟、思想和意识,是实现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向海岛旅游者传播海岛文化知识是实现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途径。通过网络宣传、报刊电视、资料发放等方式,向游客宣传广鹿岛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使旅游者了解到海岛文化的精髓,从而尊重海岛居民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通过制定海岛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对破坏当地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惩治,强化游客文化保护意识,从而实现海岛文化的保护。

在广鹿岛设立基础教育点,建立户外学校,与学校、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合作,开设青少年夏令营和冬令营基地、旅游企业培训基地、旅游者培训基地等,以海岛保护为重点,传授海岛文化相关知识,增强旅游者对海岛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文化保护的思想觉悟,从而强化海岛文化保护意识。

5.1.2 海岛居民

提高海岛居民的自觉意识和辨别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的能力,将先进的外来文化与海岛文化整合、嫁接,同时还能保持自身的特色,使海岛文化保持相对独立性,实现海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同时,鼓励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旅游决策过程中来。调动岛上居民的旅游开发积极性,让海岛居民认识到旅游业是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途径,只要参与到旅游中,就能提高生活水平,使海岛居民把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提高海岛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海岛文化的延续。

5.2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客体——海岛文化

5.2.1 海岛文化保护加强

政府对海岛文化资源的保护起主导作用,政府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文化政策,通过落实政策及出台的新政策来实现海岛文化的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在海岛开发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海岛文化破坏。

5.2.2 海岛文化的深入研究

文化研究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基础,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基础[12]。对广鹿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广鹿岛文化内涵,明确海岛文化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实现海岛文化旅游的开发,推动海岛旅游的纵深发展,实现海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5.2.3 海岛文化人才的培养

海岛旅游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岛上服务人员的要求较高。可以设专业的海岛文化讲解员,根据游客的特征及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样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岛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海岛文化的保护。

海岛文化中精湛的技艺、民间传说、生活习俗都存留在一个个海岛民间艺人身上。这些人是海岛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对广鹿岛上文化传承人的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整理,科学规划,建立海岛文化基地及训练点,培养海岛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动态文化的传承人。同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海岛居民或旅游者学习海岛文化,保障海岛文化的薪火相传。

5.3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媒介——海岛文化旅游

5.3.1 创新海岛文化旅游产品

海岛文化旅游是实现旅游型海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媒介。海岛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根据海岛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特点循序渐进、适度开发。将广鹿岛的地域文化、渔乡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紧密结合,通过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市场优势,营造鲜明独特的海岛旅游环境,积极发展岛上所特有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如民俗风情文化游、海岛渔业文化游、海洋历史文化游、海洋美食文化游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特色海岛旅游项目的营造,使海岛旅游集“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文化性”于一体,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多方位、高等级陶冶的同时,实现海岛文化的传承。

5.3.2 确立海岛文化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招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海岛作为海洋中一个独立的旅游单元,本身容易让游客产生比较完整的旅游认知,若再能打造出一块特色的旅游招牌,必将在游客心中树立更加鲜明的旅游形象。广鹿岛是大连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是“辽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根据广鹿岛的文化资源,将其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为:辽宁海岛文化的源头,加之岛上原始风光及海洋产业,广鹿岛必成为旅游者丰富阅历和文化体验的首选之地。

5.3.3 明确文化旅游发展目标

以广鹿岛文化资源为核心依托,全力打造“辽宁海岛文化的源头”这一旅游形象,突出广鹿岛文化底蕴,着力构建海岛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形成海岛文化产业集群。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保障海岛旅游业的顺利实施。通过海岛文化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广鹿岛旅游产业和整体形象,建设成为辽宁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海岛,使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

[1] 林明太,孙虎,郭斌.福建旅游型海岛景观格局变化: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0,29(7):1414-1419.

[2] RYAN C.Tourism and cultural proximity examples from New Zea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952-971.

[3] AYRES R.Cultural tourism in small-island states:contradiction sand ambiguities.island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2002.

[4] JENNIFER L W,BRUCE M.Impacts during project anticipation in Molas,Indonesia: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51-535.

[5] MARIBETH E.Understanding tourists:interpretation from Indones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709-736.

[6] 彭静,朱竑.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6,21(2):99-103.

[7] 舟山市社科联课题组.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1997(3):116-118.

[8] 刘宏朋.海岛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研究:以嵊泗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4.

[9] 陈航,王跃伟.浅论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5):72-75.

[10] 王琦,李悦铮.文化型海岛旅游开发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1):12-15.

[1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2] 张树俊.论旅游文化开发与文化研究力点: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48-52.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2C023);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D12ZC186);大连市社科联科研项目(2011DLSK375);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科研基金(109405).

猜你喜欢

海岛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