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口岛沙概况及其海岛界定研究*

2012-11-07黄秀清王百顺杨耀芳沈继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长江口青草海岛

刘 莲,黄秀清,王百顺,杨耀芳,曹 维,沈继平

(1.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宁波 315040;2.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 上海 200411)

长江口岛沙概况及其海岛界定研究*

刘 莲1,黄秀清1,王百顺2,杨耀芳1,曹 维1,沈继平1

(1.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宁波 315040;2.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 上海 200411)

文章通过对长江口岛沙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等变化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海岛及海岸线等相关定义,并结合长江口实际,对长江口海岛进行界定与分类研究。从而为长江口以及上海、江苏的海岛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分析研究表明:长江口岛沙现共有25个,其中海岛共9个,低潮高地16个;除情侣礁外,其他24个均为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海岛岸线类型中,除东风东沙和情侣礁仍为原始岸线外,其他7个岛屿的岸线均出现了人工海岸类型;由于人为因素,永隆沙、兴隆沙、黄瓜主沙和青草北沙、青草南沙及青草沙目前已消失;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虽也无新形成的岛沙,但近20年来长江口岛沙一直都处于动态演变中。

长江口;海岛;低潮高地;界定

海岛是我国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复合区域,与我国海洋权益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价值,也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

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岛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但实际上,海洋一年四季的潮位大小不尽相同,高潮时水面所达到的高度也有差异,究竟海岛是哪一种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陆地区域这一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未作出明确说明。同时,长期以来,长江口河床及沙洲岛群也发生着不断地演替与变迁[2-5]。导致这些变化的机理和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因素,如涨落潮巨大的动力作用等,也有人为作用,如三峡水库的建设,宏观上改变了与长江口的输沙关系,输沙量的减少,将抑制成型淤积体的发育、影响河漫滩的增长,也将明显影响众多洲滩的发育[2],同时沙岛间的圈围、建坝及汊道封堵等工程,也导致长江口沙岛发生系列变化[6]。青草北沙与青草南沙经1996年的圈围已合并为一个沙岛,又于2009年11月青草沙被圈围到青草沙水库之中,成为长兴岛一部分,作为独立的青草沙消失;横沙岛东南部的九段沙(沙洲)经过近十多年的自然淤涨和“种青引鸟”工程,目前已发育成面积约50km2的海岛;还有近年来在长江北支口出露并逐渐发育的顾圆沙(江苏称“启兴沙”)等,故长江口在巨大径流、输沙量和涨落潮巨大动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长江口河床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同时宏观上也决定了长江口河口沙洲岛群的发育、发展或消失等变化。

因此,掌握长江口河口岛沙概况及海岛数量的确定,对于长江口以及上海、江苏的海岛开发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也为长江口海岛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 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长江口区域,地理坐标为120°09′—121°54′E,30°18′—31°52′N。长江口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态势,即从徐六泾向下被崇明岛分成南、北两支,南支从浏河口向下被长兴岛、横沙岛又分成南北两港,南港在白龙港以下再被九段沙分为南北两槽,因此长江口岛沙则可分为长江口南北支、长江口南支下游两个岛沙群。

长江口南北支岛沙位于长江河口北部,南支水道-北港-北槽与北支水道之间,西至北支上段青龙港水道,东至崇明东滩外侧水下三角洲前缘。

长江口南支下游岛沙位于长江口东南部,从长兴岛向东南至口外,整体呈NW—SE向展布,以北港水道与崇明岛相隔,以南港水道和南槽水道与浦东新区相望,西侧为南支水道中段,东侧为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

1.2 资料来源

主要是在参考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结果的基础上[7-10],结合“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的《中国海岛志》的相关资料,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掌握长江口岛沙数量、分布及变化等概况。

1.3 海岛界定依据

(1)海岛的定义: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2)海岛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面积、岸线长度及高潮等。海岛海岸线指平均大潮高潮时海陆分界的痕迹线,海岛面积是指由海岛海岸线圈闭的陆地面积。

因此,本研究海岛的界定依据即为四面环水并在大潮平均高潮时露出水面而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本研究岛沙是指海岛和冲淤形成的低潮高地。

2 分析与讨论

2.1 长江口岛沙的演替及变迁

长江口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特征,是与长江河口冲积沙岛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不开的。陈吉余等[11]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并参照有关历史资料,将长江口2000年来发育的模式概括为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河口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吉云松等[3]从沉积学角度也支持了长江口在总的南迁趋势下存在往复摆动的观点。因此,长江口平面形态呈扇形分汊河段,河道宽阔,边滩、沙洲和水下暗沙众多为长江口的主流摆动及河势动荡提供了不稳定的边界条件,使得长江口河床及岛沙处于不断地演替和变化过程中。

长江口河口冲积沙岛皆由水下沙洲淤积增高,且逐渐高出平均大潮高潮位而成为海岛。冲积沙岛面积的增长主要有3种方式:边滩淤涨,沙岛合并,河口汊道间的阴沙淤高成陆。在河口冲积沙岛变成陆地的过程中,往往也有人为作用,例如,河口沙岛之间的汊道被封堵,加速了汊道和水道的消亡而成陆。长期以来,长江径流每年携带4.86亿t的泥沙下泄,约50%沉积于河口,为长江口沙洲、岛屿及潮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10]。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500m2以上的海岛有12个,除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外,其他9个均为无居民海岛,即上海辖区的东风沙、扁担沙、黄瓜沙、青草北沙、青草南沙、佘山岛、鸡骨礁以及江苏辖区的永隆沙、兴隆沙。根据《中国海岛志》的调查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调查至今,近20年以来长江口岛沙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如下。

2.1.1 消失的岛沙

表1为长江口消失的岛沙。由表1可知,导致长江口岛沙消失的原因均为人为作用。

2.1.2 其他岛沙

表2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中未统计录入的低潮高地。近20年来,长江口岛沙虽无新形成的岛沙,但一直都处于动态演变中,尤其是处于水面以下的水下沙体和沙洲,变化最为明显。

(1)黄瓜沙:位于永隆沙以东、长江北支深泓以南江中。表1中的黄瓜沙,是指黄瓜沙主沙,即黄瓜一、二沙,于20世纪70年代初露出水面,该沙东西狭长,形似黄瓜,故名黄瓜沙。2006年围垦之后,黄瓜沙主沙和其东侧后形成的沙洲先后经筑坝围垦,已与崇明岛连为一体,不复为岛沙。目前黄瓜沙岛沙主要由原黄瓜沙的东面冲淤新形成黄瓜三沙、黄瓜四沙和北面新冲淤形成的黄瓜北沙构成。

表1 长江口消失的冲击岛沙

表2 长江口的低潮高地分布情况

(2)九段沙:位于横沙岛东南部、长江口外南侧水道的南北槽之间的拦门沙河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近十多年的自然淤涨和“种青引鸟”工程,目前主要由上沙、中沙和下沙组成。目前,上沙已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即发育成面积约50km2的海岛;中沙和下沙尚未露出水面,为水下阴沙及水下浅滩。九段沙是长江河口发育过程中河床底沙推移堆积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特大洪水作用的结果[12]。

(3)东风沙:东风沙位于崇明岛西南、长江南支中,原称为扁担沙上沙。原东风沙,现名为东风西沙,于2002年围垦而成,目前已经被开发,生活及交通设施比较齐全,道路、桥梁、河道、房屋均已建设完毕。

(4)扁担沙:扁担沙位于崇明岛西南、东风西沙以下,长江口南支水道中,由扁担沙上沙和扁担沙下沙构成[13]。扁担沙上沙现称东风沙,扁担沙下沙现称东风东沙。目前,扁担上沙与扁担沙下沙之间有共同的潮间带相连。

2.2 长江口海岛的界定

根据长江口1997—2006年6个潮汐预报点的预报潮位,可得出大潮平均高潮位为3.57~4.10m。因此,3.57m是海岛与低潮高地的分界限。当岛沙高程低于3.57m时,则归为低潮高地;当岛沙高程大于或等于4.10m时,则应属于海岛。同时,在长江口海岛界定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即用靠近预报点大潮平均高潮位来判断研究对象属性,究竟属于海岛还是属于低潮高地。

因此,根据这个界定原则,现长江口25个岛沙中,16个均为低潮高地(表2)。9个为海岛(表3)。

9个海岛中,6个为无居民海岛,即为东风西沙、东风东沙、佘山岛、情侣礁、九段沙(上沙)、鸡骨礁,且除情侣礁外,其他5个均为面积大于500m2的无居民海岛。另外,佘山岛、情侣礁和鸡骨礁为基岩岛,均位于长江口外侧,其他6个均为冲积岛。岸线类型中,东风东沙为原始的淤泥质岸线,情侣礁为原始的基岩岸线,其他7个岛屿的岸线均出现了人工海岸类型,表明人类活动对海岛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表3 长江口海岛的分布情况

3 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结合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现阶段的国家“908专项”等相关资料,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掌握长江口岛沙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等变化情况。同时根据海岛、海岸线等相关定义,并结合上海6个潮汐预报点多年的大潮平均高潮位,对长江口海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研究,从而为长江口以及上海、江苏的海岛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长江口岛沙现主要包括25个,其中海岛共9个,其他16个均为低潮高地。

(2)9个海岛中,6个为无居民海岛,且除鸡骨礁外,其他5个均为面积大于500m2的无居民海岛。

(3)永隆沙、兴隆沙、黄瓜主沙、青草北沙、青草南沙及青草沙,为长江口消失的海岛,导致长江口岛沙消失的原因均为人为作用。

(4)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虽低潮高地均未统计在录,也无新形成的岛沙,但近20年来长江口岛沙一直都处于动态演变中,尤其是处于水面以下的水下沙体和沙洲,变化最为明显。

[1] 胡增祥,徐文君,高月芬.我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6):26-29.

[2] 余文畴,张志林.关于长江口近期河床演变的若干问题[J].人民长江,2008,39(8):86-89.

[3] 吉云松,刘苍字,洪雪晴,等.长江口北支中全新世以来的两次环境变异[J].海洋地质动态,2003,19(3):1-5.

[4] 刘杰,赵德招,程海峰.长江口南支河床近期冲淤演变机制[J].水运工程,2011(7):113-118.

[5] 周开胜,孟翊,刘苍字,等.长江口北支沉积特征及北支河道演变[J].泥沙研究,2009(6):65-73.

[6] 郭伟其,陈德昌,苏诚,等.上海市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特征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2):23-26.

[7] 《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 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0]刘效农,金瑜.长江口北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3):8-10.

[11]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等.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1979,22(1):103-111.

[12]陈家宽.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14.

[13]《上海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4]贾海林,刘苍字,张卫国,等.崇明岛CY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4,22(1):17-122.

[15]邹德森.长江口北支的演变过程及今后趋势泥沙研究[J].泥沙研究,1987(1):66-76.

国家“908专项”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908-ZC-Ⅱ-01).

猜你喜欢

长江口青草海岛
谁偷吃了青草派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青草归来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我们的青草公寓
风场对夏季长江口外东北海域低盐水团的作用
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