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2012-11-07刘学敏
刘学敏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病,手术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为实施保守治疗创造了条件。药物治疗可以不用手术,减少创伤,保留输卵管功能。特别是近年来,未生育的异位妊娠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保守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采用氨甲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对异位妊娠进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且具备保守治疗条件80例。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28岁,停经36~56 d,平均46.5 d。80例均经超声证实宫腔内无妊娠囊而附件区有包块,包块直径<4 cm。血HCG<2 000 U/L,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生命体征平稳。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条件:(1)无药物治疗禁忌证;(2)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3)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 cm;(4)血HCG<2 000 U/L;(5)无明显内出血。
1.2 治疗 向患者说明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签订治疗同意书。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150 mg空腹顿服,服药前后空腹2 h,1 次/d,连用 3 d,氨甲蝶呤 0.4 mg·kg-1·d-1肌内注射,1 次/d,连用5 次;对照组采用氨甲蝶呤 0.4 mg·kg-1·d-1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用5次。用药后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10 d后复查B超,5~7 d查血HCG,并于用药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
1.3 疗效判断标准 成功:(1)血HCG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3)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符合上述三项为治疗成功。治疗失败:(1)血HCG不降或者反而升高。(2)B超提示盆腔包块增大,或出现原始心管搏动,胚芽增大。(3)腹痛反复发作,腹腔内出血增多。符合上述一项为治疗失败。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用药后盆腔包块缩小率及血HCG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40,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及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各3例,1例发生转氨酶升高,2周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宫腔以外,异位妊娠可发生在输卵管、卵巢、腹腔,阔韧带等处,其中以输卵管最为常见,占90% ~95%[1]。当输卵管妊娠破裂后,可造成腹腔内出血,发病急,病情重,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氨甲蝶呤属抗代谢类药物,作为四氢叶酸的拮抗剂,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干扰DNA合成及分泌,抑制滋养细胞的生长发育,破坏绒毛,从而使异位妊娠的胚胎停止发育,组织坏死、脱落、吸收[2]。米非司酮为孕激素拮抗剂,具有甾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导致促黄体生成素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吸收[3]。
本组资料说明,氨甲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两者作用机制和部位不同,具有协同作用,起效快,其副作用并未增加,联合应用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肯定。
1 孙长冬,韩永贵.异位妊娠临床分析.中国保健,2008,16:1006-1007.2 徐永萍,戴旻笙.米非司酮对胎盘结构、功能及胎儿的影响.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37.
3 刘伯宁,孙剑英,陶雯琪.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1 774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4,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