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旅游文化的本质*
2012-11-07李朝军
郑 焱,李朝军
(长沙大学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8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河北 邢台 054035)
试论旅游文化的本质*
郑 焱,李朝军
(长沙大学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8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河北 邢台 054035)
认清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学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应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构建一个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认识框架模型,以求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旅游文化的全貌。就本质而言,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旅游;旅游文化;本质
一 旅游文化本质的认识框架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把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这种研究主要还是限于对旅游文化进行历时性的描述和评介,对旅游文化类型的归纳和琐细式的介绍。旅游文化像风像雨,你能感其存在,却难以触摸其形状;视之无处不在,揽之却难以盈手。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旅游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对旅游文化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关于什么是旅游文化的问题我们还未获得满意的答案。一些泛化的甚至是错误的旅游文化观点弥漫在学术丛林之中,使我们难以廓清迷雾,拨云见日。
旅游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文化本质的决定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旅游文化应该有其内隐的内核,有一般性的属性,有外显性的特征,不同的层面都能诠释旅游文化的本质。正如我们需要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一样,把握旅游文化的全貌也需要借助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图1是描述旅游文化本质的认识框架图。
从图1所表示的关系看,从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定到旅游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及其效应之间,肯定存在着层次众多、构成复杂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会以不同的外部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些因素或特征无不是在旅游文化本质规定下不断演化作用的。旅游文化的本质从根本上看是由旅游和文化的本质共同决定的,这种规定贯穿旅游文化形成、发展与演变的整个过程。旅游文化的特征包含文化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但必须存在自己的基本特征,因为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区别具有相同属性文化的根本尺度,这些基本特征使其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最终体现在旅游文化的结构性研究分析中。
图1 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
二 旅游文化的本质
从图1我们看到,旅游文化在根本上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之一。旅游和文化的本质是旅游文化本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旅游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直接规定着旅游文化的本质。因此,探讨旅游文化的本质,离不开对旅游和文化本质的探索性综合分析。
(一)旅游的本质
关于旅游的本质,学术界有过广泛的讨论。出自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功利性认识的需要,早期的研究者主张旅游的经济本质,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并通过旅游的经济贡献来论证旅游的经济本质。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Lezionidi Economia)一书,首先系统剖析和论证了旅游的经济性质,得出旅游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这一结论。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旅游被普遍视为一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活动。1935年德国葛留克斯曼的《旅游总论》(Allgemeine Fremdeverkehrskuncle)和1942年瑞士亨泽克尔教授的《旅游总论概要》(Grundriss der Allgemeine Fremdenverkehrslhre)等论著开始怀疑“旅游经济性质”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对旅游现象非经济性质的关注,一些原来持经济论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扬弃自己的观点,建议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1]。
的确,从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定具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特征,但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必然要同社会环境中的诸多方面发生联系,社会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这一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旅游学术实践中就表现为人们未能明确辨识旅游现象和旅游性质以及旅游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混乱,造成熟悉和理解上的断章取义与误用。随着旅游现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以把握,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而随着旅游实践和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的非经济内核基本得到了认同和接受。综合起来看,旅游非经济本质的认识,大致有审美、文化、精神享受(愉悦)和符号等几种旅游本质的观点。
旅游的审美本质首先是由美学家提出来的。早在1988年,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叶朗撰文指出∶“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2]沈祖祥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为实现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3]冯乃康则明确提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4]。此外,王子华、李大金[5],俞孔坚[6],王柯平[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8]等都坚持旅游审美实践本质的观点。陈才[9]在分析旅游现象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认为旅游在本质上是人们非职业性地前往异地,对景观(包括活动)身临其境的探索和体验活动。并进一步解释“探索”是身临其境地了解景观,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则主要是感受景观(活动)中的愉悦感(包括审美愉快和世俗愉悦)。谢彦君和龙江智坚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这是古今中外的旅游莫不如此的,是所有旅游都必须具备的内核,否则就不成其为旅游。”[10]“旅游是个人以旅游场为剧场,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而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11]此外,关于旅游本质的认识还有休闲与生活方式等。
西方旅游人类学界在旅游本质探究方面,存在着分别以纳尔逊·格雷本和戴尼逊·纳什为代表的立场鲜明的两种观点。前者强调,旅游是一种有着丰富符号内涵的人类活动,是具有“仪式”性质的行为模式和游览的结合。后者从旅游影响的结果反观旅游的实质,“旅游在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12]。
我们认为,关于旅游愉悦本质和文化本质的表述是对旅游本质基于相同的认识而在不同的层面给出的正确性认识∶愉悦是旅游者审美的核心目的和旅游的本质,旅游愉悦本质的表述是在文化本质统辖下的更深入、更细微、更精确的旅游文化本质表述的另外一种形式。
(二)文化的本质
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处不在。在一个熟人圈层的文化环境下,或许难以感受文化的力量。但当我们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环境时,文化会非常鲜明地表现在诸如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解决问题和处理事务的活动中。外出旅游就是一种体验文化和感受文化存在的独特方式。要揭示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本质,需要从文化发生与发展的逻辑中寻找出其内隐的文化内核。
关于文化起源,我们可以见到神创说、自然发生说、人类自身匮乏说和人类本性说。人们提出各种文化起源或发生的学说,其本质在于发现人的生产与文化的本质属性[13]。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的最本质的规定[14]。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历史凝结而成的生存方式,体现出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超越与创造是人在追求自由维度以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这也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作为动物特殊的类而存在,关键是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与创造。
虽然关于文化本质的学说对这一问题理解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关于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已基本达成共识[15]。功能主义文化学代表人物马林若夫斯基突出了文化与本能的对立,认为人类后天文化创造的力量弥补了先天本能脆弱的缺点[16]。德国人类学家蓝德曼也曾指出∶动物的器官构造比人更加专门化,专门化的结果是动物的本能;人的器官并不指向某一单一活动,造成人类本能的贫乏。人类后天的创造性弥补先天的脆弱性不足,正是这种补偿促成人化的过程与结果,也就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雅斯贝尔斯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直接使用非特定化范畴来区别人与动物∶人类避免了全部器官的特殊化,器官的劣势给人以压力,潜力的优势给人以能力[17]。马克思也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的存在物。物种的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类的特性就在于其自由自觉的活动[18]。于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走上了一条与动物不同的道路。
我们认为,文化学必须在关注人类行为的同时,还要关照我们周围的生命现象,以供我们作为参照系,来和我们人类行为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理解人类行为与文化的本质。比如,就人类饮食而言,人类分工比较细,食谱较宽;而单打独斗的动物食谱较窄。与人类物质上的杂食性相对应的是精神上的杂食性。物质和精神上的杂食性通过共享来实现与完成。又如,人类性的选择为什么是双性而非单性或三性或多性繁殖。这是因为一方面求偶择偶的过程不易,另一方面双性繁殖能够产生多样性的后代。一性繁殖丧失多样性,而群婚的动物群体的生存战略是广种薄收,它不管后代生存与否。随着文化的发展,生存披上了文化的外衣。这种生理上的先天规定性决定了文化的创造性本质。
我们引证了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文化的人本规定性的观点及其著名论述;同时,我们也通过观照人类周围的生命现象,确认了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创造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人类通过对自然与本能的超越与创造,在自然界留下文化的印迹,其结果是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世界。
(三)旅游文化的本质
学界对旅游文化本质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少有人专门对此进行论述和探讨。表1总结了学界有关旅游文化本质的论述情况。
表1 学界关于旅游文化本质论述情况
表1显示,人们对旅游文化本质的认识分歧较大,表述各异。把旅游文化的本质归纳为几点,视野虽宽,但即使是从形式上看,其表述都不能看作旅游文化的本质,因为事物的本质应该只有一个。对旅游文化的本质不甚清楚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身就十分不易,旅游文化现象纷繁复杂、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样,这增加了旅游文化本质认识的难度;另一方面,当我们去界定事物的本质时,常常忘记了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时,首先需要把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依据。
正如上述分析那样,从旅游文化形成、发生与运行过程看,由于文化(更细深层面上是愉悦)是旅游的内核,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与创造是文化的内核,因此,旅游文化就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之一。单就旅游的主客体而言,它们不是旅游,但构成旅游发生的要件;单就旅游文化的主客体而言,它们也不是旅游文化本身。当旅游文化主体(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旅游文化客体)的统辖与牵引下相互作用、共创共生时,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便应运而生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只是从简单逻辑的角度对旅游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从旅游文化发生的角度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加以思索,因此,我们对旅游文化本质的看法只是初步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要允许旅游文化本质的不同甚至错误的认识,但回避旅游文化本质问题却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1]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 -5).
[2][4]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3]沈祖祥.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旅游与中国文化论纲[A].旅游与中国文化[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子华,李大金.旅游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俞孔坚.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4).
[7]王柯平.旅游审美活动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8]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9]陈才.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J].旅游学刊,2000,(6).
[10]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1).
[12]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流派研究浅析[J].思想战线,2001,(6).
[1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4]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16]王延中.费孝通文化论初探[J].社会学研究,2003,(2).
[17]李伟.旅游文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1979.
[19]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0]李学江.旅游文化论[J].东岳论丛,2004,(6).
[21]谢贵安.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2]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3]邹本涛,谢春山.旅游文化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简子)
G12
A
1008-4681(2012)01-0016-03
2011-11-30
郑焱(1952-),男,江苏无锡人,长沙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李朝军(1980-),男,湖北松滋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