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城市跨河桥梁的景观突围

2012-11-06

山西建筑 2012年33期
关键词:跨河滨水河流

沈 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

伴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我国许多滨水城市根据规划建设面临的矛盾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确立了新一轮总体规划,城市跨越河流扩建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跨河交通方面,从轮渡到隧道到桥梁,跨河交通方式越来越多,技术使桥梁跨越宽度增大,增强了城市跨河地区两岸的空间联系。在以机动车快速通行为主要目的的交通组织下,桥梁空间尺度愈发巨大,功能面临单一,形态逐渐趋同。如何突破城市桥梁条块状布局的单调形态,综合组织桥梁、建筑、广场、道路、绿化等多种城市景观要素,如何在追求桥梁实体与空间品质的同时,考虑步行者的便捷和体验,激发公众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完善城市的步行系统等问题,都需要城市经营者、设计者进行深入研究,对桥梁与河流、道路、建筑物等形态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以期获得更好的城市桥梁功能。

1 湖州跨河桥梁景观现状的调研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濒临太湖,城市水系发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本文涉及调研的城市桥梁,不以快速穿越为单一目的,形式也不受限于机动车的通行组织,更多的形态、功能趋向于考虑步行者的体验,意在重新挖掘城市桥梁景观的多重特性。

湖州中心城区的桥梁主要以跨越市河为代表。本文选取月河桥、临湖桥、骆驼桥、潮音桥、仪凤桥、潘公桥、新大通桥、月河步行桥8座桥梁为调研对象;城区外围的桥梁主要以跨龙溪港、旄儿港、菜花径、新塘港为代表,选取龙溪大桥、青铜大桥、城北大桥、日月大桥、凤凰大桥、苕溪东路桥、华丰桥、长岛公园步行桥8座桥梁为调研对象。城市桥梁景观分别就桥梁周边环境、桥梁空间、桥梁公共设施三个层面展开调研。

1.1 桥梁周边环境

城市桥梁周边环境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规划、管理等原因,而每座桥梁周边空间形态的形成及变迁,也自然涉及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湖州中心城区的河流与周边街道、建筑的尺度都较小,适宜步行。但因是老城区,面临着土地功能置换,拆建力度大,整个滨水环境急需综合整治。市河及其两岸承载的地域景观、历史文脉正在消隐。中心城区桥梁所处的环境,用地性质多样、社会功能叠合,步行与休憩、购物、餐饮等群体活动能形成互动支持,可达性良好,活动的复合度较高。而城区外围桥梁,因河流、绿化等生态因素,就环境品质而言,比中心城区桥梁地块环境要好些,其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整体性观念得到重视,“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发挥了效应。但城区外围的桥梁往往地处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高速、大型、远程是其明显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空间尺度巨大,桥梁两岸滨水地块连续性较弱等问题。城市外围桥梁周边亦因缺乏餐饮、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往往只具规模,不聚人气,场地的活力明显不足。

1.2 桥梁空间

月河桥、仪凤桥、潘公桥等6座桥梁主要以坡道形成落坡空间,引桥较长,与两侧滨水地段的绿化、步行道无直接连接。月河桥、新大通桥、苕溪东路桥等,虽然两侧公共绿化较好,因涉及居住小区的边界,出现滨水带状绿地遇桥头便断的情况。临湖桥、青铜大桥、城北大桥等10座桥梁以坡道、楼梯共同组成落坡空间,自行车、电瓶车可以直接上下。日月大桥横跨长岛公园,以楼梯、电梯形成公园次入口,可达性较强,但游人停车空间缺乏,众多的非机动车拥挤在城市主干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停放。中心城区的桥梁,利用这几年实施的滨河公园改造、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的机会,落坡桥下空间注意连贯桥梁两侧的休闲散步道,地块景观的整体性得到加强。而苕溪东路桥等城市外围地段的大型桥梁,桥下空间高而空,环境设施破坏严重,光线不足,可视性差,往往成为城市卫生、犯罪的死角。桥头空间不同标高层之间的连接是个难题,此次涉及调查的湖州16座城市桥梁,唯有城北大桥、青铜大桥、骆驼桥等,更多注重了桥头空间与桥梁周围环境的互动、整合。桥梁的落坡空间得到扩大,而桥两侧的滨水落坡,或是阶梯平台,或是绿化造景,整个城市滨水步行系统得以一体化。桥头空间,作为一个过渡与衔接的空间节点,理应积极有效地促进桥梁与周边环境空间的互动、整合,整体提高城市桥梁的空间品质和社会功能。

1.3 桥梁公共设施

除了地处城市商业中心、历史街区等几个重要节点空间外,城市桥梁活动的单一性(更多的功能仅仅是快速的通过),也反映在桥梁场地空间行为支持的环境设施缺乏上。城市公共空间理应促发人们观景、休憩,作为公众行为发生器的潜在社会品质并没有得到有效激发。青铜大桥、城北大桥、凤凰大桥、龙溪大桥等桥梁,在滨水地块的改造提升中,规划设计者一味在做“加法”,赋予景观过多的功能。有限腾出的场地空间,被各种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张扬的设计占据着,更多的是展示式小品布景,如壁画、雕塑、水景、花钵等视觉元素。空间的文化主题色彩过浓,过多的矫揉造作,而基本的服务性设施,如座椅、垃圾箱、厕所、非机动车停车位等重视不够。过度的设计带来了过度地强调景观的视觉性,过度地强调景观的主题营造。费了不少钱,造了不少景,但空间还是没有成为有活力、活动复合程度较高的公共休憩场所。城市外围几座桥梁的公共设施更为欠缺,堤岸护栏、灯具防护、广告标识等附属设施破坏严重,缺少管理。大片的硬质铺装,材料单一、细节缺乏,越发显得空间大而空。植物种植绿化养护不足,导致夏天无处遮荫、冬天寒风凛冽。

2 城市跨河桥梁景观突围的基本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上海跨越黄浦江进行扩展。1995年,沈阳确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决定跨越浑河向南岸发展。杭州原以西湖为团块状城市核心,于21世纪初跨越了更大的钱塘江,以钱塘江为主轴的“钱塘江时代”来临。伴随这种发展战略,跨河城市大量涌现,许多的中小型滨水城市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主力,从而使得城市跨河桥梁的景观研究更为广泛、实效。本文在前期湖州跨河桥梁景观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在探讨较为成功的城市跨河桥梁景观营建实例中,试着探究跨河桥梁景观突围的基本策略。

2.1 整体观念的重视与协调

由于河流的存在,为城市沿河两岸带来了多样化的要素,既有建筑、广场、道路等与城市共有的要素,也有桥梁、堤坝、水体等特殊的要素,但是由于受到专业学科细化和分化的影响,各专业往往独自设计、建设与管理这些要素,带来了种种问题。正如河流虽然在桥梁设计范围内,却并没有组织到设计中去,仅仅成为图纸上两道严格的红线。

对于河流,房地产开发部门更多关注的是河流的景观作用;而城市规划部门则划定了滨水区块的各条控制规划线,包括蓝线、红线、绿线;水利部门强调的是防洪安全,如何对自然河流进行改造,加固河岸;交通部门关注的是桥梁等跨河交通设施的建造、技术、投资;水路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生态的平衡性等,自然引发环境部门更多的关注。房地产开发、水利、环保、交通以及其他部门,从各自的利益、职责出发,对河流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另外,各行政部门所用的基础资料,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性、权威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并常常出现相互冲突的行为。这种缺乏整体、协调的建设方式,自然对城市河流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于桥梁的设计,也由于部门权限的问题,桥梁工程师缺乏与规划、建筑、景观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场地的功能组织、使用需求、空间形态等,难有整体观念的统一考虑,一些整合性的一体化手段难以实施。

景观设计部门作为通常是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案明确后再实施的专业设计,涉及到的广度及深度都较小。现行的景观设计,更多是在划定的项目红线范围内场地的填空,往往沦陷成植物配置与造景、环境小品塑造等零碎工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从规划层面直接进入地块设计,缺少城市设计过渡和指导的操作方式,也常常促使专业设计单位仅在划定的项目红线范围内进行设计,使各个要素之间缺乏渗透,更没有相互的一体化。如园林绿化部门,往往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沿河宽度不变的绿化带,而建筑则紧邻绿化带一字排开,道路又在建筑的后方或建筑与绿化之间穿越,形成垂直于河流方向的绿化—建筑—道路或绿化—道路—建筑的带状布局的单一模式,使原本丰富有趣的水岸空间、桥梁空间显得更为乏味,建筑、道路、桥梁、河流诸要素也不能获取最佳的功能连接和观景效果。

上海青浦的淀浦河步行桥,其桥梁建设用地在不同行政部门的协调与管理中,规划设计与建设得到了较好的整合。原本条块状的用地布局有了突破,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被河流、桥梁分隔的滨水地块在设计的指引下,打破了惯有的单一断面,促进了河、桥、路、绿化、建筑之间的协同。步行桥南侧放大成为桥头广场,随用桥梁主体、滨水平台、滨水绿地等,建构起以河流为骨架、桥梁为核心的城市开放空间;而较为局促的北岸,面对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三叉口,设计“Y”字形引桥形成北桥头广场,这个从城市公共街道过渡到桥梁空间的灰空间,由此有了安全的保障。

以公众步行系统为网络的空间体系构建,有助于城市桥梁景观整体观念的建立。设计师们在方案设计中,更多的出发点应该侧重于桥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上,从人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出发,提高场地的社会品质,而不是仅仅考虑桥梁的空间实体。对城市桥梁地块的交通流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等要素进行整体考虑,多多协调涉及桥梁建设、设计的各行政部门,突破城市土地和桥梁滨水空间使用呈“条块状”分隔的观念影响,变各自为政为综合协调,以取得互动、整合的效益。

2.2 多样且有活力的功能组织

以跨越河流为形态的城市桥梁空间,往往综合组织着河流、桥梁、建筑、道路、绿化等多种城市设计要素。这种以河流为城市空间形态建构骨架的控制,有别于城市腹地的形态构筑要求,甚至能够引发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的改变。因此,以河流为骨架,以桥梁为核心,挖掘城市桥梁空间为城市滨水地块带来整体功能的优势与特点,具有重要的协调意义。在现代城市高密度的开发中,河流因其开敞性而成为跨河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开放空间。桥梁滨水空间,往往又是建筑外部空间、街道广场空间、水域空间等多种性质空间的交汇,场所是公共的、开放的,功能并不单一于交通组织,充满着复杂性、趣味性、可能性。同时,桥梁滨水空间也是河流及其两岸的绿化、步行系统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城市开敞空间、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场地的多重功能相适应,桥梁也应该具有丰富的空间形态,但常见的桥梁平面形态往往垂直于河流以直线形跨越,这是基于造价、技术等方面的考虑。但是,如果设计者能更多地考虑公众休憩的活动路线,或者说不仅仅是单一考虑桥梁的“通过”,还包括“休闲”“观景”“眺望”等功能时,可以创造出多类的、带有趣味性的平面形态与空间形态。如桥梁与河岸相接的一侧或两侧放大,形成桥头小广场,可以为公众提供驻足、集散、观景、休闲的场所;桥梁中央局部放大形成节点广场,亦可以提供观景、驻留的最佳场所。

图1 桥上茶亭

类似于城市街头小绿地、小广场,以此类型空间为原型建造的跨河桥梁,能提供更多的桥梁品质空间。将一些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的设施,如座椅、花卉、售货亭等“移植”到桥上,可以使公众在观赏河流景色的同时,满足心理上(或交流、或独处)和身体上(或散步、停驻)的需求,由此人们的活动有了更多的复合性与持久度。与城市广场、街头公园不同的是,带有休闲设施的桥梁空间不是由建筑物围合产生,而是占领了水域开放空间的上方或桥梁的桥头连接空间,直接面向水域,由城市广场的内聚式空间转化成了外向型空间,因而给人带来强烈的开放感及良好的视觉享受。墨西哥建筑师Fernando Romero在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实施方案——茶室桥中(见图1),以域外的身份对中国传统形式的约束、限制作了化解和突破,桥、茶室、亭等具象化、地方性的语言有了新的平衡组合。建筑师应对独有的基地保留性池塘,把桥的穿行与茶室的驻留重构成一个有趣的“桥上茶亭”概念,并通过混凝土折板结构的挤压与扭折,强化了阴影、阳光这两种光线的感受。传统桥梁的走与茶馆的留,在这种探索性的语境中,说出来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公众也感知到了设计师对桥梁空间的理想情怀。

从城市桥梁的历史发展和空间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因素:1)桥梁自身所处的城市环境的变化;2)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动力。随着城市老城区河流通航优势的明显退化,河流两侧的岸线土地资源面临着功能的置换。沿河两岸用地的码头、仓库、工厂、堆场等与水运相关联的产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拆迁等方式,陆续建造成了居住小区、广场、绿地、公共建筑等城市空间。如上海浦东的张家浜,依托东岸的科普博览、艺术展览等主题游憩,西岸的特色餐饮,河流两岸的产业配置得到优化,各类社会功能得到有效叠加,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滨水区域及桥梁空间的聚集效应。这些带有互为协调、适应的业态功能,在连续性的滨水空间地块内,使得社会每一公众都有了使用水体、亲近水体的社会权利与共享机会。而城市外围河流的景观体系中,滩地、湿地等城市中可贵的自然用地,也应该得到更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城市边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自然河道、湖漾的城市近郊公园,遏制了现代工业城市的无序蔓延,自然的河流环境得以生态修复,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也得到充分体现。公众们身处现代城市,也可以体验到亲近自然的乐趣。在以河流为骨架、桥梁为节点核心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每一个公民理应都可以从河流的景观、活动、生态等效应中受益。

2.3 在空间连结中强化地块的连续性

强调城市桥梁景观空间的连结,实质就是桥梁与水岸线、桥梁与两侧地形、桥梁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整合。

岸线与地形,相对于临水而立的桥梁主体,更多的指向是桥梁下层近水处的绿地、步行道等设施。在水位有变化的河段,河岸处理手法应该显现出水位变化的自然特征。在用地较宽的情况下,采用踏步台阶状的河岸,建成符合不同防洪标准的阶地,以提高河岸空间在多时段的利用率。如湖州的旄儿港,贯穿中心城区凤凰地块与市政府仁皇山新区,是塑造湖州城市山水清远特色景观的重点区域。河上有九九桥、凤凰桥、中兴大桥、白雀塘桥等桥梁多座,而旄儿港又是湖州母亲河——东西苕溪汇入太湖的泄洪通道,受季节性变化、台风等的影响,水位高差有明显的差异。在旄儿港两岸绿化改造提升工程中,设计者把百年一遇的防汛堤处理成一个面向河流的台阶式斜坡,并按防洪要求和水位变化的规律,在相应的2 m,4.5 m处分别设置了游步道、廊架、亲水平台等公共设施,使得游人在不同季节都可以体验亲水的乐趣,真切地感受到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台阶式的缓坡河岸,上层与城市的地面标高齐平,而下层接近水面,通过台阶、轻质楼梯、斜坡小路等联系上下两层平台,方便人们接近河流,走近自然。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有意识地结合利用不同的水位,展现水体一年四季的变化特点。河流水位的自然涨落与城市的开发、城市的活动相结合,让在城市居住的公众,也能在生活中体会到枯水与丰水这些现象,感知自然。

当桥梁的桥头空间与建筑物邻近的情况下,可依据桥梁的标高,将桥头空间与建筑的室外平台结合设计,使两者在空间上能够相互渗透,并在形态上取得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在保持过渡空间一定尺度的前提下,强化桥头空间沿岸的连续性、公共性。如上海浦东科技馆的张家浜桥,钢构的桥身改变了桥固有的笨重、封闭,桥的落坡空间演变成木质的大台阶,桥头广场与滨水绿地、商业建筑融为一体,局部放大形成一定规模的街头绿地,承担起类似“城市小广场”的功能。整个场地东西向敞开,西接东绣路,对行人的流线进行限定与诱导,而南北由特色餐饮的主题建筑围合界定,形成了一个商业活动的聚会场所,人们在此完成通过、就餐、聚散、等待、休憩。张家浜桥落坡的垂直高度不大,桥头空间局部放大,避免了常见的桥下空间沦为“死角”情况出现。而沿河的南北游步道与桥的落坡空间自然衔接,桥梁、绿地、水滨随同临水餐饮建筑物的室外茶座、咖啡座,大大催化了这一节点性空间的活力,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步行、休息、交流场所。种植樱花、四季草花等细节设计,也意在唤起过往行人的吸引力。原本带状布局的桥梁空间,通过桥梁、水体、绿地、建筑等各个设计要素的有效串联,成为一个开敞空间体系,而城市河流条块状的限制也较好地渗透到了河流腹地的公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等。

城市桥梁周边环境空间的连结,除了桥梁与水岸线、与两侧地形高差的组织外,还包括建筑物、绿带、交通道路等。在城市中心地带滨水区域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临河建造建筑不可避免,但要注意河岸原有公共开敞空间的连续性。在上海张家浜西侧800 m带状滨水地段区块内,建筑设计者对滨水建筑的体量、高度、表皮、底层等做了有效的尝试。考虑到公众便捷接近水域空间,架构连接城市桥梁的开放空间网络还应包括一个通向河流的交通体系。要注意建立桥头空间与附近公交车站、公共设施、商业街区等的空间联系,以吸引、方便更多的人可达河流。天津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解放桥,作为海河综合整治的重要空间节点,对桥梁周边环境交通组织的可达性进行了有效尝试。由于步行是最为普遍的到达水滨的方式,因此在空间连结时,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网络,无疑吸引着公众对河流环境的吸引力、持久力,同时也能滋长人们对桥梁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属感。解放桥南北两侧为双层河岸,桥头空间设计考虑为两层与河岸相连,上层连接城市街道基面,下层直达濒临海河的步行路,这样既保持了上下层河岸与桥梁在空间上的连续,又使得两者在形态上更为整体。南北两侧所有街道都延伸到海河边,交通、购物、散步等日常生活,均能借街道方便地接近河滨,从而使海河滨水空间成了整个城市区块的市民广场。

图2 桥头广场与滨水步道成一体

图3 桥头空间向周边环境的过渡

通向桥梁的交通组织体系为公众提供了靠近水滨、驻留桥梁的行为路线,在这个以城市桥梁为核心的开放空间网络中,保持面向河流的视觉通廊也是增强桥梁空间利用率的因素。空间的连结,除了跨河桥梁与周边环境的一体化,也包括景观视线的控制,这既涉及从桥梁跨越空间向对岸眺望时的“对岸景”,也包括视线方向与河道走向平行而构成的“纵向景”。这些要素包括对岸的建筑、树木、山体;河流中的岛屿、船只、水生植物、河流基底等。青浦县的淀浦河步行桥,以传统廊桥为设计原型,通过南北跨河的平面折线形状来呼应河流两岸不同的基地现状。南侧的桥堍空间,安排座椅面向开放的水域与桥梁主景,以提供最佳的观景视角。在河岸和桥梁引桥之间设置了几个较大尺度的、标高不同的台阶式过渡空间,顺势向水体延伸,产生了桥梁与水体空间的连续性(见图2)。这些逐层后退的平台,从木质材料过渡到石质,有别于带顶盖的步行天桥主体,南侧的落坡空间完全开敞,既可作为城市道路进入桥梁的入口,又带有亲水平台,供公众驻留、观景、休憩(见图3)。桥上与桥下,桥梁的引桥、落坡与滨水散步道,形成了有趣的空间视觉感知。观看成为一种有趣的、互动的体验。跨河桥梁真正成为城市两岸步行通行空间的联结体,成为两岸公众休憩、观景的人性化体验场所。

3 结语

桥梁是跨河城市特有的形态与资源,随着现代城市河流向综合利用方向的发展,桥梁更是从交通、环境、经济、景观等方面对城市两岸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在跨河桥梁的景观营建中,城市的经营者、规划者应当从地块一体化出发,保证专业设计的相互协调、早期介入,为河流两岸的形态关系、功能关系建立起良好的结构关联,推进互动、整体的空间观念,以桥梁自身的设计,强化城市河流的特色,提升桥梁周边地区的环境品质及社会功能。

[1]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品质——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J].城市规划,1998(6):55-57.

[2]戴志中,郑圣峰.城市桥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 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跨河滨水河流
舟桥兵:跨江跨河搭大桥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跨河特大桥悬灌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