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意向在宿迁民便河城市滨水地区的运用
2012-11-06孙权林
孙权林 江 浩 李 松
(1.江苏省宿迁市规划局市政规划处,江苏宿迁 223800;2.江苏省宿迁市规划局工程规划处,江苏宿迁 223800)
0 引言
宿迁市域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两湖两河构成宿迁独有的城市滨水景观形态,可以说水是宿迁的灵魂,也是宿迁的名片。随着宿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蓬勃发展,城市不断扩容,宿迁市委市政府富有卓见的提出“改善城区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挖掘水文化、发展水旅游、打造水经济”的战略举措,抓住宿迁水系沟通这一伟大奇迹,将滨水地区尤其是民便河滨水地区的开发与改造提上日程,这不仅是因为民便河是宿迁城市的黄金地带,能为城市提供比较优质的土地开发和较多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作为宿迁对外形象窗口,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见图1)。
1 城市意向概述
城市意向指城市个体对城市印象叠加后形成的城市群体对城市共性印象,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于1960年在其撰写的《城市元素》中提出,他将城市意象划分成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构成元素,以此研究分析城市空间架构本质。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将该理论专著运用到项目实际开发建设中来,对城市规划建设有着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2 宿迁民便河城市滨水地区城市意向运用
2.1 民便河城市滨水地区基地范围
民便河滨水地区位于宿迁市城区西南,自北向南贯穿宿城新区、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北临古黄河风景区,南至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长约11 km,两岸现状地块进深30 m~50 m,规划总用地约2.5 km2(见图2)。
图1 用地规划图
图2 本案区位图
2.2 民便河城市滨水地区功能定位及规划结构
民便河滨水地区以构建流动的河、清澈的河、繁华的河为目标,将其打造成集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游憩、展现宿迁现代文化及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水活力空间,从而整体提升宿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成为构筑“生态宿迁”“活力宿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出发的民便河滨水区规划结构强调基地与周边用地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宿迁的城市整体协调发展。优化调整后的民便河滨水区主要形成“一带三彩,六大节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一带为民便河滨水景观带,三彩为规划三大水岸类型:绿色生态水岸、魅力休闲水岸、市民阳光水岸,六大节点为规划沿民便河景观带:市民公园、水公园、徐淮路魅力休闲公园、水韵生态公园、南环路城市休闲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六大看点各具特色,彰显宿迁水韵文化和今日特色。
2.3 宿迁民便河城市滨水区城市意向架构
2.3.1 道路意向架构
滨水地区的道路交通系统是构成该地区城市意向最核心的要素,它不仅是出入滨水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通向滨水地区的视觉走廊和主要的城市空间网络。依据功能定位,民便河道路交通体系的架构侧重于慢性交通系统的组织,主要由滨水游览通道、滨水区休闲步道和步行亲水栈道等组成,其中滨水游览通道沿滨水绿带布置,通行非机动车和游览车,滨水区休闲步道布置在滨水绿带中,线性曲折方便居民体验滨水景观,步行亲水栈道布置在紧邻水岸的两侧,以非连续木平台和木栈道为主,给予居民亲水体验。
2.3.2 边界、区域
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可以将区域从空间上相互界定和分割,同时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它可以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区域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它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民便河两侧较为突出的边界为城市不同开发用地构成功能复合的边界空间,两侧工业、商办、居住等建筑的不同风格构成了滨水地区独特的景观特色,同时,民便河与周边的建筑、道路、绿化小品等物质要素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富有活力个性的城市天际线和有机整体,使民便河成为宿迁城市独具特色魅力的璀璨明珠,形成市民及游人对该区域独有的城市意向(见图3)。
图3 水韵生态公园鸟瞰图
2.3.3 节点
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其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是该地区别其他区域意向的关键点。民便河以“宿迁今韵”为主题,以“水韵”“便民”“生态”“城市印象”为四大主题要素,加强了市民公园、水公园、徐淮路魅力休闲公园、水韵生态公园、南环路城市休闲公园、生态湿地公园为六大核心景观节点营造,重点突出休闲健身、互动交流、水上运动、购物娱乐等功能场所的设计,构建独具魅力的民便河滨水景观活动区(如图4所示)。
图4 魅力休闲公园鸟瞰图
2.3.4 地标
地标是城市意向者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另类参照点,它可以有效引导市民及游人通达该区域,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特殊性,它们通常是由建筑、标识牌、商店、公园或山峰等实物构成,所以强化地标营造对于提升地区归属感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民便河强化了市民公园、水公园等六大核心景观节点区的地标设计,其中宿迁塔、水玲珑等地标结合宿迁地方特色,融入地方元素,彰显地方个性,进一步加强了民便河滨水地区的独有活力和人气(见图5)。
图5 水之塔效果图
3 结语
在对城市滨水区的个性化、归属性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无疑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向”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城市滨水区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但是,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大的系统,该地区的改造提升需要运用系统的思想与研究方法,把城市滨水地区放到更大范围内加以考虑,从而优化城市功能,彰显滨水地区活力复兴特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和总结它的独特内涵,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该地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以期为今后的城市滨水地区发展中,使城市滨水地区能够朝着更具人性化、更具合理化、更具生命力的目标不断迈进。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孙权林.城市滨水地区活力复兴研究——以济南市北湖地区城市设计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段汉民.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陈德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J].规划师,2002(6):31-32.
[5]焦 胜.城市滨水区的复兴——以长沙沿江风光带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10):49-50.
[6]王建国.城市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德化.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于丽丽,张 梅.城市意向浅析——以商丘为例[Z].中国:百度文库,2009.
[9]唐永红.昆明城市意向浅析[Z].中国:百度文库,2008.
[10]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San Francisco.1971.The urban design plan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an Francisco.
[11]MANFREDI NICOLETT1,Passive systems and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ITIES,procceedings of PLEA'98 Lisbon Portugal,June,1998.
[12]Gerald H.Krausse.Tourism and waterfront renewal assessing residential perceptio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