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特征比较分析

2012-11-06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轮轴集群创新能力

郑 彬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510)

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特征比较分析

郑 彬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510)

由于产业组织形式的差异,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分为马歇尔式集群和轮轴式集群两种类型,两类集群的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本文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和阻力三个维度,分析了两类集群中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上的表现,对两类集群中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并针对两类集群技术创新上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马歇尔式集群;轮轴式集群;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根据产业组织形式的差异,生产传统工业品的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集群和轮轴式集群两大类。在马歇尔式集群中,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空间聚集,在产品市场直接竞争,合作行为较少。由于缺乏大企业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配套关系,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横向分工网络。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许多地区出现大量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进入了与日常生活消费品生产相关的轻型制造业,如江浙的纽扣、小电器、制鞋业,广东的服装、玩具、建材、小家电、五金、灯具、锁具等行业,这些行业技术含量和所需资金不高,进入门槛低,因此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在农村、乡镇大量“抱团”、“扎堆”出现并迅速发展,形成了成百上千的产业集群,被称为江浙的“块状经济”或广东的“专业镇经济”。佛山南海西樵纺织业集群、中山小榄五金产业集群、顺德均安牛仔服装集群、温州打火机集群等就是马歇尔式集群的典型代表。而轮轴式集群理论上源自于Markusen(1996)[1]提出的轮轴式产业区概念,它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与众多中小配套企业形成有机联系的企业合作组织。轮轴式集群的产业链条一般比较长,许多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进入产业链上附加值不同的各个生产环节,通过分包大企业中间产品的方式,专门从事某一工序、某一零配件的生产,成为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轮轴式集群将原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外部化,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加深,相互依赖也随之加强。我国原有一些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重化工业地区逐渐演变为轮轴式产业集群,如长春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另外一些则由跨国企业嵌 入当地形成,如广州地区以日本本田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集群。两类集群数量庞大、涉及行业相当广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行业和产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技术创新上,两类集群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且处于不同类型集群、不同产业链位置中的企业创新特征也差别很大。本文通过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阻力三个分析维度,探讨两类集群中不同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

1.企业技术创新分析维度

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2]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五个方面:①产品创新;②工艺创新;③市场创新;④原料创新;⑤管理创新。本文重点研究两类集群中各种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上的表现。为此,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和阻力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一些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Dosi.et al,1982)[3];另一些文献则将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归结为社会需要,认为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取决于科技研究可能得到的成果和市场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Mowery&Rosenberg,1989)[4]。也有研究把政府行为、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以及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作用一起纳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万君康、蔡希贤,1996)[5]。本文主要从市场需求和竞争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创新动力,即在市场需求诱导和竞争压力下企业将更具有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动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系统,其核心是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种投入具有不可分割性,导致通常只有大企业才能承受得起高投入的成本压力。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中小企业强,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部门在技术创新上也会表现得更有进取性(Galbraith,1952)[6]。Freeman(1982)[7]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OECD 国家,80%的技术研发投入集中在最大的100个项目里,并且几乎所有项目都是由那些员工超过5000人的大企业来完成的。大企业拥有充裕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同时还可以充分享受到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较强的创新成果推广能力保证大企业能够持续地享有技术创新的市场收益。由于缺乏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中小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低下,并且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无法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障碍。但是也有一些著名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某些行为和组织上的因素,如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以及应付市场变动的灵活性等,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内更适合进行技术创新(Schere,1965[8];Acs&Audretsch,1991[9])。基于二者在创新能力要素上的差异,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也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在创新资源和承担风险能力上的缺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侧重于短平快的产品创新项目,而工艺创新涉及到大量资源的投入、生产线重组、性能改进等工作,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力量薄弱,一般不愿涉足,绝大多数生产工艺创新都是由大企业完成的。Mansfield(1988)[10]的研究发现,在排名前50家的日本大企业中,67%的R&D预算被用于内部生产工艺的开发和改进上。Schere(1991)[11]的研究也支持企业规模与工艺创新比重之间的正相关性,企业销售规模越大、工艺创新在技术创新中所占的比重也越大。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抢占市场或稳定市场占有率,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生产工艺创新。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分析两类集群中不同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行为。

技术外溢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提高集群技术水平,也可能成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阻力。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高速流动的环境,“企业相互靠近”使新技术很容易被其它个人或企业吸收或模仿,企业能够轻易地从集群内其它企业的研发投入中获得收益;产业集群内部基于共同的地方网络、文化和制度环境,“企业─客户─供货商”之间的集体学习(Camagni,1991[12])、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缄默知识的有效传递(Cooke P.,1998[13])等因素加速企业创新知识的外溢和扩散。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Arrow,1962)[14],易于在集群中传播,其他企业无需通过付费交易就能获得创新成果,当企业预期到这种情况后,企业就缺乏经济激励进行自主创新而希望模仿抄袭,因此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上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如果缺乏适当的创新激励和专利保护制度,企业就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产业集群发展就会出现技术锁定。

2.两类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特征

下面将根据上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阻力三个维度,分析马歇尔式集群和轮轴式集群中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特征。

2.1 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

由于马歇尔式集群是生产同类产品中小企业的集合体,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地设计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依靠持续创新去占领产品市场,因此产品创新动力较强。马歇尔式集群缺乏大企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上也具有一般中小企业的特点,即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往往进行低要素成本的加工制造、利润空间狭小,受到自身规模限制无法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且难以承担创新风险,创新能力薄弱。基于地理邻近和技术外溢的集群环境,企业创新成果易于被竞争企业无偿获取,模仿抄袭、“搭便车”现象十分普遍,企业难以通过产品创新获得市场领先地位或利润回报,因此创新阻力很强。

轮轴式集群的两类企业——处于产业链龙头地位的大企业、和与大企业形成配套关系的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大企业常常处于产业链末端,从事成品组装、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具有强烈的创新动力;而中小企业属于上游企业,产品需求来自于大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按照大企业订单的质量、规格、数量、交货期等要求生产中间配套产品,在并不直接面对外部产品市场,因而没有经济激励或竞争压力去从事产品创新活动,创新动力较弱。在创新能力上,大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产品创新能力很强;而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能力,有些甚至沦为大企业的附属工厂或制造车间。作为集群产品的最终生产者,在分工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往往要亲自负责整个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的设计,并监督从研发、生产到最终销售的多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在企业网络中传递和扩散,并进而改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多实证研究支持了这判断(Nunzia Carbonara,2004[15];Nadvi.K,1999[16])。轮轴式集群中虽然也存在技术外溢引起的模仿行为,但由于轮轴式集群中的大企业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的产品创新成果,一旦侵权,大企业有足够的人力、财力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现实中大企业往往在新产品推出时能通过规模效应迅速占领市场,使自身的创新成果尽快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可见大企业的产品创新阻力不大。而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稳定的供应商,即使其他同类企业通过模仿生产出同类产品,也不易打破与大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加上大企业常常对配套企业变更产品生产的标准和要求,从技术援助、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等方面对配套企业给予支持(Gereffi,1999[17]),外围企业一般难以企及,因此这些中小配套企业产品创新阻力并不大。表1是两类内生型集群企业产品创新特征的总结。

表1:两类内生型产业集群产品创新特征

2.2 工艺创新(process innovation)

工艺创新指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法的重大变革。马歇尔式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产品创新而非工艺创新——为减少工艺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采取购买设备和专利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生产技术或工艺流程,工艺创新动力较弱。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上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缺乏、市场风险大的不利因素,产品创新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工艺创新更加“捉襟见肘”,能力更显不足。由于技术外溢,集群企业有机会以远低于自主创新投入的成本获得其他企业工艺创新的信息,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盗用工艺创新成果也不易被发现,因此工艺创新上模仿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加泛滥,导致创新企业无法获得市场回报和竞争优势,创新阻力巨大。马歇尔集群中企业工艺创新的动力、能力弱,阻力大,如果缺乏适当的机制或外部组织来摆脱集群创新困境,这类集群工艺创新水平将难以提高。

轮轴式集群中,面对市场上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处于产业链终端的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持竞争优势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必须改进技术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增强工艺过程的灵活性,因此轮轴式集群中的大企业有很强的工艺创新动力。而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大企业配套产品的生产要求、保证大企业的订单不流失,也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工艺创新动力也较强。在工艺创新的能力上,处于龙头地位的大企业无疑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是集群中的创新主体,它不仅积极改进本企业的工艺生产,还对中小配套企业进行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援助,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工艺创新;但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却非常不足,它们需要通过与大企业的交易和合作关系获得大企业的援助,以改善自身的工艺水平、提高生产能力。由于大企业生产过程复杂、资金投入大,一般企业难以模仿,因而创新阻力较小。当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趋于稳定,相关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也会趋于编码化,使得技术知识更容易被区域中的其它中小企业共享(VitoAlbino,A.ClaudioGaravelli,Giovanni Schiuma,1999[18]),这导致大企业的知识技术除了转移到具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中,还会很容易扩散到其它企业,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与产品创新不同,工艺创新阻力较大。表2总结了两类集群中企业工艺创新的特征。

表2:两类产业集群工艺创新特征

3.结论与建议

马歇尔式和轮轴式两类产业集群中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上的特征差异是由集群分工网络和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引起的,应当针对两类集群技术创新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以提高创新水平。对于马歇尔式集群,从创新动力看,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环境下应加快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在竞争中面对更加挑剔的顾客和更加严格的质量要求,主动迎接工艺创新市场压力,从而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在创新能力上,要在集群中引入有能力的创新主体,如通过地方政府兴办各类技术服务组织、生产力促进中心,引进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等。这些技术服务组织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集群技术进步:一是通过提供信息、资金、培训、咨询等服务,向广大中小企业输入创新资源和技术援助,二是通过替代创新活动,促进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组织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易,向企业扩散创新成果;三是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的传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轮轴式产业集群中,整个产业链和集群层次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二是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合作创新的效果,因此既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要创设适当的机制推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使得大企业的技术主导地位有助于提升整个集群在产品和工艺两个方面的创新绩效。而且,在轮轴式产业集群中,要优化居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功能配置,避免由于企业创新目标的重叠所造成创新资源浪费。

两类集群均面临着知识外溢的创新风险。知识外溢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并非要抑制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而是要加大打击非法仿冒他人创新成果的力度,依法惩治窃取专利成果和假冒伪劣等恶性竞争的行为;并规范集群地区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不受侵蚀。要通过市场规范和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技术交易的市场规则,减轻技术外溢的负面影响,使创新企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市场回报,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提高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

[1]ky Pl aces i n Sl i ppery Space:A Typol ogy ofIndust ri alDi st ri ct s,Econom i 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2]Schum pet er,J.The Theory of Econom i c Devel opm ent:An Inqui ry i nt o Prof i t s,Capi t al,Credi t,Int erest,and Busi nessCycl e,Cam bri dge:H arvard U-ni versi t yPress,1912.

[3]Dosi.etal,Technol ogi calparadi gm s and t echnol ogi calt raj ect ori es,Research Pol i cy,1982,Vol.11,No.3.

[4]M owery,D.and Rosenberg,N,Technol ogy and t he Pursui tofEconom i c Growt h.Cam bri dgeUni versi t y,Press,Cam bri dge,1989.

[5]万君康、蔡希贤主编,技术经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9-20.

[6]Gal brai t h,J.K.Am eri can Capi t al i sm,Bost on:H ought on M i f f i n Co,1952.

[7]Freem an C.,TheEconom i csofIndust ri alInnovat i on,2nd M IT Press,1982.[8]Schere,F.M.Fi rm Si ze,M arketSt ruct ure,Opport ui t y,and out putofPat ent Invent i ons,Am eri can Econom i cRevi ew,1965,55:1097-1123.

[9]Acs&Audret sch,Innovat i on and Si ze att he Fi rm Level,Sout hern Econom i cJournal,1991,37(3):739-744.

[10]M ansf i el d E.Indust ri alR&D i n Japan and t heUni t ed St at es:A Com parat i veSt udy.Am eri can Econom i cRevi ew,1988,78,2(2):223-28.

[11]Schere F.M.Change Perspect i veson t he Fi rm Si ze,JournalofEconom i c Li t erat ure,1991,24-38.

[12]Cam agni,R (eds).,Innovat i on Net work:Spat i al Perspect i ves,London:Beel haven-Pi nt er,1991.

[13]Cooke P.Regi onal knowl edge capabi l i t i es,em beddedness of f i rm s and i ndust ry organi zat i on:bi osci ence m egacent res and econom i c geography[J].European Pl anni ngSt udi es,1998,12(5):626-641.

[14]Arrow,K.J.,1962,“The Econom i c Im pl i cat i onsofLearni ng by Doi ng”,Revi ew ofEconom i cSt udi es,29,155-173.

[15]Nunzi a Carbonara.Innovat i on processes wi t hi n geographi calcl ust ers:a cogni t i veapproach[J].Technovat i on,2004,(24):17-28.

[16]NadviK,Shi f t i ngTi es:Soci alNet worksi n t heSurgi calInst rum entCl ust er ofSi al kot,Paki st an[J].Devel opm entand Change1999,30:41-175.

[17]Geref f i,Gary."Int ernat i onalt radeand i ndust ri alupgradi ngi n t he apparel com m odi t y chai n."Journal of Int ernat i onal Econom i cs 48,1999,1(June):37-70.

[18]Vi t o Al bi no,Cl audi o Garavel l i A & Gi ovanni Schi um a.Knowl edge Transf erand Int er-f i rm Rel at i onshi psi n Indust ri alDi st ri ct s:The Rol e oft he LeaderFi rm[J].Technovat i on,1999,(1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ZhengBin
(Busi nessM anagem entDepart m ent,GuangdongCol l egeofIndust ryand Com m erce,Guangzhou,510510,Guangdong)

Accordi ng t o t he di f f erence oft he i ndust ri alorgani zat i on f orm s,t he t radi t i onali ndust ri alcl ust erscan be cl assi f i ed i nt o t wo t ypes-M arshall i an cl ust ersand H ub-and-spoke cl ust ers,whi ch di spl ay t he rem arkabl e di f f erentcharact eri st i csi n t echnol ogi cali nnovat i on.Based on t hree di m ensi onsof t echnol ogi cali nnovat i on whi ch can be def i ned asm ot i vat i on,capabi l i t y and obst ruct i on,t hi spaperanal yzesand sum m ari zest he charact eri st i csi n product i nnovat i on and processi nnovat i on.Theref ore,i ti snecessaryt oadoptdi f f erentm easuresi n t hel i ghtofspeci f i ccondi t i onsi n di f f erentt ypesofcl ust ers.

m arshal l i an cl ust ers;hH ub-and-spokecl ust ers;producti nnovat i on;processi nnovat i on

F-051

A

1671-5004(2012) 01-0083-03

2012-3-19

本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S-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彬(1980-),女,汉族,广东韶关人,管理学硕士,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轮轴集群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煤矿运输设备链轮轴组成套检修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防拉伤遛狗绳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