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利用探讨
——以浦市古镇为例

2012-11-06屈万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古民居古建筑古镇

屈万新,赵 玲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利用探讨
——以浦市古镇为例

屈万新,赵 玲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基于对浦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协调浦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构建以消防为核心的保护体系和以旅游利用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等策略。

浦市;保护;发展;旅游空间

众所周知,自2003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关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就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保护与发展是对立的关系,要想发展,必须革故鼎新,即保护古镇必将阻碍城镇的现代化,进行现代化建设必将破坏旧的城镇格局和风貌。这种观点在当局中占据主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当局对于梁思成先生关于在北京旧城区外另辟新区建议的否决,也正是这种观点导致老北京城大量城墙、建筑毁于一旦。另一种观点认为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的,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则为保护奠定经济基础。笔者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浦市古镇为例,从保护与发展的博弈关系入手,从四个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当前我国古镇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下面的论述主要从以上方面展开。

1.浦市概况

浦市古镇地处湘西自治州沅江中游西岸,东经109Ο40′~110Ο14′,北纬 27Ο54′~28Ο28′。距泸溪县城 21 公里,距辰溪县城10公里,东与辰溪县隔江相望,南临达岚镇,西接武溪镇,北连白沙镇。该镇因地处军事要冲、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文化繁荣。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在此活动[1]。明清时期就有“湘西四大名镇之首”、“小南京”的美誉,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发源地。

1.1 自然环境

浦市古镇的选址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当地人对于风水的迷信:风水学中认为山阳水阴,山无水变,水无山不合,山主人丁,水主财禄。沅江浦市段河道变宽走势曲折,酷似太极八卦,浦市古镇中心及其背后的武陵山南支余脉则正位于太极八卦的阳鱼鱼腹位置;而古老冲、江东村等地则位于阴鱼位置;沅江则构成了阴阳鱼的分界线,整个八卦内呈西北部丘陵起伏,东南地势平坦之势,整体上形成了抱阴负阳的空间格局。三条平行的主街(河街、正街、后街)被45条垂直交错的巷弄通道连为一体,从而组合成了木排形状的古镇肌理(如图1)。[2]

图1 浦市古镇空间环境

1.2 人文环境

沅江是古代大西南的交通大动脉,浦市处于沅水中游最大的口岸之畔,此地水域宽广,河床较深;加之明朝初年千年古道(即高山坪古驿道)的修建吸引了各路巨商富豪云集浦市经商,促进了浦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街道、商行、店铺由然而生,各类建筑争相耸立。沅水岸边的浦市便成了沅水流域最大的贸易码头。因此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

2.保护现状分析

2007年制订的《泸溪县浦市古镇保护规划》已为浦市古镇的保护夯实了基础,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均已建立,浦市主要古民居均已经挂牌保护。具体保护要素构成如表1

表1 浦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要素构成表

2.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浦市现存古民居大都为明清时期前店后院式两层四合院建筑,据笔者统计,古民居建筑群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321.58平方米(具体情况如表2),较集中分布在浦市镇正街和太平街、十字街、烟坊街,该区域古建筑幢数占总数的比例为76.8%,木结构幢数占总数的76.14%,木结构建筑面积占全镇古建筑总面积的57.08%;零散分布于后街、李家巷、余家弄、吉家头、唐家巷、印家桥、下河、上庵等位置。

表2 古建筑属性表

受文革“破四旧”等原因影响,众多古民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60多栋。另外,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融为一体,造成现存古民居风貌不协调。一方面,部分古民居受损严重,或是墙面倾斜,或是屋顶受损,电线老化外露现象严重,火灾隐患大,命运堪忧(由图2可见,认为古镇保护很好的当地居民只占总人数的0.99%)。一方面,保护宣传不到位,由图3可见,60.49%的当地居民不知道古镇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梁思成先生曾提到,保护要靠人民普遍对它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当地政府应当探索新的古镇保护法律法规宣传途径以提高宣传效果。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2.1 辰河高腔保护现状

清《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浦市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被誉为“东方戏曲瑰宝,”是汉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高腔剧团进京献艺得到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6年,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当地政府正积极培养辰河高腔艺术人才,同时通过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青年学员并整理剧本资料加以保存。

2.2.2 建筑工艺保护现状

浦市在古民居建筑艺术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如雕刻工艺、排水系统规划等方面在现代建筑学中都值得借鉴。历史建筑雕刻工艺精美绝伦,主要有彩雕、透雕、浮雕等雕刻形式,很多古民居的雕刻依然清晰可见;全镇下水道的出水口在沅江,屋内修建天井既可以向下水道排水,同时沅江的湿润空气又可以通过下水道进入室内,因此古民居内春暖夏凉;每处都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惊人智慧和高超技艺,反映了浦市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气息,令人叹为观止。相应地很多传统建筑工匠在古民居修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建筑工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古民居的原真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2.2.3 人口老龄化

浦市同时还面临着常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古镇总人口4.6万人。其中原住居民(指三代及三代以上在浦市古镇居住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25%;常住人口年龄分布为:4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8.15%,30-45岁的人口为27.16%,17-30岁的人口为22.22%,17岁以下的人口为2.47%,由此可见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3.古镇保护与发展对策浅析

3.1 保护与发展的博弈

保护与发展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为了使古镇内的自然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永续传承,为一定历史文化时期提供见证,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但保护并不是一味地压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其与世隔绝,保持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是为保护筹集资金,发展是保护的基础。由图4、图5可见,71.64%的当地居民认为应当在保护中开发,72.84%当地居民认为古镇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由此得出当地大部分居民赞成在保护浦市古镇的同时发展浦市的经济。浦市古镇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走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养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3]同时也要注意古镇保护规划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及旅游规划的一致,当保护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冲突时,应当以保护规划为重。

3.2 以消防为核心的保护体系的建立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3年,我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165起,其中,因用火不慎、电气故障、遭受雷击而引发火灾的分别占火灾总数的30.78%、16.67%、7.69%。[4]为了保护古建筑免遭火灾危害,文化部和公安部于1984年联合出台了《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浦市有记载的大火发生过三次:《泸溪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浦市遭大火,次年巡检司属亦被烧毁。清嘉庆年间浦市又遭一次大火,浦市的“商业中心”——太平街数十家木结构的店铺与房屋一天之内灰飞烟灭,因此太平街又名火烧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浦市,清军逃离前火烧浦市。[5]浦市之所以容易发生大火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材质易燃。浦市古镇大部分古建筑都为都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或全木结构建筑,年久材干,阻燃系数低,易于燃烧(见表2)。其次,结构助燃。其结构具有湘西民居的特色,多为前店后寝(下居住或用于经商,上用于储存货物)左右两旁都为通透式木结构且没有防火分隔,这就增大了燃烧必须具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的氧气所有量,这种结构一旦起火,便会引发火势向上蔓延,引发室内外的氧气助燃火势。再次,布局连燃。浦市古建筑布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民居之间相互共用山墙,院院相套,屋屋共连,极易火烧连营。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浦市的消防:首先,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透明防火涂料全覆盖作业,重要的古建筑内安装防火监控探头,所有电气线路应采用铜心绝缘线套金属管敷设且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的古建筑构件上,配线主线路均应采用地下铺设形式;其次,在不破坏古镇原有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在古建筑之间增设与古建筑风貌相协调的防火墙或其它隔离设施,在古建筑群内间隔性地设计、布置消防供水系统和开辟消防通道,浦市古镇现有消防通道共计52条,总长达到11190米,其中主要街巷消防通道的宽度如表3,由于部分消防通道较窄消防车无法进入,所以应组建摩托机动消防队。

表3 浦市古镇主要街巷宽度一览表

3.3 基于旅游利用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3.3.1 旅游业发展资金的引入模式

据调查数据显示:40.74%的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1-2万元和3万元的分别占20.99%,2-3万元的占12.28%,可见当地居民收入偏低,然而,古镇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当地旅游局估算,完全修复古镇古代建筑,需要耗资8个亿,然而只是依靠当地财政补贴或是当地居民集资远不能支撑古镇的保护这个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的宏大工程,适度地引入投资,转让旅游景点经营权发展旅游业当是明智之举。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创造保护古镇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古镇的价值向旅游者展示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其次,巩固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依托古镇旅游资源优势,编制投资项目,发展宽松投资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投资;再次,盘活国有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投资,通过政府出政策、部门跑项目、企业搞融资多种渠道,切实增加旅游业的投入,为浦市古镇发展旅游业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最后,通过寺庙信仰筹集资金,浦市古镇素有“湖南庙乡”之称,明清时期其拥有72座古刹,99座枋,城内三步一庙,五步一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活动群。深度挖掘浦市的寺庙历史文化,通过发展寺庙旅游业,借对“神灵”的敬畏与供奉来筹措资金,不但可以促进寺庙文化的宣传与影响,还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为浦市的旅游发展筹集资金。

3.3.2 坚持特色旅游的主题定位

浦市古镇西南方向51.9公里处有凤凰古镇,北方105.8公里处有永顺县芙蓉镇,其中凤凰古镇和芙蓉古镇旅游业都起步于1985年,客源市场稳定,例如2007年凤凰古城的直接旅游收入为18亿元。尽管浦市古镇的旅游资源远远优于前两者,但其仍然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处于旅游发展探索阶段的浦市古镇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影响力远远不及前两者。因此浦市古镇在旅游开发时应尽量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辰河高腔、千年古道、商贸文化,从而降低它与周围古镇的共性,避免负的近邻效应的出现,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浦市也应当充分利用正的近邻效应,与前两者组合成大湘西古镇游线路,从而增强三者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

3.3.3 遵循旅游空间理论的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空间理论认为同一旅游空间中路径的方向、长度、拐点、节点等要素的设计理念和方式不同以及时间的差异将直接导致旅游主体完全不同的空间体验。[6]从图6可以看出,不同的路径设计结果,不但空间和对景、背景、侧景的数量有所变化,观景的竖向角度、水平角度、组合成分也有变化。图6中从旅游路径1和路径2对比可以发现旅游者按照路径2游览获得的空间转换更丰富、空间感知更全面、空间体验更深刻。另外,由于人对重复场景的审美钝化,同一方向、类似空间符号的路径不能过长,必须适时确定拐点和节点。浦市古镇在景观设计中应当因地制宜的在景观相对单一的地带增加绿化小品或其它分隔空间的相关景观设施,以增加对景、侧景及背景的数量,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同一旅游线路中的不同景点游览顺序的安排应根据景点的海拔高度、适宜观景时点进行灵活安排,尽量遵循景点海拔高度的错落有致的原则,使旅游者获得更多的观景体验和审美享受。

图6 不同路径设计对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影响比较图

3.3.4 规划先行,功能分区明确

浦市当前发展古镇旅游的一大障碍就在于当代现代化的建筑与古代建筑融合为一体,当地居民存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而这就最终会导致古代建筑被现代化的新建筑所取代。然而现代化的建筑古化包装费用较高,因此笔者建议,浦市在规划时应该进行功能分区,开辟新区将一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引向新区。拆掉包装费用较高且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的现代化建筑,包装那些街道两侧包装成本较低的现代化建筑,积极恢复传统建筑的本来面貌。确保古镇的整体风貌不被夹杂其中的现代化建筑所破坏。对道路交通加强控制,鼓励步行交通,控制机动车辆在核心保护区内行驶,合理布局停车场。

3.3.5 加强重点地段的空间环境整治

重点地段主要是古民居较为集中的上正街、中正街和太平街、十字街地段。对作为古镇节点的这些关键性区域进行精心设计,能够形成具有地标感的视觉景观核心。该街段应按照功能性复原的原则进行规划,根据其传统功能,建议规划为商业购物步行街,商店以浦市特产及民族工艺品、旅游品为主,辅以部分传统饮食店、茶馆。对街道两侧建筑进行保护性规划和维修,对电线老化及外露部分进行检修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配备消防基础设施;对古镇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广告、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进行规划和控制,确保其与整体古镇风貌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浦市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保护状况欠佳,保护和发展的抉择是其当前最大关切。根据其正处于旅游开发中的探索阶段的特性,建议在保护中进行旅游开发,以旅游养保护,以保护促旅游。在保护方面提出了以消防为核心的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旅游开发方面提出了多渠道引入旅游开发资金、开发以游客为导向的旅游空间线路等策略,以期为解决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M].1999:203

[2]雨田献给生育我的故乡浦市[M].1992:23-25

[3]李小云,闵忠荣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J].小城镇建设,2011,3:85-88

[4]林贤光中国古建筑防火需要怎样的举措[J].新安全东方消防,2007:55

[5]泸溪文史编纂委员会泸溪文史第8辑[M].2007:196

[6]常疆 旅游空间刍议[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第16卷第5期:68-69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Utilizing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Cultural Town——take pushi as an example

QUWan-Xin,ZHAOLin
(H unan Norm alUni versi t yChangSha410081 H u nan)

Based on t he t he anal ysi soft he prot ect i ve exi st i ng ci rcum st ancesand quest i onsoft he m at eri aland i m m at eri alcul t uralheri t age and l ocal resi dent s quest i onnai re ofPushiwhi ch i s t he nat i onalhi st ori calcul t uralt own,t hi s paperput s f orward som e m easures t o resol ve t he cont radi ct i on bet ween prot ect i on and devel opm ent,t oconst ructt heprot ect i on syst em t hatpaysat t ent i on t of i reprot ect i on and t hei ndust rysyst em whi ch paysat t ent i on t ot ouri sm ut i l i zi ng.

Pushi;prot ect i on;devel opm ent;t ourspace

B031

A

1671-5004(2012) 01-0061-04

2012-1-10

本课题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范技术标准模式示范研究(2008BAJ08B18)资助

屈万新(1985- ),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古民居古建筑古镇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镇之旅
中国古建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千年古镇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