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的量性及质性研究
2012-11-06李亚玲左红霞陈琼书
李亚玲,左红霞,陈琼书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的量性及质性研究
李亚玲,左红霞,陈琼书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设人口学变量问卷、自编封闭式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和开放式问卷对143名护理本科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总体职业认同评分为(3.21±0.46)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职业期望最高,职业认知最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择业原因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本科新生的职业认同水平。[结论]针对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的特点,因人而异,适时地、个体化地促进其提升职业认同水平。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量性研究;质性研究
护生职业认同指自己对护理工作性质、特征等认同的状态,是护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及能力的感知和认同。职业认同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对该职业正向评价的作用,也有个人兴趣、爱好、志向追求的作用[1]。职业认同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护生的职业认同始于接触专业教育之时,在学习护理理论、接触临床护理实践和临床带教老师及病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在此过程中,护生职业认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探讨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育和提升护理职业认同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目标总体:我国护理本科新生。可及总体: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本科新生。研究样本:2011年6月在自愿前提下抽取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143人,年龄20.09岁±0.86岁;女129人,男14人;独生子女23人,非独生子女120人;生源地:农村108人,城镇35人;择业原因:因自己的兴趣选择护理专业有10人,因父母和他人意愿选护理专业为30人,因好就业选护理专业为63人,被迫调剂专业者为40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人口学变量问卷 自设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5个变量: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择业原因(自己的兴趣、父母和他人意愿、好就业、调剂专业)。
1.2.1.2 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 量性研究采用自编封闭式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经预实验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4,分半系数为0.875,表明该问卷的各条目编制和内部一致性均具较高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于护生职业认同的测量。此问卷包括25个条目,其中20个正向条目,5个反向条目。正向条目采用5点计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不太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反之为反向计分。该问卷分6个维度:职业情感(6个条目)、能力认同(5个条目)、职业意志(5个条目)、职业期望(3个条目)、职业价值观(3个条目)、职业认知(3个条目)。总分及各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整体职业认同感及该维度的职业认同越强。正式施测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7。
1.2.1.3 开放式问卷 质性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研究主题包括:学护理原因,对护理职业的整体评价和感受,促进对护理职业认识提高的课程,影响学习护理专业积极性的因素,学校或医院采取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的措施。考虑到量性研究不能深入了解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量性研究的同时,设计了质性研究开放式问卷,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深入分析。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预实验采取立意抽样,正式施测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主试者为护理学院老师,于2011年6月学期末2周内对在校本科新生进行测试,测试前主试者向被试者详细讲解测评目的,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要求被试者以无记名方式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做出评定。测试过程中,被试者在遇到不理解项目时可随时向主试者个别询问,所有问卷一次完成,测试时间20 min~30 min,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问卷152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实得有效问卷143份,回收率为96.2%,有效率为94.1%。1.2.3 统计学处理 资料收集后统一编号,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量性研究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通过分类、编码、分析总结、提炼主题四步骤来完成。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及各维度总体情况 143名本科新生的总体职业认同评分为(3.21±0.46)分,职业期望(3.43± 0.71)分,能力认同(3.39±0.55)分,职业价值观(3.34±0.69)分,职业情感(3.25±0.77)分,职业意志(3.11±0.63)分,职业认知(2.68±0.63)分。
2.2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4)
表1 不同性别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性别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性别人数总体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能力认同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男14 3.12±0.65 3.08±0.82 3.31±0.89 2.88±0.67 3.26±1.03 3.41±0.91 2.87±0.66女129 3.22±0.43 3.33±0.75 3.40±0.51 3.17±0.62 3.45±0.67 3.33±0.69 2.58±0.61 t值-0.561-2.172-0.357-2.399-0.669 0.371 2.197 P >0.05<0.05>0.05<0.05>0.05>0.05<0.05
表2 是否独生子女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表2 是否独生子女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独生子女人数总体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能力认同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是23 3.12±0.44 3.10±0.72 3.30±0.49 3.15±0.64 3.41±0.45 2.94±0.76 2.71±0.63否120 3.23±0.46 3.28±0.77 3.41±0.56 3.10±0.63 3.44±0.75 3.42±0.68 2.67±0.63 t值-1.054-2.215-0.800 0.335-0.286-3.018 0.265 P >0.05<0.05>0.05>0.05>0.05<0.05>0.05
表3 不同生源地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表3 不同生源地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生源地人数总体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能力认同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农村108 3.22±0.46 3.31±0.78 3.40±0.59 3.10±0.61 3.41±0.75 3.63±0.67 2.56±0.61城镇35 3.19±0.43 3.08±0.72 3.35±0.43 3.14±0.68 3.50±0.55 3.11±0.66 2.87±0.68 t值0.421 2.068 0.495-0.381-0.693 3.090-2.427 P >0.05<0.05>0.05>0.05>0.05<0.05<0.05
表4 不同择业原因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表4 不同择业原因护生职业认同感评分比较(±s)分
择业原因人数总体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能力认同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认知自己兴趣10 3.46±0.37 3.72±0.49 3.60±0.75 3.40±0.55 3.67±1.13 3.50±0.57 2.60±0.66父母和他人意愿30 3.24±0.42 3.40±0.68 3.25±0.53 3.19±0.46 3.41±0.62 3.48±0.82 2.57±0.65好就业63 3.29±0.40 3.37±0.62 3.41±0.57 3.26±0.61 3.47±0.66 3.42±0.61 2.66±0.60调剂专业40 3.01±0.52 2.83±0.92 3.41±0.48 2.73±0.64 3.33±0.72 3.07±0.74 2.82±0.64 F值4.506 7.554 1.135 8.060 0.698 2.922 1.049 P <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质性研究提炼主题情况 ①学护理原因:好就业、调剂专业、家庭因素、自己兴趣、性格合适、照顾帮助别人。②对护理职业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工作压力大、风险高、专业性强、社会地位低、发展前景好。③对护理职业认识提高的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大学生社交心理学等。④影响学习护理专业积极性的因素:护理工作性质及发展前景、就业情况、个人兴趣、人际关系、教学因素、工资待遇。⑤学校或医院采取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的措施:学校方面多提供见习及护理相关实践活动;医院方面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合理排班等。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及各维度总体情况
3.1.1 总体职业认同分析 国内护生职业认同实证研究较少,加上使用量表不同,因而无法比较不同抽样地区护生的职业认同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43名本科新生的总体职业认同评分为(3.21±0.46)分,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护生职业认同水平中等偏上,呈现正向趋势,普遍比较认同。按照Hinshaw模式分析专业角色适应过程,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护理专业充满新鲜和好奇,希望学好专业知识并有所建树。按照沈之菲[2]的标准将职业认同得分划分为3组:1.0分~2.0分为不认同,2.1分~4.0分为一般认同,4.1分~5.0分为高度认同。则本研究中1人不认同,4人高度认同,其余护生处于一般认同水平,说明目前护生对于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持有疑虑态度。
3.1.2 职业认同各维度分析 职业认同各维度发展不均衡,职业期望得分最高,其中得分1.0分~2.0分2人,2.1分~3.0分23人,3.1分~4.0分81人,4.1分~5.0分37人,说明大多数新生对护理专业前景期望值高。大学一年级新生接触的多为公共基础课,对未来充满憧憬。学校教师有必要让护生了解理想的护理职业和现实中的护理有一定的差距,以防护生因思想准备不充分降低职业认同,适时地对护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加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传授一些应对技巧,避免护生因理想化的职业期望和护理实践差距过大而产生文化休克,帮助护生形成理性的职业认同。能力认同得分仅次于职业期望,其中1.0分~2.0分1人,2.1分~3.0分28人,3.1分~4.0分93人,4.1分~5.0分21人。说明护生认为护理专业需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且大多数护生对胜任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呈正向趋势。职业价值观得分1.0分~2.0分10人,2.1分~3.0分27人,3.1分~4.0分72人,4.1分~5.0分34人。大多数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意义及作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评价比较正面,具有较积极的直接影响护理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职业情感得分略高于中等临界值,得分1.0分~2.0分11人,2.1分~3.0分30人,3.1分~4.0分76人,4.1分~5.0分26人。说明多数护生表现出正向情感倾向,具有相对健康的职业情感。在学习护理专业过程中,对护理职业的情感投入及护理专业给护生个体带来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动力水平。职业意志得分略高于中位数,得分1.0分~2.0分2人,2.1分~3.0分48人,3.1分~4.0分79人,4.1分~5.0分14人。多数护生能克服困难,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在护理专业上确立目标的心理过程;部分护生可能把护理专业作为过渡性职业。职业认知得分低于中等临界值,1.0分~2.0分31人,2.1分~3.0分56人,3.1分~4.0分52人,4.1分~5.0分4人。说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总体认识比较负面,对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不高,对护理工作本质的理解、护士的社会地位、护理工作环境,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还处于匮乏阶段。可能与课程设置、社会评价、择业原因有关。职业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数护生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始于学校专业教育阶段,从新生入校第一天起,专业教育认同作为系统工程应全面展开。不管护生择业原因是什么,学校首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端正思想,使其正确理性地认识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和重大意义。其次,进行情感教育,使护生产生崇高的职业神圣感、使命感,为解除病人之病痛而刻苦钻研,使其能克服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坚持护理专业,并衷心热爱护理专业。
3.2 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与人口统计学关系
3.2.1 性别 男生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得分明显低于女生。这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4]。参考质性研究可能原因:①社会普遍认为护理工作更适合女性,这使男护生害怕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并感到孤独感和被排斥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认同的影响大,而性别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可通过教育予以改变。②自我认同。社会对护理理念的偏颇,护理工作的照顾性、服务性让男护生觉得有损男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前景小,难以实现自我价值。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与其所选专业类别、性别因素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男女比例为1∶10,21世纪以来首都医科大学男护生占7.7%,海南医学院占6.0%[5,6],而英国男护士占10.21%,美国占14.7%,德国占18.0%,荷兰占23.0%[7-9],我国男护生比例低于国外。④择业原因。本研究男护生14人中,9人就读护理是因好就业,5人被调剂。相对来说,目前国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男护士就业形势优于同等水平的女护士,导致男性会考虑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知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要多一些。可能原因:①男性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有大致的了解。②班干部比例大,本研究中57.1%(8人)男性为班干部,而女生班干部比例为21.7%。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校教师对男护生关注度较高,频繁师生互动使其有更多机会了解护理专业的性质。
3.2.2 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得分均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参考质性研究可能原因:①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接受家长更多溺爱和保护型教育,抗压意识薄弱,对自己能否掌握好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不足、挫败感加强。②社会支持影响。独生子女中,34.8%(8人)护生因父母和他人意愿而选护理专业,而非独生子女仅占18.3%(22人)。说明独生子女的职业认同受家人及他人意愿的影响更大。
3.2.3 生源地 城镇护生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均低于农村护生。参考质性研究可能原因:①家庭环境。农村护生多数吃苦耐劳,独立性强,而城镇护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无需承担家务和生活重担,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弱。②学习特点。农村护生珍惜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③经济因素。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大学生的最优选择是社会上公认好就业的专业,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城镇护生职业认知高于农村护生,可能与城镇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接触的知识和信息面较广、思维较活跃有关。
3.2.4 择业原因 在总体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方面,因自己的兴趣选择护理专业者职业认同最高,调剂专业者最低。兴趣可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内在兴趣动机越高的护生,职业认同越高,表现出对自主选择的护理专业更多了解,具有更积极的情感倾向,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能更多地反思自身能力与职业相符程度,更能克服困难而坚持所选专业。而父母意愿和好就业因为都不是自己意志的体现,易产生内心的排斥和抗拒,所以两者的认同程度差异不大,表现出对职业认同程度低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护理专业者。而调剂专业者的择业意愿与护理职业、职业理想不符所致。这与陆莉[10]研究结果一致。在专业学习上不够积极,呈现消极情感体验,不能深刻认识自身责任,没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求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严重影响其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方面,调剂专业者职业价值观最低。职业认同最低的是调剂录取的护生。调剂录取的护生往往由于家庭压力、不想再次参加高考等原因就读护理专业。很多人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有护生因不喜欢护理专业而转专业或中途退学。建议:对调剂录取的护生,学校可在开学后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端正其专业思想[11]。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取样于一所省属院校,样本范围有限,而对其他地区或部属院校没有涉及。后续研究将考虑扩大抽样范围。同时,本研究的质性研究内容的深度在今后的研究中需不断完善和拓展。
[1]李亚玲,周辉,袁杰,等.本科护生参与护理义工与否职业认同感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1,26(12):66-69.
[2]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723-726.
[3]李志红,郭淼,李宛珍,等.男性护生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75-878.
[4]Crossley J,Vivekananda-Schmidt P.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elf identity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evolving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tudents[J].Med Teach,2009,31(12):603-607.
[5]王丽霞,崔明武,赵红.男护生择业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0B):2666-2667.
[6]Wang SF,Chen CX,Wu QW.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attitude of in 94 male nursing students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employment[J].J Nurs Adm,2006,6(11):11-12.
[7]Day MW.Issues in nursing:Where are the men?[J].Nursing,2003,33(7):43-45.
[8]Scott A.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le student nurse:Implications for retention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courses[J].Nurse Educ Today,2004,24(2):91-97.
[9]Trossman S.Caring knows no gender:Break the stereotype and boost the number of men in nursing[J].Am J Nurs,2003,103(5):65-68.
[10]陆莉.护理大专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2):40-41.
[11]王建萍,方锦花,王媛,等.153名男护生职业认同状态的调查[J].全科护理,2011,9(1B):169-171.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occupation identity of new nursing undergraduates
Li Yaling,Zuo Hongxia,Chen Qiongshu
(Affiliated Taihe Hospital of Hubei Medical and Pnarmacal College,Hubei 442000 China)
G642.4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23.009
1009-6493(2012)8B-2133-03
李亚玲,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单位: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左红霞单位: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陈琼书单位:442000,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
2011-10-13;
2012-07-17)
(本文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