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两次”的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2012-11-06
●
(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2)
“算两次”的思想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郑日锋
(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2)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为了得到一个方程,我们必须把同一个量以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即将一个量“算两次”,从而建立相等关系,这就是算两次原理,又称富比尼(G.Fubini)原理.单墫教授在文献[1]中,将算两次原理形象地比喻成“三步舞曲”,即从2个方面考虑一个适当量,“一方面……,另一方面……,综合起来可得……”,如果一个数学研究对象具有“双重身份”或“两面性”,也就是说既满足条件A又满足条件B,就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方法.
“算两次”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本文阐述“算两次”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
1 建立方程(等式)
通常的列方程其实就是一种“算两次”.2个方面考虑的是同一个量,因此结果相等,这就产生了方程(等式).许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可以运用“算两次”思想,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向量方法证明.
图1
解因为点B,F,E共线,所以存在实数m,使
因此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
证明由题意得
f′(x)=x2+2ax+b.
设f(x)的2个极值点为x1,x2,则x1,x2∈[1,2],且x1,x2是方程f(x)=0的2个根,于是
f′(x)=(x-x1)(x-x2),
得
即
由1≤x1≤2,得
同理可得
于是
即
0≤a+b≤2.
2 建立不等式
如果在考虑一个量时,一方面得到了精确的结果,而另一方面采用了估计(放缩),或者2个方面都采用了估计(一放大、一缩小),那就产生了不等式.
例3对于某些正整数n,存在A1,A2,…,An为集合{1,2,…,n}的n个不同的子集,满足下列条件:对任意不大于n的正整数i,j,①i∉Ai,且每个Ai中至少含3个元素;②i∈Aj的充要条件是j∉Ai(其中i≠j).为了表示这些子集,作n行n列的数表,规定第i行第j列的数为
(1)求该数表中每列至少有多少个1;
(2)用n表示该数表中1的个数,证明:n≥7;
(3)请构造出集合{1,2,3,4,5,6,7}的7个不同子集A1,A2,…,A7,使得A1,A2,…,A7满足题设条件(写出1种答案即可).
解(1)由①知数表中每列至少有3个1.
(3)可以构造A1={2,3,4},A2={3,4,5},A3={4,5,6},A4={5,6,7},A5={6,7,1},A6={7,1,2},A7={1,2,3}.
例4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x∈R,满足f(x+4)-f(x)≤2x+3,f(x+20)-f(x)≥10x+95,且f(0)=0,则f(24)=________.
解f(24)=f(0)+[f(4)-f(0)]+[f(8)-
f(4)]+…+[f(24)-f(20)]≤
2×(0+4+…+20)+3×6=
f(24)=f(4)+[f(24)-f(4)]≥f(4)+135,
同理可得
f(20)≤95,f(20)≥95,
因此
f(20)=95.
由于f(20)≤95是将5个同向不等式相加而得到的,因此这5个同向不等式同时取等号,故f(4)-f(0)=3,即f(4)=3,从而f(24)≥138.
综上所述
f(24)=138.
评注本题2次利用了算两次思想,均实现了以不等促相等.
例5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公差为b,等比数列{bn}的首项为b,公比为a,其中a,b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且a1
( )
A.2n+1 B.3n-1
C.5n-3 D.6n-2
解由a3>b2得
由a1 a (2) 因为a,b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将式(1)的2边都除以ab,得 由式(2)得 (4) 由式(3),式(4)得 即 a<3. 又由a>1,得 a=2. 等式am+3=bn可化为 2+(m-1)b+3=b·2n-1, 即 b·(2n-1-m+1)=5, 因此b是5的约数,故b=5.综合可得 an=2+(n-1)·5=5n-3. 故选C. 在解决某些存在型探索性问题(或反证法证明命题)时,首先假设满足条件(或假设结论不成立),考虑某个量的性质,从2个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到2个不同的关系,而这2个关系是互相矛盾的,从而说明不存在(或假设错误). (1)若函数f(x)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求实数a的最小值. (2)在函数f(x)的图像上是否存在2个不同的点A(x1,y1),B(x2,y2),线段AB的中点的横坐标为x0,直线AB的斜率为k,有k=f′(x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x0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1. 综上所述,a≥1,a的最小值为1. (2)假设存在,不妨设0 从而 若k=f′(x0),则 即 (5) 可得u(t)在0 u(t) 式(5)不成立,与假设矛盾,于是 k≠f′(x0). 因此,满足条件的x0不存在. 以上例举了利用“算两次”思想建立方程(等式)、建立不等式、归谬,“算两次”思想还有其他方面的应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下面的问题供有兴趣的读者练习. 图2 (1)求圆G的半径r; (2)过点M(0,1)作圆G的2条切线交椭圆于点E,F, 证明:直线EF与圆G相切. (2009年江西省数学高考文科试题) 2.已知函数f(x)=x3-(k2-k+1)x2+5x-2,g(x)=k2x2+kx+1,其中k∈R. (1)设函数p(x)=f(x)+g(x),若p(x)在区间(0,3)上不单调,求k的取值范围. (2009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参考答案 2.(1)k∈(-5,-2);(2)存在,且k=5. 3.提示:由柯西不等式,得 由x+y+z=3,得 从而 得 xyz≥1. 由3个正数的平均不等式,得 即 xyz≤1, 因此,xyz=1,故x=y=z=1. [1] 单墫.解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 归谬
4 精题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