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2-11-06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
一、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共举办9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次。出席会议的代表3146余人,交流论文1594余篇,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45人。
(一)国际学术交流
1.2011年9月23~25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华大学姜志胜教授担任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南华大学、《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和加拿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与血管生物学学会(Canadian Society of Atherso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CSATVB)、曼尼托巴大学Centre of Treatment and Research of Atheroslcerosis、渥太华(University of Ottawa)大学医学院和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Libin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of Alberta共同举办的2011年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本次大会得到了中加两国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领域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100多位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加拿大方面参会代表近30名。会议共收到会议摘要65篇,其中27篇作为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在会议上进行了全英文交流,会议摘要在国际学术刊物《Cardiovascular & Hematological Disorders-Drug Targets》上发表。会议期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与CSATVB还举行了双边专业委员会会议,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决定下一届会议将在加拿大举行。会议还设立了优秀口头报告和优秀壁报奖,共有11位青年学者获奖,其中4位获得优秀口头报告奖,7位获得优秀壁报奖,女性获奖者为4位。本次会议是中国与加拿大两国之间第一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准备充分,组织得力,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中加两国人民乃至全球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2. 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与亚太地区高原医学协会共同主办,由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亚太地区高原医学大会”于2011年8月20~23日在西宁召开。来自包括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人类学专家Dr.Cynthia M.Beall以及国际高山医学学会主席Dr.Marcol Maggiorini在内的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和国内的141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大会报告和讨论,收到论文摘要151篇。会议就“环境、遗传与健康”这一主题,重点讨论了高原适应的遗传学机制,就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最新方法展开了交流。此外,专家学者们还针对高原习服与习服不良、高原运动保健与探险医疗救助、转化医学与高原病诊断与治疗、中藏药对高原病干预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此外,陈赛娟院士作为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会16名委员中唯一的来自中国的委员,分别于6月和12月参加了欧洲血液学会会议前夕的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会会议。会议期间,陈赛娟院士展示了我国近几年的科研成就,特别是白血病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得到了各位委员的肯定,促进了国际与中国的血液学界的合作,并为我国科技工作争取国际资助做了介绍与宣传。
(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1.2011年4月22~24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南华大学、《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和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南华大学病理生理学科承办的第十一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全国会员大会于在湖南长沙成功举行。大会共收到交流论文全文33篇,论文摘要110篇,刊登于2011年《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第3期。会议围绕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研究最新成果与进展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22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教授等国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的23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还进行了4场大会报告,12场青年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进行了优秀青年论文评选,共8人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气氛活跃,精彩纷呈。会议安排紧凑,效率高,会务组织井然有序,获得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2.2011年7月2~4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军队微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承办的微血管病与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总后卫生部王玉民副部长在大会开幕式上称赞这次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军队微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会议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范例。大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詹启敏教授以及时占祥教授和郜发宝教授等作特邀报告,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军队微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渝成教授为大会做了《微血管病与转化医学》的大会报告。大会还邀请到十余名微血管病学和转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做大会报告,共有来自全国和全军的200多位代表出席,评选出10位优秀青年论文。并同期举办了2011年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微循环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学习班”。会议展示了微血管病与转化医学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最新进展,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分享智慧、畅叙心得、推动学科发展和新老朋友结识与重逢的独特机会,将为推动微血管病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3.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8月8~10日在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联合召开了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生产以及国家和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150余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15篇,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动物临诊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充分展示了我国动物病理生理学和兽医病理学界2年来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丁利等25位同志参加了青年优秀论文交流,大会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10篇。
4. 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大中专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大中专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1~14日在淮安市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的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0余篇。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医学教育标准与病理学教学改革、教学软件及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等。为了适应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会议同步安排了继续教育项目—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班。
5. Sepsis 2011中国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学会年会于2011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全身性感染论坛(International Sepsis Forum,ISF)组织合作举行的,这也是这个国际论坛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注册参会的国外代表170余人,国内代表1100余人。会议重点围绕危重病研究领域中败血症相关研究,结合危重病学术年会,对临床与基础研究等课题展开学术交流,随后举行了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大会分四个会场,召开10个卫星会,共有17名国外专家、学者及57位国内专家及学者做了近包括22场全体大会报告及52场学术报告,还进行了壁报展示,优秀论文评选以及专家现场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4天的学术报告内容精彩,安排合理并富有吸引力,会务工作组织有序,得到了国内外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6.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11年11月24~27日在武汉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840人,交流论文848篇。本次会议主题是“血液病与转化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首先做了题为“让医学科学服务于全体人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促进转化医学发展”的专题报告。将转化医学提升到全民健康的高点,也使大家对转化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血液及相关领域的与会专家就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发育、血栓与止血疾病与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大会报告。并就血液学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如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骨髓瘤、红细胞疾病、止凝血疾病以及血液分子生物学、血液免疫学等进行了专题讨论。此次的学术研讨会,加强了全国血液界的交流与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血液病转化医学的理念,提升血液学医生和科研人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会议专设了青年论坛,以青年学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告为主要形式,遴选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丽婷等6位青年的优秀论文,分别获得参加欧美、亚太、全国学术会议的机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术盛会和交流平台,使全国血液学专业人员在学术思想、科学成果方面沟通了信息,启迪了思想,为今后各专业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2011年10月28~30日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与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承办,召开了首届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军各科研院所、各军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武警部队等单位从事缺氧病理生理学、呼吸病理生理学研究和高原与寒区医学研究的1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三军医大学科研部徐迪雄部长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部贾万年主编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稿件74篇,邀请了12位军内高原医学专家及3名青年学者做了专题讲座,在缺氧病理生理学、高原病防治、高原卫生防护及高原灾害救援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二、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学会下属的4种科技期刊(其中3种学术期刊和1种科普期刊)在2011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为月刊,全年发行12期,年发行总数48 000册,共计出版474篇文章。2008~2011年度曾连续4届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奖;2011年再次在中文核心期刊基础医学类排名第一,并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基础医学类排名第一;继2008年后再次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首次设立,每3年一届),并荣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被评为RCCS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0~2011年连续2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0年底开始,期刊网站重新设计本刊网站页面,在服务器上安装JournalX 2.0网刊系统。新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J2EE 3层框架,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安全性;更新了操作界面,整合了在线投稿、审稿和采编系统,实现作者、审稿专家、编辑、主编远程操作;完整建立了英文版网页及操作界面;刊登了2000~2011年发表的全文,杂志纸质版发行1个月内,电子版全文即发送到网站,加速期刊向国际化发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为双月刊,全年共出版6期,全年发行30 000册,共计出版331篇文章。退稿率25%以上。其中论著性文章286篇,约占总出版文章数的87%,专论或综述占总文章数的14%。2011年刊编辑部完成了向美国EBSCO大型文献库传送PDF数据的艰难任务,《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年至今年各期文章均以PDF格式纳入美国EBSCO大型文献库。通过这一途径,《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发表的文章除有以英文摘要形式通过MEDLINE/Index Medicus传播到世界各国之外,还有以全文形式通过EBSCO大型文献库传播到全世界,从而使《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具有国际化刊物的性质,使本刊成为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为月刊,全年发行12期,其中第3期为会议专刊,全年共发行24 000册,已接收稿件800多篇(包括会议稿件140篇),全年完成专家约稿12篇,与去年同期相比来稿量增加,已与邮局签订邮发合同方便广大科技工作者订阅。2011年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系统。网域名www.dmzzbjb.net获得工信部批准。《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正在筹备进入MEDLINE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杂志图表修改为双语、完善英文摘要、聘请相关专家协助把关申报。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为月刊,全年发行12期。全年共发行240 000册。
三、学会组织建设
1.2011年已经进行了换届工作的专业委员会有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大中专教育工作委员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和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经专业委员会推荐,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核,会员选举。南华大学姜志胜教授当选为第七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刘国庆教授当选为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安徽省立新安医院院长陈命家教授连任第七届大中专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刘秀华教授连任第六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赛娟院士任第七届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杜斌教授任第四届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201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新增会员686人,累计第九届会员总数4 107人,终身会员119人。特别是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利用召开学会会议的机会大力发展会员,2011年新发展会员505人。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学会已经对全国会员进行统一编号,会员登记、收取会费,并发放了新的会员证,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学会的网上会员会籍管理等项目。
四、科普、继续教育与网站建设
在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其中全国第13届实验血液学会议、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动脉硬化性疾病全国巡回研讨会(IAS中国行)2011年均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
从2010年开始,负责学会网站工作的《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聘请了暨南大学计算机系的技术人员开发了网络学术交流论坛软件,在学会网站初步建立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网络交流论坛”,方便学者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自由的进行学术交流;而期刊网站与学会网站互相链接,加强多学科、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2011年学会网站进一步完善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建立了15个专业委员会、4个省市级学会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网络交流论坛。同时,网站内部也建立发布审查制度,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在不干涉正常学术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管理。《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建立了独立网站,2011年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系统。
2011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会员发展工作卓有成效。在新的一年里,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十二五”时期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让我们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全面提升学会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学会建设,促进学会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广大会员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2012年1月10日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六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2011年)
主任委员: 刘秀华
副主任委员: 付汉菁 黄巧冰 韩晶岩 陈思锋 郭渝成
秘书长: 李玉珍 刘育英
副秘书长: 韩 东
委员:
陈思锋 戴克胜 窦桂芳 付汉菁 高明奇 郭渝成 韩 东 韩晶岩 黄巧冰
李学奇 李玉珍 蔺世龙 刘秀华 刘育英 牛春雨 王世军 魏艾红 吴广礼
谢忠明 张庆富 张志广
名誉委员:
陈文煜 何作云 金惠铭 李和泉 廖福龙 欧阳静萍 钱冠清 田 牛 袁申元
魏茂元 薛全福 曾昭炜 张 静 赵克森 庄逢源
青年委员:
刘 杰 袁明霞 曾翔俊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2011年)
主任委员: 姜志胜
副主任委员: 黎 健 杨向红 叶 平 王贵学 秦树存 朱 力 季 勇
秘书长: 刘录山
常务委员:
王贵学 王挹青 王家富 叶 平 白小涓 朱 力 朱 毅 刘国庆 刘录山
齐永芬 阮长耿 阮秋蓉 杜 杰 李建军 李朝红 李瑞峰 杨向红 肖传实
吴宗贵 宋剑南 张 运 陈 琪 季 勇 周胜华 孟晓萍 姜志胜 秦树存
袁祖贻 凌文华 唐朝克 廖端芳 黎 健
委员:
白小涓 边云飞 曹仁贤 陈 琪 陈书艳 陈思锋 杜 杰 范建高 付明德
葛金文 韩 梅 季 勇 姜志胜 黎 健 李朝红 李建军 李瑞峰 廖端芳
林默君 凌文华 刘道燕 刘恩岐 刘国庆 刘慧荣 刘录山 刘乃丰 刘贻尧
龙石银 孟晓萍 欧阳静萍 潘 杰 彭 军 齐永芬 秦树存 阮秋蓉 阮雄中
阮长耿 沈振亚 宋剑南 孙爱军 汤永红 唐朝克 王贵学 王家富 王挹青
王长谦 吴宗贵 肖传实 许顶立 闫道广 杨金奎 杨向红 杨志健 叶 平
尹瑞兴 余 鹰 喻 嵘 袁 洪 袁祖贻 张道友 张 运 张 茁 赵志刚
周胜华 朱建华 朱 力 朱 毅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大中专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年)
主任委员: 陈命家
副主任委员: 王永实 赵国胜 翟同钧
秘书长: 张 薇
委员: 陈命家 仇 容 甘 卉 王永实 吴和平 许三林 杨怀宝 翟同钧 张 薇 赵国胜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陈赛娟
副主任委员: 阮长耿 黄晓军 赵春华 王建祥
秘书长: 黄晓军
副秘书长: 余正伟 赵维莅
常委:
陈赛娟 阮长耿 黄晓军 赵春华 王建祥 陈方平 王健民 李扬秋 侯 明
邹 萍 金 洁 刘 霆 赵维莅 余正伟 张 毅
委员:
常英军 陈宝安 陈方平 陈赛娟 陈苏宁 程 涛 冯 茹 侯 健 侯 明
胡 豫 黄 河 黄晓军 金 洁 克晓燕 李建勇 李扬秋 刘 兵 刘俊岭
刘 霆 潘景轩 彭 军 邱 林 邱录贵 任汉云 阮长耿 王冠军 王建祥
王健民 王立生 吴德沛 肖志坚 于 力 余正伟 岳 文 张 曦 张 毅
赵春华 赵维莅 周光飚 周剑峰 邹 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四届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
主任委员: 杜 斌
副主任委员: 方 强 林洪远 马朋林 钱传云 覃铁和 汤耀卿 王 辰 王育珊
司库: 姜 利
秘书长: 许 媛
副秘书长: 詹庆元
常务委员(39名)
艾宇航 安友仲 曹相原 陈绍洋 杜 斌 方 强 管向东 何振扬 胡振杰
姜 利 康 焰 黎毅敏 李建国 李维勤 李元忠 林洪远 林建东 刘 宝
刘大为 孙荣青 于凯江 马朋林 马晓春 钱传云 邱海波 覃铁和 汤耀卿
万献尧 王 辰 王春亭 王迪芬 王育珊 席修明 解 建 许 航 许 媛
严 静 詹庆元 张翔宇
全国委员(89名)
艾宇航 安友仲 曹相原 陈德昌 陈 勉 陈绍洋 崔 巍 杜 斌 杜朝晖
方 强 管向东 何振扬 胡振杰 黄青青 黄晓波 贾建国 姜 利 姜 勇
康 焰 黎毅敏 李 昂 李 刚 李建国 李茂琴 李培杰 李树生 李维勤
李银平 李元忠 林洪远 林建东 林锡芳 刘 宝 刘大为 刘 虹 刘懿禾
刘忠民 马朋林 马晓春 马 壮 毛恩强 钱传云 秦英智 邱海波 曲 彦
宋 青 孙 华 孙仁华 孙荣青 孙运波 钱克俭 秦秉玉 覃铁和 沈 锋
汤耀卿 汤展宏 万献尧 汪亚玲 王 辰 王春亭 王迪芬 王东信 王华东
王树云 王育珊 王智勇 吴大玮 吴铁军 席修明 解 建 熊 滨 许 航
许 媛 严 静 杨利荣 杨明施 杨正平 姚咏明 于凯江 于湘友 詹庆元
张民伟 张翔宇 张志博 赵鹤龄 赵鸣雁 周发春 周建新 周立新
2011年度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学术会议一览表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2年活动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