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京生:远程医疗 千里会诊一线牵

2012-11-06

科学中国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远程病人医疗

本刊记者 夏 雪

廖京生:远程医疗 千里会诊一线牵

本刊记者 夏 雪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医院。但行动不便的人们怎样方便看病呢?偏远地区的病人怎么才能得到高明专家的诊治?有限的医疗专家怎样满足大量病人的就医需要?如今医生已经可以坐镇天南,在电脑屏幕上查看身处地北的病人病历,并与其他医生在网络上会诊。

作为一项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产业,远程医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能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有人将其称为21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廖京生副研究员。他于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8年获得心内科硕士学位,1999年赴美国Rutgers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2006年进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其时正值低成本健康项目立项,因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背景及提高人民健康生活的愿望,他开始全力投入这一领域。

廖京生告诉记者:“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让医疗设备进入家庭、进入农村,提高家庭和社区医疗水平。但是,由于病人和基层医生在面对专科疾病时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可能无法正确诊治,病人心里也不踏实,如果就此让病人到大医院治疗,会加重大医院人满为患,三长一短问题(即病人见医生时间短,候诊、等化验结果、交费拿药时间长)。因此,需要建立远程连接,通过远程系统将病人信息发送给医院的专家,获得诊疗帮助或门诊预约,并可在社区完成一些诊前检查和治疗;远程医疗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使得病人可以分诊到目前相对空闲的专家,优化医疗资源利用。远程研究的另一个目标是解决医生指导下的慢性病管理问题,如高血压、心衰等,慢性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定期随诊,并在病情变化时咨询医生意见。通过远程系统,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按照医疗计划监督提醒病人服药随诊,另一方面病人使用远程系统检测生理信号并上传,获得医生的医疗指导。

考虑到远程医疗应用的多样性和这一领域应用模式不确定性的特点,廖京生的团队选择了从远程医疗的平台共性关键技术入手,解决家庭或社区医疗设备低成本、多样化、微型化、易用性的应用需求问题。在系统设计上,一方面通过传感器接口资源管理框架自动解决医疗传感器集成的硬件资源冲突和时序优化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接口模型和信号处理栈设计,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跨平台特性。通过以上创新,实现在一个平台下对不同医疗传感器和分析算法的灵活配置,既满足患者个性化和灵活裁剪的应用需求,又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降低了维护成本、缩短了新功能的开发周期。

在易用性方面。廖京生的团队针对家庭远程医疗时效性强,用户对网络故障承受力低的特点,开发了自动网络诊断,自动故障恢复,远程事务等功能,力求系统故障恢复过程对患者透明,并帮助患者快速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故障处理服务。

除了满足传统医疗监护实时数据显示分析的应用需求,廖京生的团队还围绕家庭远程医疗可能在临床试验,临床科研,长期监护等领域的新型应用,建立了一套接口简单,扩展灵活,性能优秀的数据记录系统,实现大量异构数据的全程记录和时间追踪,同时可记录相关医疗事件和智能系统产生的信号异常事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记录的信号和关联的医疗事件获得进一步的医疗信息或医学知识,并通过导出系统方便地将这些数据导出到第三方分析软件进一步分析。

作为廖京生研究团队的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氛围,有一个团结配合的科研团队,从事医疗领域研究的人员就有1百多人,包括芯片、传感器、无线网络、影像、分子、生化等研究项目,通过经常举办院内院外学术交流和团队间的项目协作形成很好的研究氛围,推动项目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远程病人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远程求助
谁是病人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远程诈骗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